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探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员媒体、全息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亦是如此。民汉双语播音人才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繁荣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蒙汉双语广播电视播音行业人才还很匮乏,蒙汉双语播音行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体系不完善、培养规格不匹配、培养方案不合理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蒙汉双语应用型播音人才培养的原则和路径,将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应用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中统筹规划,在创建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蒙汉双语播音职业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双语播音主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44-04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社会已经全面迈入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和汉语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播放平台越发多样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多民族杂居,蒙古语和汉语作为该地区通用语言,面对全媒体时代大发展的形势,就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蒙汉双语播音人才来满足不断壮大的内蒙古地区传媒市场,培养应用型蒙汉双语人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文化艺术、双语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人才的新要求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信息传播迅捷,传播方式数字化、电子化,人人都是参与者以及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性更强等特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的时代要求。2019年总书记再次视察内蒙古,并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全媒体时代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播音人才承担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急需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播音人才,凸显双语播音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以适应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资源所需要的快速转化和传播,加强与受众的直接互动和交流,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内蒙古地区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由于牧区牧民特殊生产生活方式,广播媒体在蒙古族牧民中仍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蒙汉双语播音人才肩负着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其次,蒙汉双语播音人才是内蒙古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力量。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大多使用的是蒙古文,蒙汉双语播音人才能够在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播草原文化。再次,双语的运用可避免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生存空间的挤压,消除因语言不同造成的文化隔阂,促进沟通与理解[1]。发挥好蒙汉双语播音人才的作用,有效运用蒙汉双语传播优秀文化,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一体发展,更好地推广标准蒙古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内蒙古地区双语播音人才需求和行业人才现状
  我国有约630万蒙古族人,其中内蒙古有蒙古族422.61万人,近500万人使用蒙古语,约占国内蒙古族总人口的4/5,其中1/2以上懂汉语或兼用汉语。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牧民涌向城镇,加速了民族融合,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在此过程中,有着蒙古语语言习惯的蒙古族人口也成为全媒体中的一员,一方面有着传承和保护蒙古族语言文字的需求,一方面有着获得更多信息资讯的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语言是途径,文化传播是主旨,从这个层面来看,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在多语言文化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是积极的,同时也有利于构建良性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传播系统。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中介绍草原风情类及文化类栏目,主持人、制播人员及嘉宾能够使用蒙汉双语,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栏目,曾获得全国十佳文化栏目奖等荣誉[2]。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语方言十分丰富,主要分为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巴林、察哈尔、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六个土语,而汉语方言也在东部、西部和阿拉善方言地區各有特点,蒙汉双语播音员在广播电视媒体、城市双语公共服务、双语教育视听资料、新媒体等平台发挥更大作用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前,内蒙古地区的主流媒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汉语频道和蒙语频道制作播出大量精良的广播电视节目,受到区内外甚至蒙古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部分受众的喜爱。
  目前内蒙古蒙汉双语播音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人才培养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匮乏,而全媒体人才需求量不断扩张。目前,蒙古语广播综合频道、《草原之声》对外广播每周播出100多档新闻和专题、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语文化频道每周播出80多档新闻和各类栏目,每日节目生产播出量约30小时,拥有400多名采编播摄录译配各工种专业技术人员,信号覆盖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3]。但蒙古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尤其是双语主持人的数量相对匮乏。据调查,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地市)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语主持人20人左右,为各台之最,其他盟市广播电视台由于蒙古族人口分布不均衡,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包头广播电视台、通辽广播电视台蒙语主持人数量5~10人不等,内蒙古地区高水平蒙汉双语播音员、主持人尚不成规模,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振兴,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蒙古民族的文化已经成为共识。全媒体时代向“地球村”传播蒙古民族文化必然需要精通蒙汉文化的节目人才,但当下大量的蒙汉双语主持人人才缺口与大量人才需求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矛盾。在内蒙古地区有些蒙古民族特色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很精良,但因为语言的因素,没有办法通过媒介传达给其他语系的受众群体,受众没有交集势必造成文化交流缺失,不能通过媒体向更广的群体推广优秀的民族文化。如,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和地方电视的蒙古语频道为蒙汉双语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为蒙古语播音主持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是,蒙古族地区播音主持领域所需求的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仍处于待开发阶段。由于蒙汉双语媒体人才的缺乏,很多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节目受访对象和节目制作过程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限制,使得节目形态无法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双语需求。
  三、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蒙汉双语播音人才是指在蒙汉双文化背景条件下,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平台上进行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蒙汉两种语言,并能够根据节目内容及定位和受众特点,灵活准确地完成从节目构思策划、采访到组织播出的媒体播音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既要遵循民族语言特点,同时需要兼顾广播电视媒体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
  (一)培养体系不完善
  专业设置集中在自治区内少数高校,培养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行业市场对大量蒙汉双语播音人才的需求。据调查,目前在内蒙古地区开设汉语授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等;开设蒙语授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等。这些院校培养学生主要以单一语种为主,缺少双语培养体系,造成毕业生中能够掌握蒙汉双语播音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
  (二)培养规格不匹配
  现有培养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规格主要以四年制本科专业为主,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均定位为传统媒体领域的播音主持人才,不能很好地对接当前新时代全媒体大众化传播人才培养需求。据调查,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中,该专业毕业生在对口行业就业率很低。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三)培养方案不合理
  当前内蒙古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媒体、企业合作的实践性课程甚少。个别学校就算设置了大量实践性课程,但真正能够开设并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甚少。
  (四)行业标准不健全
  蒙汉双语播音人才的职业认证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执业标准。目前内蒙古地区对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都是单独区分蒙古语和汉语,缺少蒙汉双语主持人职業认证和执业标准,致使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无据可依,方向不明确。
  四、全媒体时代蒙汉双语播音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将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应用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中统筹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双语人才培养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有效衔接”。基于此,可以将蒙汉双语播音人才纳入自治区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中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蒙汉双语播音人才成长通道。2016年,内蒙古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中小学共有839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70179人。基础教育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和使用蒙古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双语教育,为培养蒙汉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储备生源,奠定基础。
  (二)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加强双语播音人才培养
  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应针对该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契合全媒体时代特点,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媒体、企业合作,完善蒙汉双语播音主持的职业标准,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打破现有的以本科院校为主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在基础较好的高职院校开设蒙汉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先天优势,科学制定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合理利用汉授播音主持专业高校的教师资源,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专业建设的要求。
  (三)加强蒙汉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建设
  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而言,语言表达是基础,业务能力是保障,所承担的文化责任是关键,落脚点应是体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职业院校可开展双语专业试点,选拔双语基础好的学生实行小班授课,采取师徒制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初期阶段,学校要给予经费上的保证、政策上的倾斜,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平台。课程设置上,除了蒙古语标准音、普通话、播音发声学、播音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艺术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应结合全媒体时代背景,学习传媒文化前沿、新媒体相关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受众心理分析等,在面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受众时,能够在语言上做出必要调整,了解民族地区传受环境的特殊性,加入蒙古民族历史和文化、民族艺术的学习可以增强文化责任感,增强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树立主体意识。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紧密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出现革命式变化,如慕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建立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4]。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可以借鉴此方法,以节省教师课堂教授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当前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和造就高质量应用型双语播音人才,除了强化政府重视、完善双语教育培养体系外,更要注重双语人才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和文化责任。同时,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媒体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环境,给予更多平台和机会,让更多更好的蒙汉双语播音人才脱颖而出。
  参 考 文 献
  [1]王媛.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双语主持人才培养[J].新闻界,2013(13):39-42.
  [2]张兴茂,杨俊平,山丹.全媒体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5):22-26.
  [3]赵春涛,乌哈斯.做大做强蒙古语广播电视 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J].新闻论坛,2018(1):41-44.
  [4]邢晓梅,于洪涛.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内蒙古高校普通话培训中方言区域分班制模式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7(3):37-38.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本质是结构化、系统化质量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和程序系统。章程建设实现了组织系统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程序系统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是当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程序系统可由质量标准体系、诊断与改进体系、动力体系构成,标准体系包括过程标准和绩效目标,诊断与改进体系包括过程监控和绩效跟踪,动力体系包括行为激励和精神塑造。以先进质量管理理论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一是要建立质量标准系统。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已成为建立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关键是内化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之中。第二是组织执行系统。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通过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认证评估制度,完善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等,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第三是监
摘 要 教学午餐会是以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讨论式创新平台。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18位参加教学午餐会的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发现,18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对18位教师的评教满意率从48%上升到90%。实践表明,教学午餐会确实能够使青年教师意识到自己在以往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是高职院校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午餐
自2001年起,十多年间,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就逐年并分季度统计和分析了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最新的相关统计数据于2015年年初发布。报告的发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较分析了全国四季度就业市场的相关数据,呈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对总体把握就业工作提供了详实、准确、可供参照的依据。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关注这一监测数据,今年,再次刊载最
摘 要 佐治亚理工学院是美国三大理工学院之一,既重视科学研究,又强调通过创新与创业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该校以创新创业研究所为核心,将学生、研究者、创业公司、孵化器、商业伙伴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循证创业为方法,以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佐治亚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是:重视科学研究、商业价值及社会影响力;加
摘 要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格局,发挥协同育人功效。在实践中通过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创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校企互聘共用的混编教师队伍,形成了“校·企·会”协同育人的运行新机制。目前,“校·企·会”协同育人存在寻找“优质”合作企业较难、学生对学徒制培养认同度不够、企业的容纳量与岗位特殊性限制了学徒制培养的可持续性的困境,建
摘 要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印发,全国职业教育纷纷走上培优、提质、强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020年广东省率先实施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优化学校治理体系,面向区域产业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组建专业群,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推动广东中等职业教育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  “在互联网的天空下,每个人都在谈论云。  “云不在空气里,云在由数据、软件、服务构成的世界里。  “在那个世界,我们索求之物以我们为中心,无时不在又无所不在,远在天边又近在手边,不求拥有又应有尽有。”  这是一本新锐杂志对云时代的感性描述。  云时代离我们远吗?  按照《经济学人》
摘 要 为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维持职业教育市场声誉,澳大利亚于2011年成立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机构——技能质量署。技能质量署主要负责对全国所有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进行监管。成立十年来,技能质量署在监管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未来,技能质量署将进一步加强与利益攸关方的深度交流,提高数据审查的时效性,加强审查报告的规范性和科学
摘 要 当前,国内有关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核心能力概念要素的界定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我国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设计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测量工具,并调查了陕西省6所高职院校的2097名学生,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学生核心能力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和生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