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磁场”聚拢而成的香市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tu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从清明到谷雨,辛苦劳作了一年又刚熬过了严冬的人们,终于能好好舒展一下了。作为蚕桑之乡,趁着“蚕忙”还未开始,周边四乡的农民朋友便纷纷汇聚镇上,到寺庙去烧香祈福,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蚕汛”、好收成。同时逛逛集市,采购些生产和生活用品。更要借佛游春,饱饱眼福和口福,好好玩耍娱乐一番,算是对新一轮辛勤劳动的预酬。而镇上的居民们也不甘闲着,借此机会当然要凑个热闹,毕竟小镇的日常生活是单调的。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香市”。
  香市,源于“香”(烧香敬神),至于“市”(集市商贸),再至于“休闲娱乐”,可谓农耕生活忙闲张弛的转换节点、商贸交易的旺季平台,更是百姓文化生活的一种巧妙安排,实为一方民众激情绽放的“嘉年华”。
  茅盾笔下的“香市”映现当年的繁荣
  昔日香市的场面,想来一定热闹得很。要不,茅盾先生为何把香市形容为“农村的狂欢节”?我们不妨借助于将近140年前上海《申报》的一篇现场报道,来还原一下当年乌镇香市的场景——
  “每年自清明始至立夏止,为烧香市,游人云集,百戏杂陈,三教九流纷纷罗列,卖饧者,箫吹于道;卖酒者,帘飘于野,人声沸地,锣鼓喧天,山林中,居然有城市风也。四乡连镇者二三十里不等,红男绿女,白叟黄童有不到此一游者,一年中恒抑郁不乐……普净寺前有地大约百亩,旧为演武场,搭棚成十字街,尽开茶肆,男女入肆饮茶谓之“品春茗”。寺中开设杂耍、广货、洋货、轧花糖色诸摊,入寺购物谓之‘儿女乐’……”
  这篇短文题为《记乌镇香市》,刊登在清光绪四年三月二十二日(1878年4月24日)的上海《申报》。短短四百余字,把乌镇香市的时节、地点以及内容和场面写得有声有色,如今读之,犹见人潮涌动,犹闻人声鼎沸,仿佛身临其境。估计当时大上海的读者读了此文,一定跃跃欲试,很想赶到小镇上来“轧轧闹猛”的。
  乌镇香市之盛,源于地之缘:浙苏两省相望、嘉湖苏三府交界、相邻数县错壤之地,镇处其间而具枢纽地位;源于行之便:地处苏(州)杭(州)水路的中点,大河小港纵横而交通便捷;源于市镇经济功能之全:作为农副产品、手工业制品和日用消费品的集散中心,市镇的商品交换、生产服务和生活消费功能齐全;源于文化“磁场”之强:镇上的寺、庙、院、观、堂、庵不下40处,众望所归香火旺,应需而生的店铺、摊贩、休闲娱乐场所也多,人气更旺。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七有“西湖香市”一文,极写西湖香市之盛。文中写道“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人市焉,故曰香市。”其规模“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而乌镇香市却能与之呼应,民国《乌青镇志》卷十九“风俗”就提到“其时……诸娱乐场游人甚众,并有赴杭烧香回来云烧回香。”也就是说,香客们去过杭州西湖香市之后,还要到乌镇再进一次香,再凑一次热闹。由此可见乌镇香市之规模、之名气,难怪上海滩上的《申报》都要专文介绍之。
  乌镇香市始于何时?未见明确记载。若以形成和存续所赖的条件而论,香市的盛衰当与古镇的兴衰相对应。回观乌镇历史,每遭战乱和灾难破坏之后,古镇总能在废墟上再度崛起,而此时的香市应该是相应而兴的。比如清代“康乾盛世”时乌镇香市就很兴旺,文人诗词有吟咏,镇志史料也有记载。
  战乱打散了百年的“香市”
  然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也就是距今七十多年前,乌镇香市却走向尽头。当时的情形,可从茅盾发表于1933年7月的散文《香市》中感知。
  在文中,作者追忆并且生动地描述了“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热闹的场面跟《申报》上那篇文章所写的类似,倒是作者眼前所见的香市,情形堪忧——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昔日闹猛的香市竟至于眼前如此之惨淡?
  对照一下历史座标,直接原因当是1932年1月发生的“一、二八淞沪战役”,日军为策应上一年(1931年)在我国东北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又把战火烧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重创,以上海为龙头的杭嘉湖一带农村、市镇则蒙受严重影响——百业凋弊,民生维艰。
  以更广的视野看,则问题出在当时国际经济危机所致的蚕丝价格狂跌,以及国外人造丝产业兴盛所带来的冲击。这使以桑蚕、茧丝为支柱产业的乌镇一带的农村经济遭受致命打击,农民手头没钱,镇上商家难以为继。接着就是日本全面侵華战争的八年之痛,时局动荡、经济萧条之下,乌镇香市当然风光难再。
  当工业化的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经济的衰退、交通优势的旁落,乌镇这个交通枢纽型的工商业巨镇,逐渐失去了赖以兴旺的生态……
  花有重开日,香市又再来
  或许,香市还会“花有重开日”?
  历史真的给了这样的机会。在销声匿迹了六七十年之后,随着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紧锣密鼓地进行,“香市”这台民俗文化大戏终又闪亮登场了。2001年4月5日,首届“中国农村狂欢节——乌镇香市”隆重开幕,自此每年举办,至今不辍。2012年,“乌镇香市”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蚕花会、踏白船、拳船、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提灯走桥、放水灯……把昔日的民俗活动从历史沉睡中唤醒,让躺在故纸上的精彩场面立体地复活起来。满怀好奇的观赏,激情燃放的参与,游客们感受到古镇“前世”文脉的搏动,体验着水乡“今生”的狂欢。此时此刻,谁也不会在乎眼前的场景是虚是实、是梦是幻。原本,这只是传统民俗的“写意”。而“写意”贵在“传神”——用适当的形式对民俗文化进行“展示性保护”,更通过“生态性保护”把它可持续地传承下去。像香市这样的大型民俗活动,乌镇正在致力“还俗于民”——吸引本地的原住民广泛地参与进来,让香市再度成为他们生活中十分有趣的一部分,而不仅止于让远来的游客们“围观”定时定点的表演。当镇上的居民和周边乡村的农民,特别是孩子们也能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再度狂欢于香市的人声沸地、锣鼓喧天、香烟缭绕、百乐共享之时,再加上来自他乡乃至异国的观光客们身临其境,乌镇香市就一定会花开更“香”,“市”面更闹,活力更健。
其他文献
锡伯族民间有许多传统节日,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锡伯族还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节日,如抹黑节和杜因拜扎坤节。尽管一些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有关锡伯族清明节的那些事儿,节气加节日,郊外祭先祖,别有一番风俗。  清明节在锡伯语中叫做“杭西”。“杭西”一词,是“祭祖坟”的意思。生活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一般只会在农历三月
期刊
[摘 要]构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佛山高新区以建设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示范点,着力破解园区公共文化服务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科学、创新、可借鉴的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路径。  [关键词]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佛山高新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知识密集型
期刊
说起清明节,人们耳熟能详,大都会说出个子丑寅卯。但您可知道在福建东山岛和台湾,有个类似清明节但比清明节更特殊,更重要的节日吗?  每年春季,如果大家有机会到东山岛和台湾一趟,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乡村偏不在清明节这天扫墓,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这是什么缘故?原来,明末清初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东山岛和台湾民间就有一个敬祖旧俗,谓之“三日节”。说起这个敬祖节,还有着一段两岸渊源关系的传说
期刊
[摘 要]社区文化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让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社区文化设施,并通过组织和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文化惠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站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立足于长远持久的品牌效应,办出特色。本文结合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文化;品牌;效应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
期刊
[摘 要]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古老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与血液延续。为了让下一代有根可寻,有故土可守望,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活化传统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小镇等战略的提出,给保护傳统村落提供新机遇。  [关键词]发展现状;文化资源;发展设想;特色古村  一、迳联古村落基本情况  桥头镇地处东莞市西北部,地
期刊
正月初八好日子,清晨的南华县城鞭炮声此起彼伏。或许是那些商铺趁着好日子开门迎生意吧,我们出门的路上,到处是烟花爆竹燃烧后剩下的残纸屑,街上还飘有淡淡的火药味。我今天特意调班,和天永一家南行,去赴延续300多年的雨露白族传统灯会。  南华县城南有一个雨露白族自治乡,这里居住著5285名白族人,他们不与大理的白族同根同源,这就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地方。南华雨露灯会传承三百多年,久负盛名,在南华工作多年我
期刊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个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这是农历二月初四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蓬莱境举行的一年一度天香巡游活动的现场。天香巡游在《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已有记载:“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洪濑天香活动始于元代,是春祭的一種仪式,百姓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他们以旧时的境埔为单位,镇里的四个境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天香巡游活动。这一天外出谋生的乡民都要回乡,举家参加
期刊
提起三棒鼓,地球人都知道。三棒鼓最早起源于湖北的江汉平原和安徽的凤阳。时间可以远朔到唐宋王朝。为什么会有三棒鼓?这源于历史上那些流浪的人们为了讨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文盲、半文盲,口口相传,创造了一项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三棒鼓。  三棒鼓,顾名思义,是要有三根棒子的。我们可以想象,三五个人一伙,他们将杂耍、锣鼓、说唱糅合在一起,走村串户地表演,以期得到一点粮食或钱财。这几个人中间,必须有人耍棒子
期刊
祭山是蒙古族主要祭祀习俗之一。3年一小祭,9年一大祭的蒙古族祭山是怎么回事?蒙古族祭山是一个传统的仪式。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方下不峏罕山,椎其胸曰“……将不峏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我子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洒祭而祷祝焉。这段话的意思是:我铁木真刚刚从不峏罕山下来,拍着胸说“……(我的性命被不峏罕山救了)这山我今后要经常祭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