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伤不如撞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索药家鑫的那句话——“怕撞到农村人,特别难缠。”这是一个大学生在撞伤人、连捅八刀之后说出来的话。
  我不能确认为什么药家鑫那么肯定地判断他撞的人就一定是“农村人”,按照他的逻辑,如果不是农村人的话,他本可以不捅刀子的。不过,即便他撞的不是农村人,也完全可以把他的话看做他最真实的想法,因为他最怕的不是“农村人”(城市人难道就好缠吗),而是怕“难缠”。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利益计算:一、撞伤的后果是无底洞式赔偿;二、撞死的后果是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比无底洞式赔偿划算。药家鑫选择了后者。
  不能不说,药家鑫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符合经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两大特征:自私且完全理性,能够将一事之中的利害得失分析得十分清楚,将利己本性发展为利益最大化原则。所有那些我们目睹的“宝马车故意四次碾压儿童致死”、“三次碾轧民工致其死亡”、“丧心司机几次碾轧老太太”、“年轻母亲遭公务员的车多次碾轧惨死”等新闻中的施暴者,都是非常典型的理性经济人——一事当前,理性地选择经济的行为。
  扩展开来,类似的理性经济人多了去了,医生索钱、企业排污、官员寻租等等,都可能自私而理性。就拿一个艾滋孤儿小龙的遭遇来说吧,那些向学校写联名信抗议的家长,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子女的安全考虑。而且,我们敢保证自己处在当事人的境地时,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与理性?
  必须承认,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有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倾向,而且追求得非常理性。这也是一种历史动力,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时代,在经济学成为显学的今天,理性经济更是得到了合法、合理地安放,往往成为谋利行为的正当辩护词。
  可是,我们反观“撞伤不如撞死”,又明显感觉到其中的不对之处、不合理之处。这种理性不如说是冷漠,这种经济不如说是可怕。完善法律十分必要,西方严惩交通肇事者的办法也可以借鉴过来。但是不是法律设计合理了,就可以消除其中的不合理性呢?理论上是可以的,实际无法做到,法律很难做到天罗地网、严丝合缝。如果法律如严密的牢笼,说不准个人的自由也会被窒息。人总会在现有法律的漏洞之下进行自私而理性地选择,假定法律本身难以消除自私与理性带来的冷漠残酷,这个世界岂不是无药可救?
  其实,不一定总要利他行为,利己不损人就好。药家鑫的可怕之处是,损人而利己,理性而无德性,经济人而非社会人。他只被人性的弱点所牵制,只按照人性的弱点行事,仿佛没有走出残酷的丛林,没有进化到严格意义上的“人”。
  有时我怀疑,像药家鑫这样的学生,难道一点儿人性都没有吗?哪怕一刹那的哀怜?我相信会有的,但是,他没有本着人性去行为,而是顺着利益去行为。他的人性和德性已经被经济和理性所代替,露出可怕的面目。因此,“经纪人”非常可怕,他们非常理性,认为利益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甚至可以凌驾于是非、人性之上。在利益的计算面前,他们的情感高度冷漠、理智高度清醒,连恻隐之心都丧失殆尽,变成非人的怪物。
  把伦理的内容加入到理性经济人里面,并不是否定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而是完善。人对伦理道德的要求,看似是非经济的,实际上还是经济的,也是理性的。因为,人对精神、道德同样有追求,这既可以赢得社会的赞誉,也可以安抚自己的心灵。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富人会做慈善,恶魔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
  只要伦理道德的底线还在,对生命和弱者还有所敬畏和悲悯,那么信仰的底线就还在。这就等于说一个人、一个企业家、一个官员、一个政府……身上还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那么一切都好办得多。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车太挤了,以致你被丢在站台上    在火车的过道上,我突然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张脸,熟悉得像看到自己的名字一样,许多年过去,还是很清晰。  微笑着喊他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扎着马尾的羞怯胖女孩了。  然后那张清秀的脸朝向我,眼神中由疑惑到泛出有点儿惊喜的神采。他阳光得像王力宏的一张脸,似乎永远不会老似的。  “你变样了。漂亮到差点儿认不出你了。”他说。  中学同学,我记得和他在一个班的那一年的好
世界上最小的痛苦就是告别昨天  我临着青春的河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后道别,有时我不禁扪心自问,青春究竟是什么,要说没有颜色,它却创造斑斓的色彩;要说空旷无期,它却姗姗来迟又潇洒地拂袖而去。青春这件事,我实在捉摸不透。  一次,QQ上一哥们儿的头像闪动着,他问我生活幸福吗?这个问题被人问了无数遍,有的时候我唯唯诺诺纠结上半天才不太情愿地说“是”,可是那一瞬间,我坚定地思考和回忆了生活中种种被我
日本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跟中国学生有着巨大差异。  在东京、大阪、京都、仙台等大城市,除了本地籍的大学生可以住在自己家中外,大部分外地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校外租房住。因为,大部分大学在校园内并不为学生提供宿舍,即使提供少量宿舍也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外来大学生。这些宿舍一般只会提供给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以及一些体育特招生。据我所知,住在学校宿舍的外地学生应该不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那些住在校外的学生,除了
冷漠久了,对阳光也会畏惧    我的一位朋友去大西北旅游回来跟我说,他去拜访了一位在大西北工作的老乡,这人很热情、太热情、过分热情,热情得让我受不了,但绝无坏心。我听后感到纳闷,这位朋友平时常常感叹都市人情淡漠,他怎么嫌别人过分热情?而且,既无坏心,怎样的热情算是过分的呢?  想来那定是一种淳朴的、奔放的、没有功利的热情,是久居都市的我们久违了的、已不习惯的热情。  都市人对热情总是患得患失—— 
他是一位十分聪明的男孩。在大人眼里。他乖巧、温顺、听话。父母在厦门同安乌涂做生意,他在乌涂上学。2010年夏天,他高考落榜后,回到了父母身边。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本来,他可以跟父母一起做生意,也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可是,他嫌做生意风险大,又嫌打工太辛苦。因此,一直闲居在家。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也不在乎他出去挣那几个钱。因此,就放松了对他的管理。  自此,网络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尤其是那些充满色情
每天清晨6时许,在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的黄埔路上,就会出现一个单薄的身影。只见他身穿橙色环卫制服。清扫垃圾很认真,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附近居民不禁好奇,这么年轻的孩子,咋会做环卫工呢?一問才知道,小伙子原来是环卫工老刘的儿子,假期里替父亲顶几天班。  他叫刘小军,今年20岁,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自高中时就利用假期找工赚钱。但他不自卑,埋头专心学习,有时忙得连午饭都忘了吃。他很清楚
初春的一个午后,几个好朋友特意来到黄海波的剧组探班。  大家找到黄海波的时候,他正在拍一个动作场面,谁承想在拍摄的过程中出了一点意外,黄海波被重重地摔在地上,面部的肌肉因为剧烈的疼痛而扭曲。  这时候,剧组人员和专门赶来的朋友们呼啦一下围到了黄海波身边,在确定只是一些皮外伤之后,大家才把他抬到一边休息。这时候。远道赶来的朋友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说话。大家虽然知道黄海波现在只是一个跑
陆毅:  提携栽培,适时敲打  赵宝刚筹拍《永不瞑目》,“肖童”的人选出现了“难产”,赵宝刚在精挑细选后看中了两位帅哥:一位是正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陆毅;另一位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陈坤。左右为难了很久,综合各方意见。最终赵宝刚选用阳光帅气的陆毅。接下来赵宝刚尽心栽培陆毅,给陆毅上形体课,锻炼走路的形态,改掉八字脚。  《永不瞑目》让陆毅一炮而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却没什么成绩。在家里,天天打电玩,以
“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腊。”  在只有样板戏可看的年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这段对自就连小孩也爱模仿。一个人突然脸红当然不是因为精神焕发,更可能是因为精神紧张。你如果心里有鬼而感到不安,或者处境尴尬而难堪,或者见到暗恋的人而害羞,或者受到赞扬而不好意思……突然间脸上一热。你知道你脸红了。  这个过程是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的,意识无法控制,你越想控制自己不脸红,反而会让
父亲干了一辈子车工,技术高超,收了很多徒弟,徒弟们对师傅都很敬重。  车工里最能体现技术的活儿就是车轴套了,轴和套之间的缝隙要尽量保持到最小,这样的轴套才是上乘的,提起这个,徒弟们总是对父亲很多年前的一次技术大比武津津乐道。  那是一次全省技术工人的大比武。父亲作为厂里的技术能手,被选派去参加车工组的比赛。比赛的内容就是车一组轴套。父亲第五个出场,先前出场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完成任务,评委们用千分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