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3日,美国大选举行首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现总统、民主党人奥巴马和挑战者、共和党人罗姆尼同台竞争。四年前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的奥巴马,似乎显得有些英雄迟暮,仿佛完全不在状态,无论是仪态举止还是观点见解,与罗姆尼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奥巴马在辩论中处于下风,很快反映在民意调查结果中,罗姆尼趁势反击,首次在全国民意调查中赢得领先地位。10月11日公布的全国民调结果是奥巴马支持率为46.1%,罗姆尼为47.6%。
一场辩论能否逆转大局?
不过也不能说罗姆尼就创造了奇迹,因为大多数人都预测2012年的美国大选会是一场旗鼓相当的较量,不会像2008年的那场大选。四年来,奥巴马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并没有像刚上台时人们预想的那样,会给美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相反,这四年里,奥巴马个人魅力突出但政治经验不足的特点表现得很明显,既没有推进多少国内改革,也没有把美国经济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彻底拯救出来。这使得奥巴马很难延续四年前大获全胜的奇迹。虽然罗姆尼也不是一个多么出彩的候选人,论个性比不过里根,论资历和经验比不过老布什,但他仍能对奥巴马构成切实威胁。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两人在民意排名的一时涨落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构成很大的意外。而且这恐怕与奥巴马团队的自满心理和松懈也有关系。在9月17日被披露的一段视频中,罗姆尼在一个不公开的筹款集会上说,47%的美国人自认为是被牺牲者,认为政府有责任照顾自己,有权享受各种福利,这些人不值得关注。这段视频被泄露后,舆论大哗,许多人认为罗姆尼是在蔑视穷人,他也被迫立即出面澄清。共和党内一度出现恐慌情绪,很多评论者甚至认为,罗姆尼的胜利已成泡影。而且,不到10天后,在竞选中一向批评中国的罗姆尼又被查出,他的信托公司曾在2011年投资中海油,马上被奥巴马团队抓住把柄,指责为虚伪。由于罗姆尼方面的频频失误,奥巴马在9月底曾一度领先他5个百分点,似乎稳操胜券。
也许是奥巴马的自满导致他准备仓促、表现不佳,也许是罗姆尼为了扭转形势,有备而来地给了奥巴马当头一棒,总之第一场电视辩论对罗姆尼团队是个极大的鼓舞。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幕僚卡尔·罗夫高兴地在《华尔街日报》上写到:“罗姆尼不仅赢得了那个夜晚,而且改变了大选的轨迹,甚至也许改变了大选的最终结果。”
是的,电视辩论历史上就曾主宰美国选战。在电视等大众媒体普及之前,美国总统候选人根本不需要任何面对面的辩论,那时选民更看重候选人的经验和能力。有时选举中的弱势一方会要求辩论,因为他们希望能以公开辩论来扭转形势。例如194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对竞选连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起辩论挑战,就被罗斯福团队轻蔑地拒绝,连媒体都认为这不过是在玩小伎俩。但广播、电视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竞选方式,迫使候选人不得不直面对手和选民,而在镜头前的表现可能决定生死。
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间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这标志着美国竞选程序的一场重大变革,也是电视辩论对竞选结果影响最大的一次。经验丰富的尼克松败给了初出茅庐的肯尼迪,就是因为他在镜头前显得老迈和疲惫,而肯尼迪则显得阳光朝气,一场辩论就基本决定了选举结果。
从1976年开始,电视辩论已基本成为每次大选的必备程序。有了尼克松的前车之鉴,候选人通常都会做充分的事先准备,包括化妆、就一些敏感话题准备回答内容等,所以,如肯尼迪般“一夜定胜局”的情况已不多见,但还是在很多时候影响了选举结果,例如1976年卡特因为在电视辩论中的超常发挥,最终险胜福特。
除了两位主角之外,副总统候选人也要单独举行一场捉对厮杀,2008年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拜恩和他的对手、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的辩论,就曾压过奥巴马和麦凯恩的辩论,成为当年收视率最高的一场。本文截稿时,拜登正在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瑞安展开激烈辩论,试图帮助奥巴马逆转当前颓势。
电视辩论这种一对一的“决斗”更能吸引选民的眼球,也对总统候选人的气质、举止、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形式是有利有弊的,好处在于能让选民更深入地了解政治家的个性,因为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众目睽睽之下,有些性格弱点是难以掩饰的。坏处在于,可能不利于一些有真才实学和执政能力却不善于表达的人。从里根开始,那些拥有表演天赋的候选人获得了更大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人对选举演变成“选秀”感到不满,美国选举程序可能还会变革,但现在,候选人还必须接受并适应现实。
双方选战形势分析
罗姆尼虽然一时春风得意,但竞赛还远未结束,他获得的暂时领先优势依然太小,随时有被超越的可能,最后这一个月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对奥巴马来说,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仍未走出低谷。虽然美联储连续不断地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试图刺激经济,但效果并不大,失业率高达8%以上。在民主国家中,一般来说选民的记忆都比较短,倾向于把经济困难归咎于现任政府(虽然真正的原因会复杂得多)。1992年竞选的克林顿曾打出这样的标语:“笨蛋,问题是经济!”罗姆尼可以以糟糕的经济作为攻击奥巴马的主要武器,尤其是指责奥巴马政府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奥巴马执政几年的表现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神奇,随着他身上光环的逐渐散去,很多原先的支持者也许会改变心意。
罗姆尼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问题。罗姆尼出身于商人世家,早年曾经创办“贝恩资本”投资公司,2002年当选为马萨诸塞州州长。也许是因为商人身份带来的务实性,在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前,罗姆尼一直以比较温和的面目示人,与其他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强烈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大为不同。
美国政治近些年的特点就是严重的两级对立:如果你是一个自由派,你就应该支持民主党,如果你是共和党支持者,你就应该属于保守派。这几乎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普遍意识。所以,本质上其实更接近中间派的罗姆尼,就有些左右为难了。考虑到罗姆尼当州長时实施的温和政策,最保守的共和党支持者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罗姆尼,而罗姆尼为了迎合他们,必须把竞选纲领设计得更加强硬,例如坚决反对奥巴马制定和推行的医改方案、极力主张削减财政开支等。 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两极分化,两位候选人的“死忠”已经固定化,而谁能在11月6日的大选中赢得总统宝座,却取决于那些处在中间、摇摆不定的选民。所以,罗姆尼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把立场退回来,去迎合温和派。而这又可能加强极端保守派对他的“摇摆不定、没有主见”的印象。这种左右为难是罗姆尼竞选面临的最大困境。
例如,最近在堕胎问题上,罗姆尼左右摇摆的一面又显露了出来。堕胎是美国大选最敏感的议题之一。一直以来,保守的共和党人因为受基督教宗教传统的影响反对堕胎,而民主党人则更多视堕胎为一種个人选择和自由。极端的共和党人甚至反对任何形式的堕胎。罗姆尼需要以强硬表态赢得坚决反堕胎者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女性选民通常支持对堕胎的自由选择权,所以为了赢得庞大的女性选民队伍,罗姆尼又不得不经常放松他的强硬立场。
但堕胎等社会议题只能算是美国大选的“分战场”。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关心还是日常的柴米油盐,而不是是否需要保护胎儿“人权”等虚的话题。所以奥巴马如果能在最后的一个月里交出一些良好的经济成绩单,他将能轻松地击败罗姆尼,因为后者的领先优势现在不大,而且奥巴马还有在以后的电视辩论中翻盘的机会,毕竟演讲、辩论、鼓动人心是他一直以来的强项。但如果更多的经济坏消息传来,奥巴马的前景就会变得比较糟糕。1992年,刚刚领导美国打赢海湾战争的老布什就是因为经济成绩不佳而败给克林顿的,而相对来说,奥巴马的政绩还没有老布什那么出色。
美国大选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先由选民选举出各州的选举人,再由选举人表决决定总统人选。由于不是直接普选,所以候选人只需要赢得各州的选举人票,而不一定要赢得更多的选民票数。例如,不出意外的话,共和党在得克萨斯州获得的选票应该会远远超过民主党,但超过的幅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要取得简单多数就能赢得该州的34张选举人票。民主党在加州的情况相同。
近几十年来的格局已经很清楚,东西海岸各州几乎肯定会支持民主党,南方各州也必定支持共和党,对于两党候选人来说,这些州的选举人票已相当于囊中之物,所以选战的关键是对一些不确定的州的争夺,这些州被称为“摇摆州”(swing state)或“战场州”(battlefield state)。今年的“摇摆州”有弗吉尼亚、俄亥俄、威斯康星、佛罗里达等12个。美国有一部电影《关键投票》,讲的是一名普通工人阴差阳错地成为选举结果的唯一决定者,于是两党竞选班子都投入全部精力去拉拢他。现实远没有这么极端,但美国选举制度和政治格局决定了两党将把几乎全部力量投入到对“摇摆州”的争夺中。例如,近几天来,双方在俄亥俄州的选战正打得热火朝天。
中国议题
在历史上的几次美国大选中,中国话题曾经成为核心议题。这个议题在2004年和2008年两次大选中有所淡化,但今年则有重新升温的趋势。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低迷的大背景,可以说这在意料之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执政者总是需要寻找一些国外的“替罪羊”来为国内困境辩解,而在野者也会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于是中国也不幸“中枪”了。
在今年的“敲打中国”风潮中,罗姆尼一方显得极为抢眼。如前文所述,罗姆尼的“本性”是个温和务实派,过去也没有展现过多少反华倾向,是今年激烈选战的需要,提高了他批评中国的调门。最引起警惕的一点是,罗姆尼宣称,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要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这一认定可能导致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征收惩罚性关税)。他认为中国人为压低汇率给美国带来200万的就业损失,而奥巴马对此不管不顾,还继续对中国“妥协”。瑞安也指责说,奥巴马政府正在被中国当做“垫脚布”。罗姆尼还认为,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投入的资源不够,他主张继续在亚太地区增强军事力量,加强与日本的安保条约。因为担心被对手指责为对华软弱,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开始也在经贸领域采取了更强硬的对华态度,例如对中国轮胎产品征收35%的关税,今年10月10日又裁定对中国晶硅光伏电池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激烈的选战过程中,两党将比赛看谁对中国更强硬,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至于是不是会随着11月6日选举结果的公布而降温,还有待观察。历史上很多次,在竞选中极力抨击中国的候选人,在上台后反而变得对华友好,最典型的就是尼克松,由一个坚决的反共人士,发展到在“冷战”形势下对中国伸出橄榄枝,不过这并不构成什么“定律”。罗姆尼如果获胜,美国在各方面加紧与中国对抗的风险也是现实存在的。即使奥巴马连任成功,中美关系也未必就一帆风顺。太平洋对岸风起云涌,而中国则需要谨慎观察,做好“两手准备”,而归根到底,抓紧时间增强自身实力才是王道。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一场辩论能否逆转大局?
不过也不能说罗姆尼就创造了奇迹,因为大多数人都预测2012年的美国大选会是一场旗鼓相当的较量,不会像2008年的那场大选。四年来,奥巴马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并没有像刚上台时人们预想的那样,会给美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相反,这四年里,奥巴马个人魅力突出但政治经验不足的特点表现得很明显,既没有推进多少国内改革,也没有把美国经济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彻底拯救出来。这使得奥巴马很难延续四年前大获全胜的奇迹。虽然罗姆尼也不是一个多么出彩的候选人,论个性比不过里根,论资历和经验比不过老布什,但他仍能对奥巴马构成切实威胁。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两人在民意排名的一时涨落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构成很大的意外。而且这恐怕与奥巴马团队的自满心理和松懈也有关系。在9月17日被披露的一段视频中,罗姆尼在一个不公开的筹款集会上说,47%的美国人自认为是被牺牲者,认为政府有责任照顾自己,有权享受各种福利,这些人不值得关注。这段视频被泄露后,舆论大哗,许多人认为罗姆尼是在蔑视穷人,他也被迫立即出面澄清。共和党内一度出现恐慌情绪,很多评论者甚至认为,罗姆尼的胜利已成泡影。而且,不到10天后,在竞选中一向批评中国的罗姆尼又被查出,他的信托公司曾在2011年投资中海油,马上被奥巴马团队抓住把柄,指责为虚伪。由于罗姆尼方面的频频失误,奥巴马在9月底曾一度领先他5个百分点,似乎稳操胜券。
也许是奥巴马的自满导致他准备仓促、表现不佳,也许是罗姆尼为了扭转形势,有备而来地给了奥巴马当头一棒,总之第一场电视辩论对罗姆尼团队是个极大的鼓舞。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幕僚卡尔·罗夫高兴地在《华尔街日报》上写到:“罗姆尼不仅赢得了那个夜晚,而且改变了大选的轨迹,甚至也许改变了大选的最终结果。”
是的,电视辩论历史上就曾主宰美国选战。在电视等大众媒体普及之前,美国总统候选人根本不需要任何面对面的辩论,那时选民更看重候选人的经验和能力。有时选举中的弱势一方会要求辩论,因为他们希望能以公开辩论来扭转形势。例如194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对竞选连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起辩论挑战,就被罗斯福团队轻蔑地拒绝,连媒体都认为这不过是在玩小伎俩。但广播、电视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竞选方式,迫使候选人不得不直面对手和选民,而在镜头前的表现可能决定生死。
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间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这标志着美国竞选程序的一场重大变革,也是电视辩论对竞选结果影响最大的一次。经验丰富的尼克松败给了初出茅庐的肯尼迪,就是因为他在镜头前显得老迈和疲惫,而肯尼迪则显得阳光朝气,一场辩论就基本决定了选举结果。
从1976年开始,电视辩论已基本成为每次大选的必备程序。有了尼克松的前车之鉴,候选人通常都会做充分的事先准备,包括化妆、就一些敏感话题准备回答内容等,所以,如肯尼迪般“一夜定胜局”的情况已不多见,但还是在很多时候影响了选举结果,例如1976年卡特因为在电视辩论中的超常发挥,最终险胜福特。
除了两位主角之外,副总统候选人也要单独举行一场捉对厮杀,2008年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拜恩和他的对手、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的辩论,就曾压过奥巴马和麦凯恩的辩论,成为当年收视率最高的一场。本文截稿时,拜登正在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瑞安展开激烈辩论,试图帮助奥巴马逆转当前颓势。
电视辩论这种一对一的“决斗”更能吸引选民的眼球,也对总统候选人的气质、举止、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形式是有利有弊的,好处在于能让选民更深入地了解政治家的个性,因为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众目睽睽之下,有些性格弱点是难以掩饰的。坏处在于,可能不利于一些有真才实学和执政能力却不善于表达的人。从里根开始,那些拥有表演天赋的候选人获得了更大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人对选举演变成“选秀”感到不满,美国选举程序可能还会变革,但现在,候选人还必须接受并适应现实。
双方选战形势分析
罗姆尼虽然一时春风得意,但竞赛还远未结束,他获得的暂时领先优势依然太小,随时有被超越的可能,最后这一个月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对奥巴马来说,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仍未走出低谷。虽然美联储连续不断地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试图刺激经济,但效果并不大,失业率高达8%以上。在民主国家中,一般来说选民的记忆都比较短,倾向于把经济困难归咎于现任政府(虽然真正的原因会复杂得多)。1992年竞选的克林顿曾打出这样的标语:“笨蛋,问题是经济!”罗姆尼可以以糟糕的经济作为攻击奥巴马的主要武器,尤其是指责奥巴马政府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奥巴马执政几年的表现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神奇,随着他身上光环的逐渐散去,很多原先的支持者也许会改变心意。
罗姆尼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问题。罗姆尼出身于商人世家,早年曾经创办“贝恩资本”投资公司,2002年当选为马萨诸塞州州长。也许是因为商人身份带来的务实性,在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前,罗姆尼一直以比较温和的面目示人,与其他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强烈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大为不同。
美国政治近些年的特点就是严重的两级对立:如果你是一个自由派,你就应该支持民主党,如果你是共和党支持者,你就应该属于保守派。这几乎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普遍意识。所以,本质上其实更接近中间派的罗姆尼,就有些左右为难了。考虑到罗姆尼当州長时实施的温和政策,最保守的共和党支持者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罗姆尼,而罗姆尼为了迎合他们,必须把竞选纲领设计得更加强硬,例如坚决反对奥巴马制定和推行的医改方案、极力主张削减财政开支等。 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两极分化,两位候选人的“死忠”已经固定化,而谁能在11月6日的大选中赢得总统宝座,却取决于那些处在中间、摇摆不定的选民。所以,罗姆尼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把立场退回来,去迎合温和派。而这又可能加强极端保守派对他的“摇摆不定、没有主见”的印象。这种左右为难是罗姆尼竞选面临的最大困境。
例如,最近在堕胎问题上,罗姆尼左右摇摆的一面又显露了出来。堕胎是美国大选最敏感的议题之一。一直以来,保守的共和党人因为受基督教宗教传统的影响反对堕胎,而民主党人则更多视堕胎为一種个人选择和自由。极端的共和党人甚至反对任何形式的堕胎。罗姆尼需要以强硬表态赢得坚决反堕胎者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女性选民通常支持对堕胎的自由选择权,所以为了赢得庞大的女性选民队伍,罗姆尼又不得不经常放松他的强硬立场。
但堕胎等社会议题只能算是美国大选的“分战场”。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关心还是日常的柴米油盐,而不是是否需要保护胎儿“人权”等虚的话题。所以奥巴马如果能在最后的一个月里交出一些良好的经济成绩单,他将能轻松地击败罗姆尼,因为后者的领先优势现在不大,而且奥巴马还有在以后的电视辩论中翻盘的机会,毕竟演讲、辩论、鼓动人心是他一直以来的强项。但如果更多的经济坏消息传来,奥巴马的前景就会变得比较糟糕。1992年,刚刚领导美国打赢海湾战争的老布什就是因为经济成绩不佳而败给克林顿的,而相对来说,奥巴马的政绩还没有老布什那么出色。
美国大选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先由选民选举出各州的选举人,再由选举人表决决定总统人选。由于不是直接普选,所以候选人只需要赢得各州的选举人票,而不一定要赢得更多的选民票数。例如,不出意外的话,共和党在得克萨斯州获得的选票应该会远远超过民主党,但超过的幅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要取得简单多数就能赢得该州的34张选举人票。民主党在加州的情况相同。
近几十年来的格局已经很清楚,东西海岸各州几乎肯定会支持民主党,南方各州也必定支持共和党,对于两党候选人来说,这些州的选举人票已相当于囊中之物,所以选战的关键是对一些不确定的州的争夺,这些州被称为“摇摆州”(swing state)或“战场州”(battlefield state)。今年的“摇摆州”有弗吉尼亚、俄亥俄、威斯康星、佛罗里达等12个。美国有一部电影《关键投票》,讲的是一名普通工人阴差阳错地成为选举结果的唯一决定者,于是两党竞选班子都投入全部精力去拉拢他。现实远没有这么极端,但美国选举制度和政治格局决定了两党将把几乎全部力量投入到对“摇摆州”的争夺中。例如,近几天来,双方在俄亥俄州的选战正打得热火朝天。
中国议题
在历史上的几次美国大选中,中国话题曾经成为核心议题。这个议题在2004年和2008年两次大选中有所淡化,但今年则有重新升温的趋势。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低迷的大背景,可以说这在意料之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执政者总是需要寻找一些国外的“替罪羊”来为国内困境辩解,而在野者也会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于是中国也不幸“中枪”了。
在今年的“敲打中国”风潮中,罗姆尼一方显得极为抢眼。如前文所述,罗姆尼的“本性”是个温和务实派,过去也没有展现过多少反华倾向,是今年激烈选战的需要,提高了他批评中国的调门。最引起警惕的一点是,罗姆尼宣称,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要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这一认定可能导致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征收惩罚性关税)。他认为中国人为压低汇率给美国带来200万的就业损失,而奥巴马对此不管不顾,还继续对中国“妥协”。瑞安也指责说,奥巴马政府正在被中国当做“垫脚布”。罗姆尼还认为,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投入的资源不够,他主张继续在亚太地区增强军事力量,加强与日本的安保条约。因为担心被对手指责为对华软弱,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开始也在经贸领域采取了更强硬的对华态度,例如对中国轮胎产品征收35%的关税,今年10月10日又裁定对中国晶硅光伏电池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激烈的选战过程中,两党将比赛看谁对中国更强硬,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至于是不是会随着11月6日选举结果的公布而降温,还有待观察。历史上很多次,在竞选中极力抨击中国的候选人,在上台后反而变得对华友好,最典型的就是尼克松,由一个坚决的反共人士,发展到在“冷战”形势下对中国伸出橄榄枝,不过这并不构成什么“定律”。罗姆尼如果获胜,美国在各方面加紧与中国对抗的风险也是现实存在的。即使奥巴马连任成功,中美关系也未必就一帆风顺。太平洋对岸风起云涌,而中国则需要谨慎观察,做好“两手准备”,而归根到底,抓紧时间增强自身实力才是王道。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