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在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及相互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素质,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追求,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现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思维,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热爱学生,唤起兴趣
热爱学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充满信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兢兢业业,治学勤奋严谨,处处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不歧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差等生能够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从而密切师生的感情,唤起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工作马虎应付,对学生老是责备基础差、脑瓜子笨等,那么,师生间的感情就不可能融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什么兴趣,甚至还会失去信心,更严重的还会厌恶学习化学,一到上这门课时就感到头痛,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二、明确意义,产生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基础。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应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如在日常生活中,像水垢是怎样形成的,食品怎样防潮、防腐烂,怎样防止铁生锈,怎样使用发酵粉,怎样净化水等,都要用到化学知识。通过“水中生火”“空杯生烟”“颜色互变”等这些实验,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来说明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教学中,还可通过课程中所列举的我国化学发展的历史, 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崇尚科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等,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进而激发学习动机。化学课具有探索性实验科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训练科学思维,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思维的乐趣,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讲述分子性质之前,先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存在:在讲台上洒一点香水,不一会儿,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闻到香味;在一杯开水中放入糖块,一会儿糖块溶解,而且喝这杯水会感到有甜味。此时,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让其解释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些感性实验,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设置的问题要集中,抓住关键,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问题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并且应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启发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问”。
四、直观教学,调动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以及教学参观等方法,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这种直观教学生动、形象、逼真,有助于学生对深奥化学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直观性教学往往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化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的直观性保证了再现的实体和抽象的理论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实物直观和教具直观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如录音、模型、挂图、标本、幻灯、电影、电视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牢固记忆有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课外活动,培养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与成就,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的方法和玩味化学趣题。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增加实验,改变实验教学步骤,变先实验后讲解或先讲解后实验为边讲解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化学知识。这样做将更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现象,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为更好地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一时比较差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一边培养学习兴趣,一边弥补缺漏,提高成绩。
六、语言艺术,引起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面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难记而乏味的公式,转变为学生头脑中具体而生动的画面;幽默的语言,能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过程。凡是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用风趣、幽默、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所教问题,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有无吸引力,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有无感染力,关系到化学教学能否获得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还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减少疲劳,引起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态度,兴趣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化学教学可以收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现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思维,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热爱学生,唤起兴趣
热爱学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充满信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兢兢业业,治学勤奋严谨,处处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不歧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差等生能够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从而密切师生的感情,唤起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工作马虎应付,对学生老是责备基础差、脑瓜子笨等,那么,师生间的感情就不可能融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什么兴趣,甚至还会失去信心,更严重的还会厌恶学习化学,一到上这门课时就感到头痛,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二、明确意义,产生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基础。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应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如在日常生活中,像水垢是怎样形成的,食品怎样防潮、防腐烂,怎样防止铁生锈,怎样使用发酵粉,怎样净化水等,都要用到化学知识。通过“水中生火”“空杯生烟”“颜色互变”等这些实验,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来说明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教学中,还可通过课程中所列举的我国化学发展的历史, 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崇尚科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等,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进而激发学习动机。化学课具有探索性实验科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训练科学思维,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思维的乐趣,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讲述分子性质之前,先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存在:在讲台上洒一点香水,不一会儿,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闻到香味;在一杯开水中放入糖块,一会儿糖块溶解,而且喝这杯水会感到有甜味。此时,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让其解释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些感性实验,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设置的问题要集中,抓住关键,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问题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并且应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启发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问”。
四、直观教学,调动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以及教学参观等方法,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这种直观教学生动、形象、逼真,有助于学生对深奥化学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直观性教学往往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化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的直观性保证了再现的实体和抽象的理论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实物直观和教具直观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如录音、模型、挂图、标本、幻灯、电影、电视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牢固记忆有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课外活动,培养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与成就,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的方法和玩味化学趣题。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增加实验,改变实验教学步骤,变先实验后讲解或先讲解后实验为边讲解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化学知识。这样做将更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现象,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为更好地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一时比较差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一边培养学习兴趣,一边弥补缺漏,提高成绩。
六、语言艺术,引起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面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难记而乏味的公式,转变为学生头脑中具体而生动的画面;幽默的语言,能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过程。凡是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用风趣、幽默、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所教问题,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有无吸引力,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有无感染力,关系到化学教学能否获得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还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减少疲劳,引起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态度,兴趣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化学教学可以收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