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外资银行的涌入,银行业的风险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因此,在我国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研究越来越重要。金融风险预警监管机制的内涵是金融监督部门的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为依据,利用现代化电子工具和各种手段,收集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会计核算资料,针对金融活动进行审核、整理、分析、监测预警对金融机构进行合规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监督。
关键词:财经经济 风险分析 借款人 管理风险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遞减
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1、建立先进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形成科学的监测系统,制定稽核监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指标,加强金融经营管理的监测,包括资金充足性,资产质量,资产流对性,盈利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等,制订金融机构经营合理性指标,加强金融经营管理的监测,包括信贷规模,限额及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
2、制定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的各项制定,形成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按规定时间内容和方式进行资料报送制度,如按期报送会计月计表或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其他有关报表资料和有关文字说明。制定保证报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奖励处罚制度。
三、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等等。
四、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我们进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风险控制。金融风险控制除经济、金融主体的自觉行为外,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系统控制机制。即组成内部自律控制、金融监管控制、社会监督控制的三位一体的监控网络。内部自律控制是基础,金融监管是关键,社会监督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在内部自律控制上,作为经营性金融机构关键要抓好四方面:一是依法经营。二是稳健经营。三是以人为本。四是完善“内控”制度。监管部门的同志要放下包袱,本着对职责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把眼睛牢牢盯住监管对象,尽量避免一人腐败全行遭殃,越腐败贷款死得越多越吃香等不正常情况出现。要加强合法合规性教育,督促监管对象依法办事,做到与钱打交道,而不成为钱的奴隶,从而在组织上、制度上有效堵住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 斌.浅谈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J],《中国商界》2010 年1 月总第190 期
[2]乔安娜?雷格任德(马小丁,朱竞梅译).小额金融信贷手册,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雄辉)
关键词:财经经济 风险分析 借款人 管理风险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遞减
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1、建立先进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形成科学的监测系统,制定稽核监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指标,加强金融经营管理的监测,包括资金充足性,资产质量,资产流对性,盈利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等,制订金融机构经营合理性指标,加强金融经营管理的监测,包括信贷规模,限额及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
2、制定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的各项制定,形成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按规定时间内容和方式进行资料报送制度,如按期报送会计月计表或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其他有关报表资料和有关文字说明。制定保证报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奖励处罚制度。
三、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等等。
四、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我们进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风险控制。金融风险控制除经济、金融主体的自觉行为外,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系统控制机制。即组成内部自律控制、金融监管控制、社会监督控制的三位一体的监控网络。内部自律控制是基础,金融监管是关键,社会监督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在内部自律控制上,作为经营性金融机构关键要抓好四方面:一是依法经营。二是稳健经营。三是以人为本。四是完善“内控”制度。监管部门的同志要放下包袱,本着对职责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把眼睛牢牢盯住监管对象,尽量避免一人腐败全行遭殃,越腐败贷款死得越多越吃香等不正常情况出现。要加强合法合规性教育,督促监管对象依法办事,做到与钱打交道,而不成为钱的奴隶,从而在组织上、制度上有效堵住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 斌.浅谈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J],《中国商界》2010 年1 月总第190 期
[2]乔安娜?雷格任德(马小丁,朱竞梅译).小额金融信贷手册,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