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以“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的角色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因此,教师要调整心态、丰富自身,要宏观把握、巧妙引导,要评价激励、教给方法,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营造气氛,走近学生。
关键词:调整心态;巧妙引导;评价激励;转变角色;走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0-0013-0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指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条主要途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定义强调了教师职业的范畴,给定了教师的权威。然而,传统的教师角色忽视了教师价值观的正确体现,忽略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关系,也忽略了教师应该启迪学生张扬个性的学习意识,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语文新课程提倡教师以“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的角色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肤浅的见解与同行探讨。
一、调整心态,丰富自身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学生和自己的工作。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上海七宝中学的新探索》、《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此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
二、宏观把握,巧妙引导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好题目,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在一定的层面上结题。尤其是研究方向的确定,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研究方向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既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又要保证学习的效果,这个尺度的把握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中国是诗的国度,学习和研究诗歌就是领略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部分。其中中国的诗歌中有很多是以“秋”为内容的,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注意的。课标中也规定高中生要能够理解和鉴赏诗歌。在高中新教材第三册中学生将集中学习诗歌这一文体。我初步拟定了课题,为了了解课题的可行性,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学生对诗歌十分感兴趣,学习起来热情高,课上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学生在课下主动阅读诗歌。我想,通过研究我国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深厚文化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进行诗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作为课上内容的延伸和发展。这样《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题目就诞生了。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涉研究领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我的学生曾经对《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两个研究角度“悲秋”和“颂秋”不敢肯定,查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他们不敢决定时我提供了这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考,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给人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既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又提示我们注意另一类独辟蹊径的颂秋诗。这更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学生们自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三、评价激励, 教给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让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
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发展,并且正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对学生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学生入学后仍从各种生活中大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爆炸时代把“终身教育”推到教育的最前沿,而作为终身教育基础的学校势必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教师的职责除了正式职能以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有效教学的创造性活动,实践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使自己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教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和不断积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营造氛围,走近学生
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随堂听课、公开课、示范课上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年龄越大课堂上越不爱举手了,真没办法。其实,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爱举手,是我们长期的教育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于表现自己的无知,课堂上没有安全感。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努力营造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出现知识的漏洞或过错并不可耻,知错不改、不懂装懂才是愚者的行为。教师要着力营造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营造安全、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的一个途径。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不是“灌”而是“悟”,不是“教”而是“学”。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评价一堂课的时候说“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能驾驭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这里所谓的驾驭是不是指你的“高压政策”呢?在这样的“政策”下,学生会感到安全吗?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勇于承认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体验,才能和学生一起感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我们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者的感情,对作品中人物的感知就成了他们课堂上的心里话,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课堂上向朋友倾诉呢?当然,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他们有很多不成熟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导向,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就像课标中提出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需要我们营造安全、平等、和谐的环境来实现。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学生自己有了体验才有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都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营造安全平等的、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又一条途径。在教学工作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学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寻求教学成功的良方。教师角色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
关键词:调整心态;巧妙引导;评价激励;转变角色;走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0-0013-0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指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条主要途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定义强调了教师职业的范畴,给定了教师的权威。然而,传统的教师角色忽视了教师价值观的正确体现,忽略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关系,也忽略了教师应该启迪学生张扬个性的学习意识,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语文新课程提倡教师以“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的角色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肤浅的见解与同行探讨。
一、调整心态,丰富自身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学生和自己的工作。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上海七宝中学的新探索》、《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此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
二、宏观把握,巧妙引导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好题目,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在一定的层面上结题。尤其是研究方向的确定,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研究方向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既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又要保证学习的效果,这个尺度的把握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中国是诗的国度,学习和研究诗歌就是领略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部分。其中中国的诗歌中有很多是以“秋”为内容的,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注意的。课标中也规定高中生要能够理解和鉴赏诗歌。在高中新教材第三册中学生将集中学习诗歌这一文体。我初步拟定了课题,为了了解课题的可行性,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学生对诗歌十分感兴趣,学习起来热情高,课上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学生在课下主动阅读诗歌。我想,通过研究我国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深厚文化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进行诗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作为课上内容的延伸和发展。这样《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题目就诞生了。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涉研究领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我的学生曾经对《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两个研究角度“悲秋”和“颂秋”不敢肯定,查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他们不敢决定时我提供了这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考,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给人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既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又提示我们注意另一类独辟蹊径的颂秋诗。这更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学生们自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三、评价激励, 教给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让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
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发展,并且正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对学生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学生入学后仍从各种生活中大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爆炸时代把“终身教育”推到教育的最前沿,而作为终身教育基础的学校势必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教师的职责除了正式职能以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有效教学的创造性活动,实践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使自己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教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和不断积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营造氛围,走近学生
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随堂听课、公开课、示范课上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年龄越大课堂上越不爱举手了,真没办法。其实,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爱举手,是我们长期的教育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于表现自己的无知,课堂上没有安全感。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努力营造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出现知识的漏洞或过错并不可耻,知错不改、不懂装懂才是愚者的行为。教师要着力营造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营造安全、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的一个途径。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不是“灌”而是“悟”,不是“教”而是“学”。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评价一堂课的时候说“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能驾驭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这里所谓的驾驭是不是指你的“高压政策”呢?在这样的“政策”下,学生会感到安全吗?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勇于承认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体验,才能和学生一起感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我们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者的感情,对作品中人物的感知就成了他们课堂上的心里话,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课堂上向朋友倾诉呢?当然,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他们有很多不成熟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导向,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就像课标中提出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需要我们营造安全、平等、和谐的环境来实现。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学生自己有了体验才有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都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营造安全平等的、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又一条途径。在教学工作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学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寻求教学成功的良方。教师角色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