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发展可向人类提供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生活资料。经过长期问的农业改革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业;国民经济;发展;研究
一、新农业经济中各要素的地位
1.农民
早期农业中将农民作为传统农业体制下分工固定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面向社会的发展公民。而当土地承包经营权被规定成合法之后,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农民所特有的权利也变得更加自主。农民有权参与农业经济发展,也能分流创业发展,还可以拒绝参与农业发展。首先,对具备相当能力的农民允许土地承包流转,以保证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发展;其次,农民成员多数可根据社会形态自行发展,以保证农业群体得到发展的权利,在社会中享有国民待遇。
2.农业
在新社会时期对于农业的定位主要涉及到4大方面:(1)性质,传统农业的性质主要是计划经济,而现代农业转换成市场经济。农业资本市场的创建,必须要集合市场经济制定的计划,以保证生产力得到加强。(2)经营,传统农业中的经营体制是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承包体制,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则是把市场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来改善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保证农业朝着集约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3)目标,早期农业仅仅是为了解决社会公民的温饱问题,而现代理念中倡导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带动其它经济发展。
3.农村
农村城镇化是新时期对农村的最新定位,根据国家的方针指引要尽快实现农村的
“八大发展”。如:以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社会进步,以农村城镇化作用促进农业工业化进步,以农村城镇化作用促进农村工业进步,以农村城镇化作用促进农村商业进步等待。这些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还必须要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的准确定位,在未来经济中得到人们的认可。
二、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走向
1.建立保障制度,创建现代农业
将农业科技中的先进成功变化成先进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深化农业科技革新,注重科技保障,对农业种植物的品种进行研究推广,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止重大病虫害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加以研究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制度。此外,还需要牢牢抓住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调整,积极培养一批创新型农业人才,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技术推广上,需要坚持“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原则。构建长效机制: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发展有足够的投入。如:在资金上给予保障,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等。
2.增加收入途径,提高生活质量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收入增加,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因而,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则成为了农业整个经济发展的点。相关部门应当:经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改善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量;促进乡镇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保证农产品质量;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能回到本地发展,以加大劳动力队伍建设。
3.搞好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当前的农业土地、水等资源必须合理运用,积极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以保证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倡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模式;把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工程设施,根据防洪防涝、干旱缺水等实际问题的需要,采取全面治理的措施来维持良好的环境,并且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4.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自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更加种植,开始实施了村民自治制度。尊重农民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充分维护农民的主导权利,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保证农民“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的发挥;对出现的不同矛盾给予处理。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应该做好治安工作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完善农村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保证农业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教育工作,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都能顺利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从各个方面培养农村少年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成为国家社会的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农民能够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注重多方面的培训工作,倡导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
三、结 语
总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经济的基本保证。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搞好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的建设,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元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土地制度创新[J],经济导刊,2007,12(8):26-29
[2]陈念东,陈励颖,谢志忠,观光休闲农业开发规划与模式选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9-50
[3]曾福生,匡远配,刘辉,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6
关键词:新农业;国民经济;发展;研究
一、新农业经济中各要素的地位
1.农民
早期农业中将农民作为传统农业体制下分工固定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面向社会的发展公民。而当土地承包经营权被规定成合法之后,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农民所特有的权利也变得更加自主。农民有权参与农业经济发展,也能分流创业发展,还可以拒绝参与农业发展。首先,对具备相当能力的农民允许土地承包流转,以保证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发展;其次,农民成员多数可根据社会形态自行发展,以保证农业群体得到发展的权利,在社会中享有国民待遇。
2.农业
在新社会时期对于农业的定位主要涉及到4大方面:(1)性质,传统农业的性质主要是计划经济,而现代农业转换成市场经济。农业资本市场的创建,必须要集合市场经济制定的计划,以保证生产力得到加强。(2)经营,传统农业中的经营体制是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承包体制,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则是把市场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来改善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保证农业朝着集约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3)目标,早期农业仅仅是为了解决社会公民的温饱问题,而现代理念中倡导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带动其它经济发展。
3.农村
农村城镇化是新时期对农村的最新定位,根据国家的方针指引要尽快实现农村的
“八大发展”。如:以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社会进步,以农村城镇化作用促进农业工业化进步,以农村城镇化作用促进农村工业进步,以农村城镇化作用促进农村商业进步等待。这些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还必须要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的准确定位,在未来经济中得到人们的认可。
二、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走向
1.建立保障制度,创建现代农业
将农业科技中的先进成功变化成先进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深化农业科技革新,注重科技保障,对农业种植物的品种进行研究推广,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止重大病虫害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加以研究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制度。此外,还需要牢牢抓住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调整,积极培养一批创新型农业人才,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技术推广上,需要坚持“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原则。构建长效机制: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发展有足够的投入。如:在资金上给予保障,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等。
2.增加收入途径,提高生活质量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收入增加,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因而,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则成为了农业整个经济发展的点。相关部门应当:经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改善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量;促进乡镇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保证农产品质量;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能回到本地发展,以加大劳动力队伍建设。
3.搞好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当前的农业土地、水等资源必须合理运用,积极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以保证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倡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模式;把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工程设施,根据防洪防涝、干旱缺水等实际问题的需要,采取全面治理的措施来维持良好的环境,并且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4.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自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更加种植,开始实施了村民自治制度。尊重农民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充分维护农民的主导权利,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保证农民“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的发挥;对出现的不同矛盾给予处理。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应该做好治安工作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完善农村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保证农业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教育工作,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都能顺利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从各个方面培养农村少年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成为国家社会的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农民能够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注重多方面的培训工作,倡导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
三、结 语
总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经济的基本保证。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搞好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的建设,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元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土地制度创新[J],经济导刊,2007,12(8):26-29
[2]陈念东,陈励颖,谢志忠,观光休闲农业开发规划与模式选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9-50
[3]曾福生,匡远配,刘辉,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