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语)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营造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4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5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内容改变,要实现高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得认真改变教。方法,有效利用教具来辅助教学。这其中,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就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措施。本文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导入形势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 课程资源; 教学效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
期刊
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连接的同时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我们在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认真改变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高效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许多农民工的子女却留守在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情感饥荒,被称为中国未来的“定时炸弹”,所以本文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解决存在的方法入手,提出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若干建议。仅供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关爱缺失; 树立自尊自信 ;找回新我 我从事教育教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函括道德、人文、语言、文化等方面。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许多弊端,令人担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一)体现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二)挖掘课本教材的人文内涵。(三)开发校园语文环境的人文价值。(四)语文教师要做到语言美。(五)自我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材料。(六)适应时代发展。(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立志终身学习。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观
期刊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不仅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新课程初中计算机教学中要求我们要改变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要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所以教师如何教好信息课,学生怎样学好信息课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在新教材中含概了当今世界流行的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用于数据处理的Excel、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用于网络漫游的Intern
期刊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同样要让小学生爱学语文,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让学生主动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疲地勤奋学习。因此,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列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
期刊
学习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好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同样要让小学生爱学语文,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让学生主动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疲地勤奋学习。因此,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丰富的课外资源可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
期刊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细腻,为此,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篇见情,情引为先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要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可借助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学用具,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在教学朱自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