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一次问卷调查带来的危机感
接手三(1)班以来,总发现有些学生逢习作必“发愁”,不是抄写就是乱写,或是干脆不写。为了找准原因,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约34%的学生怕写习作;75%的学生对于应用文这一陌生文体有抗拒心理;而不爱习作的原因主要是:①每次都写不出好习作;②觉得无内容可写;③认为习作太难了;④受过老师批评。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更让我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势必会带来习作“学困生”人群的不断扩大。
二、分析——观察、访谈,了解成因
结合调查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心情日记小实验,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也便于进行“地毯式侦察”。很快我便锁定了“目标人物”——共有10个学生在习作方面难以起步,而且他们的日记呈现方式又各不相同:有的千篇一律、言之无物;有的胡编乱造、内容不实;有的书写马虎、语句不通;还有的家长代劳,坐享其成。针对这一复杂情况,我对每个“目标人物”进行了“全息式”访谈,了解到他们学困的具体成因,并细分为“学法不当型”和“贪玩懒惰型”两类。
三、策略——“对症下药”
1.课内课外充电。(1)写作前,趣集素材。为了调动“学困生”搜集素材的兴趣,我调整了心情日记的呈现方式,建议他们在写日记时画上相应的心情脸谱。这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画下当天心情脸谱后,再写下相关故事,日积月累就攒下了不少习作素材。(2)预写作,先上小课。习作课前,我单独为10个“学困生”先上小课,引导他们初步读懂例文、明确大致要求,再用漂亮的花形提纲图激发他们理清写作思路、形成草稿雏形,待他们动笔写草稿时,就基本能做到符合要求、言之有物了。(3)学写作,找到自信。习作课上,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例文值得学习之处,由于接受过提前指导,那10个孩子总能或多或少地讲出几条,当看到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时,他们乐在其中,于是发言渐渐主动起来。(4)写作时,趣入情境。在批阅习作时,我发现“学困生”总是写得极短,所以教学时就精心创设情境,将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拉长变细,或是邀他们参与表演,或是引导说出所见,不断启发他们要抓住细节进行观察,让他们在趣味盎然中练就习作的真本领。(5)写作后,海量阅读。除了引导“学困生”通过课内的学习掌握相应的习作方法,我还向他们推荐阅读一些构思精巧、语言精炼的短文,让他们有法可学,既增加了语言积累,又能见识到多种习作技巧。
2.校内校外联手。(1)家校联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我请家长为“学困生”准备好联系本,每天由我亲自记录当天语文作业,对于要写的习作,则将题目的解读简要写下,再加上此篇习作写法的指导。这样,家长检查作业、辅导习作就不再流于形式了,不仅较好地堵住了“贪玩懒惰型”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写作业的漏洞,而且还提高了“学法不当型”学生的作业质量,尤其是习作的质量。(2)系列培训,请家长当指导老师。一方面请家长到学校,集中培训习作指导的方法与心理减压的策略,另一方面一周至少打一次电话,与家长互通信息,既主动告知孩子在校的情况,又积极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并讲清所需配合的做法。这样双管齐下,促使“学困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3)借助外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虑到同学们习作起步艰难,我建议家长送他们就读校外周日的三年级情趣习作班。进班之初,我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向他具体介绍了这些孩子的情况,恳请老师能适时给予表扬。我的请求被接受了下来,只要他们习作稍有进步,就能得到这位教师的盛誉。渐渐地,同学们爱上了情趣习作课,也爱上了校内的习作课。
3.进入后习作状态,让学困生享有发表权。曾有专家
将写作教学过程分为“前写作、显写作、后写作”三个环节,其中后写作教学正日益被关注,潘新和教授就指出:“文章写好不等于写作行为结束,它还只是半成品,须待读者阅读之后,通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才有意义的生成。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因此,进入后写作阶段,我努力让这些“学困生”拥有读者群、享有发表的优先权。(1)扩大读者群。在学生初次修改习作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再由其他组员进行品评,既可以给出修改建议,也可以赏析精彩片段,最后由组员投票,选出优秀文章在全班进行交流。为了扩大读者群,我还请学生将作品与家人、邻班同学进行分享。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着自己的作品能被读者认同,所以,修改习作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2)拓宽展示台。为了让10个“学困生”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他们感兴趣 的主题以便其一展身手,比如,节日短信串串烧、动物连载故事集、唱响四季歌……最让我欣慰的是“贪玩懒惰型”的“赛尔迷”刘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网络水平,主动承担下班级博客的建立与管理工作,他带领着其他电脑游戏迷们,真正走上了“我行我秀”的创作之路。(3)优先发表权。除了让同学们在读者群中口头发表自己的作品,我还积极改进推荐机制,采取教师推荐、民间推荐两条渠道为班级博客和班级专刊进行选稿。教师推荐就由我直接把关,每一次选稿我总要小小“偏心”一下那10个学生,只要发现谁有了明显进步,他的这次作品就可以优先刊登。在不断的发表中,张同学与王同学进步最快,他们所写的习作还在省级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呢,这下,他们可算是光荣“脱困”了……
不经意间,一年已过,这10个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提升。回顾研究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深有感慨:成长需要时间,需要适合的生长环境,更需要爱心与智慧地培育!
(作者单位:南京市西街小学)
接手三(1)班以来,总发现有些学生逢习作必“发愁”,不是抄写就是乱写,或是干脆不写。为了找准原因,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约34%的学生怕写习作;75%的学生对于应用文这一陌生文体有抗拒心理;而不爱习作的原因主要是:①每次都写不出好习作;②觉得无内容可写;③认为习作太难了;④受过老师批评。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更让我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势必会带来习作“学困生”人群的不断扩大。
二、分析——观察、访谈,了解成因
结合调查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心情日记小实验,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也便于进行“地毯式侦察”。很快我便锁定了“目标人物”——共有10个学生在习作方面难以起步,而且他们的日记呈现方式又各不相同:有的千篇一律、言之无物;有的胡编乱造、内容不实;有的书写马虎、语句不通;还有的家长代劳,坐享其成。针对这一复杂情况,我对每个“目标人物”进行了“全息式”访谈,了解到他们学困的具体成因,并细分为“学法不当型”和“贪玩懒惰型”两类。
三、策略——“对症下药”
1.课内课外充电。(1)写作前,趣集素材。为了调动“学困生”搜集素材的兴趣,我调整了心情日记的呈现方式,建议他们在写日记时画上相应的心情脸谱。这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画下当天心情脸谱后,再写下相关故事,日积月累就攒下了不少习作素材。(2)预写作,先上小课。习作课前,我单独为10个“学困生”先上小课,引导他们初步读懂例文、明确大致要求,再用漂亮的花形提纲图激发他们理清写作思路、形成草稿雏形,待他们动笔写草稿时,就基本能做到符合要求、言之有物了。(3)学写作,找到自信。习作课上,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例文值得学习之处,由于接受过提前指导,那10个孩子总能或多或少地讲出几条,当看到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时,他们乐在其中,于是发言渐渐主动起来。(4)写作时,趣入情境。在批阅习作时,我发现“学困生”总是写得极短,所以教学时就精心创设情境,将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拉长变细,或是邀他们参与表演,或是引导说出所见,不断启发他们要抓住细节进行观察,让他们在趣味盎然中练就习作的真本领。(5)写作后,海量阅读。除了引导“学困生”通过课内的学习掌握相应的习作方法,我还向他们推荐阅读一些构思精巧、语言精炼的短文,让他们有法可学,既增加了语言积累,又能见识到多种习作技巧。
2.校内校外联手。(1)家校联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我请家长为“学困生”准备好联系本,每天由我亲自记录当天语文作业,对于要写的习作,则将题目的解读简要写下,再加上此篇习作写法的指导。这样,家长检查作业、辅导习作就不再流于形式了,不仅较好地堵住了“贪玩懒惰型”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写作业的漏洞,而且还提高了“学法不当型”学生的作业质量,尤其是习作的质量。(2)系列培训,请家长当指导老师。一方面请家长到学校,集中培训习作指导的方法与心理减压的策略,另一方面一周至少打一次电话,与家长互通信息,既主动告知孩子在校的情况,又积极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并讲清所需配合的做法。这样双管齐下,促使“学困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3)借助外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虑到同学们习作起步艰难,我建议家长送他们就读校外周日的三年级情趣习作班。进班之初,我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向他具体介绍了这些孩子的情况,恳请老师能适时给予表扬。我的请求被接受了下来,只要他们习作稍有进步,就能得到这位教师的盛誉。渐渐地,同学们爱上了情趣习作课,也爱上了校内的习作课。
3.进入后习作状态,让学困生享有发表权。曾有专家
将写作教学过程分为“前写作、显写作、后写作”三个环节,其中后写作教学正日益被关注,潘新和教授就指出:“文章写好不等于写作行为结束,它还只是半成品,须待读者阅读之后,通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才有意义的生成。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因此,进入后写作阶段,我努力让这些“学困生”拥有读者群、享有发表的优先权。(1)扩大读者群。在学生初次修改习作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再由其他组员进行品评,既可以给出修改建议,也可以赏析精彩片段,最后由组员投票,选出优秀文章在全班进行交流。为了扩大读者群,我还请学生将作品与家人、邻班同学进行分享。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着自己的作品能被读者认同,所以,修改习作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2)拓宽展示台。为了让10个“学困生”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他们感兴趣 的主题以便其一展身手,比如,节日短信串串烧、动物连载故事集、唱响四季歌……最让我欣慰的是“贪玩懒惰型”的“赛尔迷”刘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网络水平,主动承担下班级博客的建立与管理工作,他带领着其他电脑游戏迷们,真正走上了“我行我秀”的创作之路。(3)优先发表权。除了让同学们在读者群中口头发表自己的作品,我还积极改进推荐机制,采取教师推荐、民间推荐两条渠道为班级博客和班级专刊进行选稿。教师推荐就由我直接把关,每一次选稿我总要小小“偏心”一下那10个学生,只要发现谁有了明显进步,他的这次作品就可以优先刊登。在不断的发表中,张同学与王同学进步最快,他们所写的习作还在省级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呢,这下,他们可算是光荣“脱困”了……
不经意间,一年已过,这10个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提升。回顾研究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深有感慨:成长需要时间,需要适合的生长环境,更需要爱心与智慧地培育!
(作者单位:南京市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