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社部官员表示“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必然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表态把延迟退休话题推到风尖浪口上,引发全民高度关注。
人社部官员表示“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必然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表态把延迟退休话题推到风尖浪口上,引发全民高度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专家、民众均登台发表各种高见,一时间“高帽”与“板砖”齐飞,引发了一场众人热议的口舌之战。
“延退”起因
此前,政府正式向社会抛出“延迟退休”探路石已有三次。一次是2010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还在进行研究” 。一次是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2011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年会上表示,延迟退休是必经之路。末一次是今年6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从2010年9月到今年6月,这已是两年来官方第三次就延迟退休试探民意。两年三次表态,似乎要将延迟退休一步步推近现实。尽管这一说法并未真正落地,但正反两方面的碰撞再掀波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想说爱和不爱都很难。
在人社部7月25日新闻发布会上,尹成基表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将借鉴国外经验,拟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阶梯式退休,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养老金议题大热,概因社保部门表态,出台弹性延迟退休政策方向是大势所趋。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会涉及社会的每一个体,触动社会各种相关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养老金问题等。
官方释疑
退休年龄延迟与否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社会等问题。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得不说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诚然,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
“未富先老”意味着劳动人口降低,要保持合理劳动人口比例,使得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延缓退休可以达到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这样国家的财政压力相应便会减小。
为了化解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提高等系列问题,延迟退休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延迟退休对解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困境具有重要作用,延迟退休也对个人有利无害,既缩短了退休生活,又增加了工作收入,缴费年限延长,则可领取更多的养老金。
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从网上的调查来看,90%以上的人都反对延迟退休,但退休年龄是否延长,是与很多社会因素相关的复杂问题。就其本身而言,包括工作岗位的提供、身体状况、工龄等因素都要考虑。同时,又与国家的就业、劳动力供给、养老金的收缴和供给等因素相关。
众说纷纭
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在过去几年中屡有现身,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与其说是观点的争论,不如说是利益的纷争更贴切些。支持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更合理和人性化,其大多为技术型专业人才,所谓“越老越吃香”的那种人。而反对者中,“蓝领”占比最大。年龄的增长对“白领”而言是积累优势,通过延迟退休也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相应减轻子女的负担与压力,对蓝领而言则是劣势。
多个企业普遍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无论企业、还是职工都不支持延迟退休。一部分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则希望早点拿到退休金,尽早有稳定的收入。很显然,若延长退休年龄,这部分人肯定不会受益。
民众发现“延退”细账算下来并不划算。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投资无门,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的现实下,养老金实际购买力必然缩水。养老金的替代率从制度建立之初的60%下滑至当前的30%已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空账问题则是一个被最广泛讨论的问题,公众将延迟退休与养老金缺口联系在一起,怀疑延迟退休用意在于填补巨额养老金缺口,抗议声如潮。而大部分人认为:推迟退休严重影响就业,将导致年轻人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其带来的副作用远远超过退休基金的缺口矛盾。
有关退休的任何改革一旦触及利益问题,都会引发反弹。而大多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取决于政府的决心。
推进趋势
与延迟退休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养老金了。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在“双轨制”下,企业职工必须统一执行严格的退休年龄,即使提前1个月退休也不允许;但公务员却往往能以“退居二线”的名义提前退休,安然“吃空饷”。而且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要低两三倍。
另外,如果退休和领养老金年龄延长5年,这就意味着个人要多交5年养老保险、少领5年养老金。这样拿到手的钱是不是减少了很多?交养老保险的年限长了5年,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自然也就短了5年。对民众来讲,就要算算自己多工作几年,退休后增加的养老金是否能够弥补自己为此多交的养老保险。
按2011年我国人均寿命为73.5岁计算,新政策对大部分人来说只会降低养老金总额。在养老金计发标准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活到78岁以后,才能在账面上保持“回本”。“延迟退休”看上去是一道很美的远景,但对普通企业员工来说并不划算。对于更为弱势的高龄下岗工人来说,则更是伤不起。
“延迟退休”并不是人社部一句“必然趋势”就能“推”得过去,还有不少问题烝待解决。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要尽快改变目前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格局,着手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并轨。二是要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渠道,不断加大对于养老保险的公共投入。三是要提高养老金待遇和“替代率”。现行职工养老“替代率”只有50%—60%,这意味着,一旦退休,职工收入差不多要降低一半。若还要进一步“推迟退休年龄”,无疑更会增加人们“老无所依”的“养老焦虑”。
有关民生问题,还得多听听民声,但制度调整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调整必须最大化地体现民意,才会有群众基础。总之,要在不对当前个体利益造成损害的基础上,确保社会各阶层更加容易接受。为此,国家政策的出台要慎之又慎,均衡各种利益,以达到受益面的最大化,退休制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人社部官员表示“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必然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表态把延迟退休话题推到风尖浪口上,引发全民高度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专家、民众均登台发表各种高见,一时间“高帽”与“板砖”齐飞,引发了一场众人热议的口舌之战。
“延退”起因
此前,政府正式向社会抛出“延迟退休”探路石已有三次。一次是2010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还在进行研究” 。一次是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2011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年会上表示,延迟退休是必经之路。末一次是今年6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从2010年9月到今年6月,这已是两年来官方第三次就延迟退休试探民意。两年三次表态,似乎要将延迟退休一步步推近现实。尽管这一说法并未真正落地,但正反两方面的碰撞再掀波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想说爱和不爱都很难。
在人社部7月25日新闻发布会上,尹成基表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将借鉴国外经验,拟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阶梯式退休,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养老金议题大热,概因社保部门表态,出台弹性延迟退休政策方向是大势所趋。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会涉及社会的每一个体,触动社会各种相关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养老金问题等。
官方释疑
退休年龄延迟与否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社会等问题。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得不说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诚然,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
“未富先老”意味着劳动人口降低,要保持合理劳动人口比例,使得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延缓退休可以达到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这样国家的财政压力相应便会减小。
为了化解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提高等系列问题,延迟退休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延迟退休对解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困境具有重要作用,延迟退休也对个人有利无害,既缩短了退休生活,又增加了工作收入,缴费年限延长,则可领取更多的养老金。
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从网上的调查来看,90%以上的人都反对延迟退休,但退休年龄是否延长,是与很多社会因素相关的复杂问题。就其本身而言,包括工作岗位的提供、身体状况、工龄等因素都要考虑。同时,又与国家的就业、劳动力供给、养老金的收缴和供给等因素相关。
众说纷纭
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在过去几年中屡有现身,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与其说是观点的争论,不如说是利益的纷争更贴切些。支持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更合理和人性化,其大多为技术型专业人才,所谓“越老越吃香”的那种人。而反对者中,“蓝领”占比最大。年龄的增长对“白领”而言是积累优势,通过延迟退休也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相应减轻子女的负担与压力,对蓝领而言则是劣势。
多个企业普遍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无论企业、还是职工都不支持延迟退休。一部分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则希望早点拿到退休金,尽早有稳定的收入。很显然,若延长退休年龄,这部分人肯定不会受益。
民众发现“延退”细账算下来并不划算。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投资无门,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的现实下,养老金实际购买力必然缩水。养老金的替代率从制度建立之初的60%下滑至当前的30%已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空账问题则是一个被最广泛讨论的问题,公众将延迟退休与养老金缺口联系在一起,怀疑延迟退休用意在于填补巨额养老金缺口,抗议声如潮。而大部分人认为:推迟退休严重影响就业,将导致年轻人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其带来的副作用远远超过退休基金的缺口矛盾。
有关退休的任何改革一旦触及利益问题,都会引发反弹。而大多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取决于政府的决心。
推进趋势
与延迟退休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养老金了。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在“双轨制”下,企业职工必须统一执行严格的退休年龄,即使提前1个月退休也不允许;但公务员却往往能以“退居二线”的名义提前退休,安然“吃空饷”。而且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要低两三倍。
另外,如果退休和领养老金年龄延长5年,这就意味着个人要多交5年养老保险、少领5年养老金。这样拿到手的钱是不是减少了很多?交养老保险的年限长了5年,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自然也就短了5年。对民众来讲,就要算算自己多工作几年,退休后增加的养老金是否能够弥补自己为此多交的养老保险。
按2011年我国人均寿命为73.5岁计算,新政策对大部分人来说只会降低养老金总额。在养老金计发标准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活到78岁以后,才能在账面上保持“回本”。“延迟退休”看上去是一道很美的远景,但对普通企业员工来说并不划算。对于更为弱势的高龄下岗工人来说,则更是伤不起。
“延迟退休”并不是人社部一句“必然趋势”就能“推”得过去,还有不少问题烝待解决。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要尽快改变目前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格局,着手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并轨。二是要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渠道,不断加大对于养老保险的公共投入。三是要提高养老金待遇和“替代率”。现行职工养老“替代率”只有50%—60%,这意味着,一旦退休,职工收入差不多要降低一半。若还要进一步“推迟退休年龄”,无疑更会增加人们“老无所依”的“养老焦虑”。
有关民生问题,还得多听听民声,但制度调整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调整必须最大化地体现民意,才会有群众基础。总之,要在不对当前个体利益造成损害的基础上,确保社会各阶层更加容易接受。为此,国家政策的出台要慎之又慎,均衡各种利益,以达到受益面的最大化,退休制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