浅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dir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从高等教育的边缘逐渐向中心发展,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应找准定位,深化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化人才,以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
   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召开了几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二是中央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问,中央财政安排了2O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三是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05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时曾感叹“职业教育太需要了,也太重要了”。四是国企、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在用人政策上,很大程度上倾向专业对的高职生。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109所,占高等教育总规模的47%,由此足以体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已从高等教育的边缘向中心发展。鉴于此,笔者对于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为高职高专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又使高职教育面临激烈的竞争。高职教育只有正确定位并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必须体现两个特征,其一是“高”即高职高专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二是“职”即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二者结合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教育层次的高等性、教育类别的职业性、工作岗位的“一线”性和业务内涵的技术应用性这样四个特性。
   1、明确对“高”的定位
   作为高职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能理解为培养高层次的专才或通才。我国现阶段的高职,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本科层次教育为辅,既无必要也无条件实现高度专业化,更不可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专才与高层次通才的一体化。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能够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融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宜定位于精于某一专业的技术,能够胜任与专业对口的高技术设备操作岗位,掌握覆盖较大的技术基础理论,有较强的基本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明确对“职”的定位
   高职之“职”指职业技术学院,目标是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应用科学原理于技术实践的人才,其效益具有直接性,具体性,技术性等特点。这一要求决定了高职的专业是职业型专业,而普通高校的专业是学科型专业,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其效益具有间接性、抽象性、长远性等特点。
   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市场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体制的市场化和科技的网络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出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我国20多年高职教育的实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做中学”等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和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建立能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敏捷机制;最后,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嵌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实现了双证内涵的融合。
   2、专业设置需体现用人企业需要
   以社会人才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为主要依据,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上做文章,在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具体的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不仅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畅通,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积极主动地根据人才市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预见性地设置新的专业,并对已有专业进行创新性改造,不仅为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其他高职院校提供经验,还可规避专业建设中的风险与浪费。
   3、课程改革要结合实际工作要求
   除了专业设置需要工学结合来推进外,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应坚持工学结合,从而建立起符合工作要求的课程标准,组织好相应的课程内容、编写出独具特色的教材。高职高专院校应组织专职教师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一起共同开发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
   4、师资培养倾向于双师素质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也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还重视从生产第一线引进高素质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优化教师队伍,并制定各种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面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是顺利完成对学生智力技能和劳动技能培养的关键,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保障。
   5、实训基地建设符合生产环境
   实训基地建设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条件要素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一般以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最为显著,而实践性教学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能否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实践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环境建立的实训基地,要求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真实性,执行的规范都是行业标准,实训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这一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学生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从而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为事业和企业献身的精神。
   6、构建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是对整个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重新审视,由传统的注重任务技能评价转向多元整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多元整合评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符合下列原则:一是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能及时得到考核评估;三是评价方式要形成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的有机整合;评价内容要体现课程的有机统一;评价机制要健康合理,并充分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高等职业院校还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莫荣.就业矛盾“三碰头”呼唤就业促进法[N].光明日报,2007-03-14.
   [2]周飞.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访十七大代表、中共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 长周济[N].中国教育报,2007-10-18.
  [3][美]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21.
  [4]俞克斯.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6).
  [5]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作者简介:
   贵 婷(1982.08—),女,山东牟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