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边界的动态构建研究

来源 :山东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畴理论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都有自己固定清晰的边线。范畴的边界及其位置问题没有引起原型理论家和许多认知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对范畴边界问题展开系统论述的文献尚不多见。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理论研究出现了新动向,即概念范畴的动态构建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问题,认为范畴边界应该采取动态构建的研究方法,即范畴边界是清晰的,同时又是可以移动的。
其他文献
朝鲜李朝时代用汉文撰写的燕行文献,羼入了很多朝鲜语词汇,需要细细玩味,才能得其真义。如派遣义的"送",房屋义的"家",发现义的"认",以及"解听""甫儿""月吾只/其"等。挖掘朝鲜汉文文献中
民事抗诉学说中废除说、限制说、加强说是不全面的,完善说符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民事抗诉属公权力行为,抗诉过程充分体现当事人地位平等和诉讼平等,检察机关只发挥
本文将萨福的三首诗与《诗经》的三首诗作了文本细读,结合意象分析、文字学分析等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将普罗米修斯盗火与鲧窃息壤作了神话学、文化学比较;并从民族宗教伦理、文
探讨周作人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系,北方左联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界对此鲜有探讨。本文以周作人与谷万川为中心,同时探讨周作人在公葬李大钊等事件中的表现,以此展开对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蕴涵了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和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主要解决主体间何以理解和何以合理交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