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村里的“台湾妈妈”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尽管已经过去了11年,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的情景,张平宜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她还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这儿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村子里,张平宜看到,许多麻风病患者只能拖着残缺的四肢在地上爬行,身后带出一道道血痕,她在采访笔记里描述道:“他们的肢体被细菌吃掉了,就好像蜡烛燃烧后融化变形。”
  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他们不再有父辈那可怕的疫病,眼神里流露出野性的天真。这让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
  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这里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
  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张平宜不知道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这个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女人向老师许诺:“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下辈子只要做个有钱人
  
  2002年,正如她承诺的那样,崭新的教室已经在大营盘落地生根,而这个台湾女人的命运,也和这个一度被外界遗忘的村庄紧紧地连在了一起。2003年起至今,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最开始,她将自己的动机解释为一种“最朴素的母性”。但现在,她的长期愿望是,“让这些麻风病人的子女都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
  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村庄里很少有人知道。这儿的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当地的老师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饭。
  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只要做个有钱人。”这个此前从没经历过窘迫生活的女人,一度“咬牙切齿”地说。
  她带着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每一天,她都要在县城宾馆和大营盘村之间颠簸的土路上来回往返。因为学校没有厕所,这个有点洁癖的女人常常一整天不敢喝水。如果内急,就小跑半个小时到邻村,借用“猪圈隔壁的厕所”。
  
  腿上布满跳蚤留下的伤痕
  
  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比如依伙克古,只有5岁,是学校里个头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认真的旁听生。他喜欢上学,因为在这里能见到爸爸依伙布都,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
  像依伙爸爸这样的“超龄小学生”在校园里并不鲜见。甚至在2005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
  她喜欢和孩子们亲近,只是,“只要稍微接近,就会被跳蚤咬60多个包”。这个年轻时颇有些“王祖贤味道”的女人,如今腿上布满了跳蚤留下的伤痕,甚至夏天也不敢穿上裙子。
  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慢慢教会那些孩子如何“保持个人卫生”。
  可是,一旦抛开孩子们带来的成就感,张平宜面对的总是非常具体的困境。大营盘小学周边没有水源,几年前,当地政府在这一带山区修建了引水工程。不過,大营盘是这条水线的最后一站,一部分水管暴露在地面。有时,一头牛踏过去,或一个口渴的人截开水管,都可能给学校带来“停水灾难”。
  “简直是要疯掉了。”张平宜用戏剧化的语气形容当时的窘境。有时停水要长达一个星期,学校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汽油桶,这个此前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女人“就坐着小马车去邻近的村落运水”。
  2010年,张平宜从台湾请来了一个水利专家。他们用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从浮流水到地表水,全部储存起来,一滴水都不要流到外面去。”如今,就算停水,他们也可以在3天的时间里自给自足。
  
  十几年青春献给了这里
  
  在这个村庄里,因为大营盘小学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邻近的孩子都会到这里求学。眼下,这座曾经“快要撑不下去的小学”,已经有了100多个毕业生,13个公办教师,他们有着整洁的教室和食堂,甚至还有村里的第一栋公厕。
  但问题远未完结。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必须每天走路3个半小时去县里读中学。对麻风病人子女的偏见还没有消除,他们的住校请求不能被批准。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会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强迫”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她感叹道。
  一个曾经去过张平宜台湾的家里做客的朋友还记得,她的家是一栋4层楼的山边别墅,家中有一个佣人。这个有着很好艺术修养的女人,“把家里的每一处都布置得很优雅,过着优越的生活。”
  只是,原来那些“逛街、喝下午茶的日子”,如今只能放在记忆里了。这个在台湾不曾下过厨的太太,已经能在大营盘给一百多个孩子做午餐。她甚至将咖喱、麻油鸡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尝过的食物,带到了大山中的食堂。
  “在大营盘,我变成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哦。”张平宜骄傲地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去年冯巩在春晚上的小品再次说教,捡到钱要还给失主,不受不义之财。放在全国范围内播出的小品,自然有其背后的深意,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要是在路上捡到钱,你会还吗?或者说,还钱的人是什么心态,不还钱的人又是什么心态?  在这里先且不去论什么道德上的高下,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英国的心理学家就针对“捡到意外之财”这种情况,做了三个不同的心理调查。  第一个调查:心理学家调整了一个银行门外的ATM机,把它
期刊
公公婆婆回老家了。这两天,我和老公去他们住过的房子收拾整理,头那个大!阳台成了粮库,堆的米啊面啊黄豆啊,还有干货——黄花菜、绿豆、木耳,估计我们三个人吃三年也吃不完。打开冰箱也一样,冷冻室里冻了好多的鱼和肉。冷藏室里,仅面酱就放着四袋没开封的。  再看房间里,手纸居然放着二十几包,大袋的洗衣粉也足够用个两年的。  经过了饥馑年代的人大概都有囤东西的习惯,这一点公公婆婆尤甚。对他们讲过不知道多少次,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初,陈毅主持上海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上海的文艺工作。有一次他来文联作国内外形势报告,报告会在文联大厅举行。有人认为请陈毅市长来作报告,总得像个样子。于是讲台上铺了洁白的台布,还放了插上名贵鲜花的花瓶和精美的茶具。陈毅来到大厅,看到这般情景,略一迟疑,顺手把台上的花瓶和茶具移到了台下,然后风趣地说:“我这个人讲话很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就会手舞足蹈,这花瓶和茶具放在台上就有点碍手碍脚了,要是
期刊
这已是第六次敲门了。  每次间隔都很长,一次只敲两下,敲得极轻,轻得让我怀疑自己的耳朵。  第七次敲门,我起身离开办公桌,径直走过去把门打开。她站在外边,极朴素极干净的知识分子装束,两臂下垂,仰脸看着我,眼神里一半是歉意,一半是乞求,我闪身示意让她进来,她随手替我关了门,转过身扑嗵给我跪下了。  “部长,我求求你……”  我一下子闹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赶紧将她扶起来,她却坚决不肯,从上衣兜里掏出
期刊
吴三桂占据云南后,深入缅甸境内擒获了南明流亡政府的永历帝。吴三桂穿着清朝官服去见阶下囚永历帝。陈圆圆劝他还是该穿明朝服装。吴三桂挺给陈圆圆面子的,折衷了一下:脱下清装,先穿明装在内,再在外面披上清装,谎称到永历帝住处,再卸去外套,以明服相见。陈圆圆难得地露出笑脸:“君若能抚存朱明遗裔,故念朱明江山,即见之可也。”   只是,吴三桂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哄陈圆圆,怕她伤心。最后,他还是瞒过陈圆圆逼死了永
期刊
西方国家的人是很讲究幽默的,有些空服员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幽默感。请听听下面的机舱广播:  1、各位乘客,我们即将为您进行热餐的服务。今天的餐点有鸡肉和牛肉。如果您要鸡肉请学鸡叫,如果您要牛肉请学牛叫,如果您是素食主义者请用眼神表达。  2、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您留在座位上直到班机完全停好、机长将安全带的指示灯关掉。我们不希望您比本班机还要早抵达停机坪。  3、飞机正准备进入跑道时突然折回了停机坪
期刊
眼下人们都在热议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据说这起源于240年前的瑞典。中国古代没有这一制度,但不乏各具特色的“晒薪族”。    苏东坡:“晒”出一肚凄凉  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时,所有财产只剩下一所透风漏雨的“桄榔庵”,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于是写信向友人发牢骚,说朝廷还欠他三年的俸钱共两百贯钱币,按京都币值计算也有一百五十贯。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天性乐观的苏大学士,这时也苦恼得像被欠薪的民工。    白
期刊
前几日去办事,正好路遇十几年前的老邻居大宋。熟人相遇,自然热情攀谈起来。这么长时间不见,我问他现在过得怎么样,没想到大宋长叹一口气:“唉,我现在是黄鼠狼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啊!”原来,大宋在单位里十几年,一直是个小科员,比他工作晚的年轻后生,都已经是科长了。生活中呢,大宋说自己也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  看大宋愁眉不展的样子,我赶紧转移了话题。正要分别时,大宋问我是否还记得一个叫“白梅”的人,说人家
期刊
她是台球赛场上最抢眼的女人,其完美的手臂线条、婀娜多姿的身段、专注的神情,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法阻挡的魅力,冷艳性感几乎成了她的代名词,在球坛更是享有“黑寡妇”之称。自1993年出道至今,她已赢得了世界女子台球协会的15个冠军和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她,就是曾蝉联世界第一的韩裔美籍台球运动员珍妮特·李。  可是,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在世界竞技体育项目上独领风骚的女性,居然从小就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
期刊
陈赓与彭德怀,同是湖南湘潭人,同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不同的是他们的性格:陈赓幽默风趣,爱开玩笑;彭德怀则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而陈赓与彭德怀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陈赓“骗”彭德怀,“骗”出的是亲密战友之间的无私关心和真挚情怀。彭德怀被“骗”,被“骗”出的是革命家的磊落品质和高尚情怀。    以白水当酒,骗彭德怀同饮庆功酒    1935年3月4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红军总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