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下,沪科版数学教材经历了多次修订,新教材的普及和应用为当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收”与“放”,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各项能力在其中得到锻炼,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本文笔者将分享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积累,希望可促进教学效果更佳。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设置;学生主体性
巧妙地设置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目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可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学生会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所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班级学习气氛浓厚。
一、簡要分析教学中“收”与“放”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青少年,学生们因从小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性格爱好等都具有差异,所以也会影响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课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并随时调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学生们有时会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这正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时刻,需要教师大胆释放手中的线,让学生思维的风筝扶摇直上,尽情地激发思想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放”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探究的任务交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思考,或者同学间相互讨论,逐步深入探索。“收”主要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找到适宜的时机,对学生思维进行点拨,鼓励学生信心,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偏离轨迹的问题。简单来说,“收”的前提是“放”,之所以要“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放”,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二、纵观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激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男生、女生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都伴有一些叛逆心理,面对学生成长的变化,家长和教师都不易采取过激的态度,以防激起学生内心的叛逆情绪。考虑到课程进度和学生特点,教师通常会凭借教学经验进行授课,以讲解的形式阐述重难点知识,教学过程中未以多种不同的形式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解释,教学方式单一、略显无趣,导致学生探究欲望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
(二)课堂缺少互动,影响教学进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在其中的,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一位在知识海洋中的探究者,他们需要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找到学习的高效方式,打开思维,积极去联想想象、动手实践、学以致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一是因学生缺乏探究兴趣,与同伴或教师交流沟通不积极。二是因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使课堂交流互动较少。课堂教学中缺少良性的互动,会造成学生很难了解到教师的解题思路,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同时也会加大教师的讲课难度,拖累讲课速度,教学进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学生被动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倡导在学科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学活动的设置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适当去“放”线,让学生在自由空间里去探索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缓慢,完全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长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推进教学,学生会缺乏自主性和探究精神,教师指向哪里他们的步子就迈向哪里,这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塑造形成极其不利。
三、巧妙地建构课堂,做到“收”与“放”
(一)创造民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人头脑思维的驱动会受到周边环境氛围的影响。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积极进行对话、交流、碰撞,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融入课堂,有主动意识去探究,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慢慢地锻炼。
例如,在教圆锥体的体积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就积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趣味动画:由长方形旋转变成圆柱体的过程;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几何物体之间的关系,尝试推导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因为教师没有暗示,所以学生的思路很开阔,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认为圆锥体与长方形间有着巧妙的关联,还有学生认为圆锥体与圆柱体两者间关系最直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并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浓郁。
(二)抓住关键时机放手,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收”与“放”是并存的,学生是社会新时代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不可能一直都是由教师扶着走、牵着走,必须去适当放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应结合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和课堂教学情况,抓住关键时机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初学者在“放风筝”时,常会遇到风筝不知如何出手能顺利飞上天空。基于这一问题,有经验教师会采用学习任务驱动法,提前向学生抛出一些数学探究问题,能促进学生在头脑中有探究的方向,会运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实际问题,这样利于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开阔,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在创设问题时,教师应依据日常对学生行为表现、理解能力的观察,提出具有层层递进性的问题,让学生看到问题既有熟悉感,又有疑惑点,产生探究的欲望,自主深入去探索。如沪科版的初中数学中学习“反比例图象”时,教师可以学生的生活导入,从学校到家里的距离是不变的,走回家的速度与到家的时间之间的就是反比例的关系。接着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自主去讨论反比例图像的特征,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中存在反比例关系,受任务的驱动,学生们在讨论中开始热切交流,有的学生在边想边画图,有的学生在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相互启发,欢乐地探索着数学知识的奥秘。 (三)灵活把握放的尺度,维系课堂教学进度
“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促进能力的提升,但这种“放”并不是在课堂上放任不管学生,而是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好“放”的尺度,既让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去深入探索,收获知识,又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身心愉悦,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得到展现。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做好前期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工作,清楚哪些内容可以“放”,哪些问题需要着重讲,避免将过难或过简单的问题教给学生,过难的问题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应教师结合实情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而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上表现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于动画影像,向学生展示趣味数学动画,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实践与小组讨论,有些学生在进行画图,有些学生在将数据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提示学生不能出现漏根、丢根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先自主总结,再帮学生去纠错,对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精准掌握收的时机,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放”,没有“收”,则易导致学生讨论出现混乱场景。所以教师应视教学情况而定,精准掌握收的时机,既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及时防止学生走进研究误区。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部分知识时,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密,教师可以先“放”手,积极動脑思考概率事件,主动去交流,刚开始学生都很热情,纷纷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但过了一会儿,在巡视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利用抛硬币开始打赌,这时教师应立即阻止这种行为,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拉回学生思绪。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激励性评价方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先耐心倾听,后适当进行点拨和向学生强调学习要点,这样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记忆和灵活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正确处理好在教学中的收与放问题,就能够顺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下,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在学习活动中打开思维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灵活应用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000(001):165.
[2]高洪利.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3]戴冬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3).
[4]兰秀张.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9):124.
[5]周仲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北桥,2020,000(004):6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设置;学生主体性
巧妙地设置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目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可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学生会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所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班级学习气氛浓厚。
一、簡要分析教学中“收”与“放”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青少年,学生们因从小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性格爱好等都具有差异,所以也会影响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课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并随时调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学生们有时会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这正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时刻,需要教师大胆释放手中的线,让学生思维的风筝扶摇直上,尽情地激发思想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放”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探究的任务交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思考,或者同学间相互讨论,逐步深入探索。“收”主要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找到适宜的时机,对学生思维进行点拨,鼓励学生信心,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偏离轨迹的问题。简单来说,“收”的前提是“放”,之所以要“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放”,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二、纵观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激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男生、女生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都伴有一些叛逆心理,面对学生成长的变化,家长和教师都不易采取过激的态度,以防激起学生内心的叛逆情绪。考虑到课程进度和学生特点,教师通常会凭借教学经验进行授课,以讲解的形式阐述重难点知识,教学过程中未以多种不同的形式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解释,教学方式单一、略显无趣,导致学生探究欲望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
(二)课堂缺少互动,影响教学进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在其中的,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一位在知识海洋中的探究者,他们需要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找到学习的高效方式,打开思维,积极去联想想象、动手实践、学以致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一是因学生缺乏探究兴趣,与同伴或教师交流沟通不积极。二是因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使课堂交流互动较少。课堂教学中缺少良性的互动,会造成学生很难了解到教师的解题思路,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同时也会加大教师的讲课难度,拖累讲课速度,教学进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学生被动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倡导在学科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学活动的设置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适当去“放”线,让学生在自由空间里去探索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缓慢,完全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长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推进教学,学生会缺乏自主性和探究精神,教师指向哪里他们的步子就迈向哪里,这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塑造形成极其不利。
三、巧妙地建构课堂,做到“收”与“放”
(一)创造民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人头脑思维的驱动会受到周边环境氛围的影响。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积极进行对话、交流、碰撞,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融入课堂,有主动意识去探究,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慢慢地锻炼。
例如,在教圆锥体的体积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就积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趣味动画:由长方形旋转变成圆柱体的过程;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几何物体之间的关系,尝试推导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因为教师没有暗示,所以学生的思路很开阔,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认为圆锥体与长方形间有着巧妙的关联,还有学生认为圆锥体与圆柱体两者间关系最直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并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浓郁。
(二)抓住关键时机放手,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收”与“放”是并存的,学生是社会新时代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不可能一直都是由教师扶着走、牵着走,必须去适当放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应结合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和课堂教学情况,抓住关键时机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初学者在“放风筝”时,常会遇到风筝不知如何出手能顺利飞上天空。基于这一问题,有经验教师会采用学习任务驱动法,提前向学生抛出一些数学探究问题,能促进学生在头脑中有探究的方向,会运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实际问题,这样利于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开阔,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在创设问题时,教师应依据日常对学生行为表现、理解能力的观察,提出具有层层递进性的问题,让学生看到问题既有熟悉感,又有疑惑点,产生探究的欲望,自主深入去探索。如沪科版的初中数学中学习“反比例图象”时,教师可以学生的生活导入,从学校到家里的距离是不变的,走回家的速度与到家的时间之间的就是反比例的关系。接着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自主去讨论反比例图像的特征,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中存在反比例关系,受任务的驱动,学生们在讨论中开始热切交流,有的学生在边想边画图,有的学生在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相互启发,欢乐地探索着数学知识的奥秘。 (三)灵活把握放的尺度,维系课堂教学进度
“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促进能力的提升,但这种“放”并不是在课堂上放任不管学生,而是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好“放”的尺度,既让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去深入探索,收获知识,又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身心愉悦,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得到展现。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做好前期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工作,清楚哪些内容可以“放”,哪些问题需要着重讲,避免将过难或过简单的问题教给学生,过难的问题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应教师结合实情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而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上表现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于动画影像,向学生展示趣味数学动画,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实践与小组讨论,有些学生在进行画图,有些学生在将数据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提示学生不能出现漏根、丢根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先自主总结,再帮学生去纠错,对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精准掌握收的时机,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放”,没有“收”,则易导致学生讨论出现混乱场景。所以教师应视教学情况而定,精准掌握收的时机,既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及时防止学生走进研究误区。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部分知识时,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密,教师可以先“放”手,积极動脑思考概率事件,主动去交流,刚开始学生都很热情,纷纷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但过了一会儿,在巡视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利用抛硬币开始打赌,这时教师应立即阻止这种行为,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拉回学生思绪。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激励性评价方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先耐心倾听,后适当进行点拨和向学生强调学习要点,这样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记忆和灵活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正确处理好在教学中的收与放问题,就能够顺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下,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在学习活动中打开思维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灵活应用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000(001):165.
[2]高洪利.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3]戴冬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3).
[4]兰秀张.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9):124.
[5]周仲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北桥,2020,000(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