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做人。清华大学一位教授也这样说:“素质教育就是知识+能力+做人。”师者,在授业、解感的同时,教会学生爱己、爱人、爱家、爱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构筑精神支柱,才是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终身性,长远性目标,在这方面,语文学科任重道远,那么语文教师如何不负众望呢?以下谈几点教学中的体会:
一、身教胜于言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育人中的垂范作用之大;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整洁端庄的服饰、落落大方的行为,更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放下师尊,会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会使学生感悟到什么是真工的平等待人,表里如一。正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皆师表。
二、于和谐中施教
“要想茶客满棚,须有十里茶香”。在语文课堂上,要真正将做人之道潜移默化给学生,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掌握教材的德育渗透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生感知点。在课上,营造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和谐氛围,师生感情交流和谐默契,师生自然进入文中角色(多适合记叙类文体)。这祥,让学生得道了“细无声”处,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比如我在讲《白毛女》(选场)这出戏剧时,导语就将学生带入苦难的旧社会,背号介绍又加深了学生对旧社会的认识,然后我将学生分成三组:杨白劳,王大婶和黄世仁,让他们分别进入角色。结果三组马上分成两派:农民和地主,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加上我的适时适当引导,学生很容易地便总结出了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凶残狠毒,以杨白劳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屈辱和走投无路,很自然地流露出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三、于时事中说教
学校教育不是封闭的,想让学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众多的传播媒体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时不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影响,冲击着他们原本尚未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时,一定要将“道”放之于现实、放之于学生身边耳闻目睹的事中,而不能让其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使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无所是从。
如我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讲到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便将一些政府高官不久前由人民公仆堕落成千古罪人一事拿来,让同学们分析其堕落原因,同学们群起而攻之“死于安乐”也就是说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葬送了他们的一生。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句义,提供了学生作此方面议论文的一个反面论据,又教育学生明白了要正直、坦荡、无私、堂堂正正地做人。
四、诵名言,记警句
这是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齐诵事先抄记的有关做人的警句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概念,让他们将“千年古训”记之于心、烂之于腹,用它来衡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现像,学会做人。
例如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谁知盘中餐。粒牡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印,孝敬父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同学们养成从小就忧国忧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学生在日趋世界化的国情下保持中国人的骨气。
(责任编校:宾定波)
一、身教胜于言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育人中的垂范作用之大;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整洁端庄的服饰、落落大方的行为,更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放下师尊,会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会使学生感悟到什么是真工的平等待人,表里如一。正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皆师表。
二、于和谐中施教
“要想茶客满棚,须有十里茶香”。在语文课堂上,要真正将做人之道潜移默化给学生,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掌握教材的德育渗透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生感知点。在课上,营造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和谐氛围,师生感情交流和谐默契,师生自然进入文中角色(多适合记叙类文体)。这祥,让学生得道了“细无声”处,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比如我在讲《白毛女》(选场)这出戏剧时,导语就将学生带入苦难的旧社会,背号介绍又加深了学生对旧社会的认识,然后我将学生分成三组:杨白劳,王大婶和黄世仁,让他们分别进入角色。结果三组马上分成两派:农民和地主,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加上我的适时适当引导,学生很容易地便总结出了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凶残狠毒,以杨白劳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屈辱和走投无路,很自然地流露出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三、于时事中说教
学校教育不是封闭的,想让学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众多的传播媒体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时不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影响,冲击着他们原本尚未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时,一定要将“道”放之于现实、放之于学生身边耳闻目睹的事中,而不能让其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使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无所是从。
如我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讲到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便将一些政府高官不久前由人民公仆堕落成千古罪人一事拿来,让同学们分析其堕落原因,同学们群起而攻之“死于安乐”也就是说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葬送了他们的一生。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句义,提供了学生作此方面议论文的一个反面论据,又教育学生明白了要正直、坦荡、无私、堂堂正正地做人。
四、诵名言,记警句
这是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齐诵事先抄记的有关做人的警句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概念,让他们将“千年古训”记之于心、烂之于腹,用它来衡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现像,学会做人。
例如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谁知盘中餐。粒牡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印,孝敬父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同学们养成从小就忧国忧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学生在日趋世界化的国情下保持中国人的骨气。
(责任编校:宾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