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投资风口,无论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如万达、阿里、苏宁,还是体育产业的创业公司,都希望能够在体育产业领域分得一杯羹。
作为在体育产业领域布局的佼佼者,万达在体育产业有着自己的投资逻辑,王健林认为,盈利,应该是体育产业公司的主要目标,而到2020年,万达体育的净利润目标,至少超过10亿元。】
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的体育运动,竞技体育发展得最早,大约公元1100多年前,古希腊就已经有了竞技体育。
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是有区别的。体育运动商业化发端于欧洲的足球俱乐部,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特别是美国这50多年来把体育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使体育和商业充分结合,成为真正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在全世界的总规模,包括相关产业在内,大概2万亿美元左右,全球从业人员接近1亿人。
体育产业在全球范围,也包括中国,呈现出四个发展趋势。
体育与商业融合。体育运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体育和商业的结合也就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到顶峰。从赛事冠名、服装赞助、形象代言等等,可以说商业渗透到体育运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讲“商业绑架了运动”。现在体育运动一定会从商业角度考虑,可以说商业渗透到了所有的竞技运动,渗透到了竞技运动的方方面面。
体育与传媒融合。以前媒体报道体育是要向运动赛事本身收钱的。中央电视台过去报道比赛,那时赛事主办方是要给钱的,海外媒体也一样。但是慢慢地,媒体报道要向运动赛事本身缴钱,而且钱越缴越多。媒体把体育赛事作为媒体的核心资源,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举一个例子,万达代理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在赛事媒体的报道上,比如说在亚洲地区我们分成两种,一种是全媒体打包出售,一种切分得非常细,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移动媒体、场地媒体等等。媒体如果费用少,可以就买其中一个转播权,电视买电视媒体,移动买移动媒体,平面买平面媒体。媒体买了这些转播权还进不了场地,要进入场地需要另收钱,而且场地里根据位置标出不同的价钱。进去以后还有有采访权和无采访权之别,价格也要区分。没有采访权的记者进去拍一拍可以,但是想要采访两句,对不起!还得另缴钱。
媒体和体育赛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赛事成为各种媒体的一个核心资源。传媒业从一个综合的传媒逐渐细分到了专业的体育传媒,比如电视的一个频道或者成为专门的体育电视台。在海外,专业体育电视台价值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有些新闻电视台,所以说体育和传媒融合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体育与旅游融合。体育赛事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举一个例子,全世界最值钱的两大活动是什么?是奥运会和世界杯,特别是男足世界杯。对这两个体育赛事的竞争超过了所有其他活动的竞争,这两个体育赛事对旅游的拉动效应超过了所有其他活动,所以,这两个赛事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为什么力争夺下这些顶级赛事主办权呢?因为这些体育赛事运动不仅具有即时的产权收益,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举办都不赔钱。从199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奥运会就开始不亏钱,世界杯也一样,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赚钱赛事。主办方不仅可以名利双收,更重要的是这些赛事的后效应明显。世界杯踢完了、奥运会比完了,会产生很多的后效应,因为主办地出名了,很多人还会来旅游。所以,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越来越大。
体育和发展融合。体育成为国家、特别是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和载体,甚至成为一个低成本发展的借口。城市利用体育比赛提高公众的幸福指数相对容易。举一个例子,巴西正是利用里约奥运会这个借口,将黑社会山头上的违章建筑铲除不少,甚至动用了军队的坦克。如果是平时,老百姓恐怕会意见很大,可政府说我要办奥运会,需要保证奥运会安全。雅典奥运会对希腊来讲也是一次很大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城市建设的重大影响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说,体育特别是重大体育赛事,成为地区发展的一个契机。
中国体育产业现状
首先,差距巨大。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体育产业处于高端层面。中国在体育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体育人口。美国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75%,我们的近邻日本的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据官方公布,中国体育人口的比重是30%,就是说每三个人中有一个是体育爱好者,我对这个数据有点怀疑。现在中小学都不敢搞体育运动了,怕伤着了,这个体育人口数据是怎么出来的?外国体育人口是常年运动的人数,中国可能是一年参加不了几次体育运动的人群。即便30%的数据是符合现实的,跟欧美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二是产业总量。美国体育产业指的是体育赛事、体育经济和体育传播三个方面,并不包括运动鞋服等相关产业。美国纯讲体育产业总量接近5000亿美元,体育占了GDP大概3%左右;日本的体育产业占GDP的2.6%;至于中国,包含体育相关产业,占比是千分之七,去掉鞋服等相关产业,我预计在千分之三以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了,还在快速增长当中,但是我们的体育产业相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是滞后的,总量太小。
三是人均支出。人均支出指的是花在体育消费上的钱,中国人均体育支出大概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日本人均体育支出是中国的40倍。体育消费是所有消费里层级较高的,对中国来讲,体育消费才刚刚出生,潜力非常大。用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是两重性,差距就是潜力。
四是体育设施。这一点差距更大,中国人均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以热门运动足球为例,我自己的调研,美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个标准足球场,要知道足球在美国,排在橄榄球、冰球、棒球之后,并非热门运动项目。以近邻日本为例,日本平均3.8万人拥有一块标准足球场。而我们中国是多少?超过13万人拥有一块足球场。我们在世界上最热门的运动项目上,差距尚且这么大,更不用说篮球、冰球和自行车这些项目了。当然我们运动体育设施欠缺,可能跟我们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但我觉得如果足球场搞不上去,中国足球也很难搞上去。
作为在体育产业领域布局的佼佼者,万达在体育产业有着自己的投资逻辑,王健林认为,盈利,应该是体育产业公司的主要目标,而到2020年,万达体育的净利润目标,至少超过10亿元。】
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的体育运动,竞技体育发展得最早,大约公元1100多年前,古希腊就已经有了竞技体育。
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是有区别的。体育运动商业化发端于欧洲的足球俱乐部,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特别是美国这50多年来把体育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使体育和商业充分结合,成为真正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在全世界的总规模,包括相关产业在内,大概2万亿美元左右,全球从业人员接近1亿人。
体育产业在全球范围,也包括中国,呈现出四个发展趋势。
体育与商业融合。体育运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体育和商业的结合也就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到顶峰。从赛事冠名、服装赞助、形象代言等等,可以说商业渗透到体育运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讲“商业绑架了运动”。现在体育运动一定会从商业角度考虑,可以说商业渗透到了所有的竞技运动,渗透到了竞技运动的方方面面。
体育与传媒融合。以前媒体报道体育是要向运动赛事本身收钱的。中央电视台过去报道比赛,那时赛事主办方是要给钱的,海外媒体也一样。但是慢慢地,媒体报道要向运动赛事本身缴钱,而且钱越缴越多。媒体把体育赛事作为媒体的核心资源,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举一个例子,万达代理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在赛事媒体的报道上,比如说在亚洲地区我们分成两种,一种是全媒体打包出售,一种切分得非常细,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移动媒体、场地媒体等等。媒体如果费用少,可以就买其中一个转播权,电视买电视媒体,移动买移动媒体,平面买平面媒体。媒体买了这些转播权还进不了场地,要进入场地需要另收钱,而且场地里根据位置标出不同的价钱。进去以后还有有采访权和无采访权之别,价格也要区分。没有采访权的记者进去拍一拍可以,但是想要采访两句,对不起!还得另缴钱。
媒体和体育赛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赛事成为各种媒体的一个核心资源。传媒业从一个综合的传媒逐渐细分到了专业的体育传媒,比如电视的一个频道或者成为专门的体育电视台。在海外,专业体育电视台价值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有些新闻电视台,所以说体育和传媒融合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体育与旅游融合。体育赛事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举一个例子,全世界最值钱的两大活动是什么?是奥运会和世界杯,特别是男足世界杯。对这两个体育赛事的竞争超过了所有其他活动的竞争,这两个体育赛事对旅游的拉动效应超过了所有其他活动,所以,这两个赛事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为什么力争夺下这些顶级赛事主办权呢?因为这些体育赛事运动不仅具有即时的产权收益,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举办都不赔钱。从199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奥运会就开始不亏钱,世界杯也一样,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赚钱赛事。主办方不仅可以名利双收,更重要的是这些赛事的后效应明显。世界杯踢完了、奥运会比完了,会产生很多的后效应,因为主办地出名了,很多人还会来旅游。所以,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越来越大。
体育和发展融合。体育成为国家、特别是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和载体,甚至成为一个低成本发展的借口。城市利用体育比赛提高公众的幸福指数相对容易。举一个例子,巴西正是利用里约奥运会这个借口,将黑社会山头上的违章建筑铲除不少,甚至动用了军队的坦克。如果是平时,老百姓恐怕会意见很大,可政府说我要办奥运会,需要保证奥运会安全。雅典奥运会对希腊来讲也是一次很大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城市建设的重大影响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说,体育特别是重大体育赛事,成为地区发展的一个契机。
中国体育产业现状
首先,差距巨大。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体育产业处于高端层面。中国在体育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体育人口。美国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75%,我们的近邻日本的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据官方公布,中国体育人口的比重是30%,就是说每三个人中有一个是体育爱好者,我对这个数据有点怀疑。现在中小学都不敢搞体育运动了,怕伤着了,这个体育人口数据是怎么出来的?外国体育人口是常年运动的人数,中国可能是一年参加不了几次体育运动的人群。即便30%的数据是符合现实的,跟欧美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二是产业总量。美国体育产业指的是体育赛事、体育经济和体育传播三个方面,并不包括运动鞋服等相关产业。美国纯讲体育产业总量接近5000亿美元,体育占了GDP大概3%左右;日本的体育产业占GDP的2.6%;至于中国,包含体育相关产业,占比是千分之七,去掉鞋服等相关产业,我预计在千分之三以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了,还在快速增长当中,但是我们的体育产业相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是滞后的,总量太小。
三是人均支出。人均支出指的是花在体育消费上的钱,中国人均体育支出大概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日本人均体育支出是中国的40倍。体育消费是所有消费里层级较高的,对中国来讲,体育消费才刚刚出生,潜力非常大。用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是两重性,差距就是潜力。
四是体育设施。这一点差距更大,中国人均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以热门运动足球为例,我自己的调研,美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个标准足球场,要知道足球在美国,排在橄榄球、冰球、棒球之后,并非热门运动项目。以近邻日本为例,日本平均3.8万人拥有一块标准足球场。而我们中国是多少?超过13万人拥有一块足球场。我们在世界上最热门的运动项目上,差距尚且这么大,更不用说篮球、冰球和自行车这些项目了。当然我们运动体育设施欠缺,可能跟我们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但我觉得如果足球场搞不上去,中国足球也很难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