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深圳至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其举办的一场中国古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宣称,凡在至正国际拍卖成交的拍品,可在指定银行以拍卖成交价直接抵押贷款60%,同时保障艺术拍品六年内每年有拍卖成交价6% 的理财收益。
作为一家成立仅3年、名气和体量均与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拍卖龙头尚有不小差距的新秀企业,深圳至正的这番操作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之为“后生可畏”。作为一款以古董为抵押物来探索金融理财的产品,深圳至正对外所宣传的这套规则并不算是什么新玩法。
在国内的古董界,业内广为熟知的探路者包括:10多年前,一名浙江富豪用自制的两件“金缕玉衣”进行抵押,就成功获得银行贷款10亿元。2010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拍上,另一位藏家以4.3亿元天价拿下黄庭坚《砥柱铭》,数月后便将其作为质押物,联合吉林信托发起设立一项2年期的“雅盈堂艺术品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共募集了4.5亿元。不过,这两件当年震惊业界的古董艺术品抵押融资事件,后来都因为造假风波而成为了国内金融机构试水艺术品金融的“前车之鉴”。
笔者梳理发现,国内的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潍坊银行、长沙银行、东莞银行等地方銀行都曾经不同程度地探索过艺术品抵押贷款,近10年来,随着P2P金融的兴起,有的机构还试水过艺术品网贷金融新模式。但类似的尝试后来大部分都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总的来说,其原因不外乎是,我国艺术品市场规则不完善、诚信系统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备、艺术品真伪难辨、流通不足等。
事实上,深圳至正对古董艺术品金融的探索,也可以追溯到两年前。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8月25日,在深圳至正2018金秋拍卖会上,66件瓷器书画作品全数拍出,总成交额1.34亿元。该次拍卖就以“艺术品+金融”的创新模式受到多方瞩目。凡经深圳至正国际拍卖并有记录的艺术品,都可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享受拍品成交价60%的贷款,年化利率4.35%,贷款期限有1年期和3年期两种选择。为了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深圳至正以自身的鉴定权威和资本实力,向银行进行反担保,艺术品爱好者和投资人可通过再次拍卖变现获利,也可长期持有,保值升值。这样,就确保了银行方、拍卖方、投资收藏方三方收益的安全,从而实现互惠互利。
有了担保这个“好兄弟”来一起担责,艺术品金融的玩法就变得很多样了。当然,这套玩法还得依赖良好的市场行情,毕竟加了担保的费用,藏家从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就会变得很高。据说有的机构给出的综合收费可以去到20%-30%,如果藏家未能通过拍卖行短期将标的倒手获得高额利润,很可能最后连本都收不回来。与此同时,有了担保机构的参与,银行的入局也不是零风险的。一旦抵押物由于造假等风波事件或市场大幅调整而遭遇价格塌方,很可能让金融机构也蒙受血本无归的损失。
过去20多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高速发展,确实让国内一大批资本玩家尝到了一夜暴富的甜头。在2009-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最快的时期,除了所谓的艺术品抵押贷款以外,由国内发行的各类艺术品信托基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9年,上海泰瑞艺术基金成立国内第一个艺术品私募基金,投资标的以当代书画作品为主,据悉,该基金第一年年化收益率为31%,成为当时国内艺术品基金中收益率最高的产品。此后艺术品基金突飞猛进,金融机构、私人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数十家企业机构纷纷推出个性化的艺术品基金。仅截至2011年末,就有超过70只艺术品基金问世,总募资规模高达64亿元。但2012年开始,随着国家监管部门的重视和行业大调整的开始,艺术品市场全面疲软。特别是随着杏石艺术品基金等一批诈骗案的宣判,人们对这类与古董和艺术品相关的新潮理财产品的看法,逐步走向冷淡。
当前,国内外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仍在影响着国内的市场经济。一向被认为是“有钱人游戏”的古董艺术品拍卖,仍在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成交纪录。不过,搭上艺术品金融这趟列车后,能否像房地产市场那样强势复苏,仍然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家成立仅3年、名气和体量均与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拍卖龙头尚有不小差距的新秀企业,深圳至正的这番操作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之为“后生可畏”。作为一款以古董为抵押物来探索金融理财的产品,深圳至正对外所宣传的这套规则并不算是什么新玩法。
在国内的古董界,业内广为熟知的探路者包括:10多年前,一名浙江富豪用自制的两件“金缕玉衣”进行抵押,就成功获得银行贷款10亿元。2010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拍上,另一位藏家以4.3亿元天价拿下黄庭坚《砥柱铭》,数月后便将其作为质押物,联合吉林信托发起设立一项2年期的“雅盈堂艺术品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共募集了4.5亿元。不过,这两件当年震惊业界的古董艺术品抵押融资事件,后来都因为造假风波而成为了国内金融机构试水艺术品金融的“前车之鉴”。
笔者梳理发现,国内的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潍坊银行、长沙银行、东莞银行等地方銀行都曾经不同程度地探索过艺术品抵押贷款,近10年来,随着P2P金融的兴起,有的机构还试水过艺术品网贷金融新模式。但类似的尝试后来大部分都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总的来说,其原因不外乎是,我国艺术品市场规则不完善、诚信系统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备、艺术品真伪难辨、流通不足等。
事实上,深圳至正对古董艺术品金融的探索,也可以追溯到两年前。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8月25日,在深圳至正2018金秋拍卖会上,66件瓷器书画作品全数拍出,总成交额1.34亿元。该次拍卖就以“艺术品+金融”的创新模式受到多方瞩目。凡经深圳至正国际拍卖并有记录的艺术品,都可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享受拍品成交价60%的贷款,年化利率4.35%,贷款期限有1年期和3年期两种选择。为了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深圳至正以自身的鉴定权威和资本实力,向银行进行反担保,艺术品爱好者和投资人可通过再次拍卖变现获利,也可长期持有,保值升值。这样,就确保了银行方、拍卖方、投资收藏方三方收益的安全,从而实现互惠互利。
有了担保这个“好兄弟”来一起担责,艺术品金融的玩法就变得很多样了。当然,这套玩法还得依赖良好的市场行情,毕竟加了担保的费用,藏家从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就会变得很高。据说有的机构给出的综合收费可以去到20%-30%,如果藏家未能通过拍卖行短期将标的倒手获得高额利润,很可能最后连本都收不回来。与此同时,有了担保机构的参与,银行的入局也不是零风险的。一旦抵押物由于造假等风波事件或市场大幅调整而遭遇价格塌方,很可能让金融机构也蒙受血本无归的损失。
过去20多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高速发展,确实让国内一大批资本玩家尝到了一夜暴富的甜头。在2009-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最快的时期,除了所谓的艺术品抵押贷款以外,由国内发行的各类艺术品信托基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9年,上海泰瑞艺术基金成立国内第一个艺术品私募基金,投资标的以当代书画作品为主,据悉,该基金第一年年化收益率为31%,成为当时国内艺术品基金中收益率最高的产品。此后艺术品基金突飞猛进,金融机构、私人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数十家企业机构纷纷推出个性化的艺术品基金。仅截至2011年末,就有超过70只艺术品基金问世,总募资规模高达64亿元。但2012年开始,随着国家监管部门的重视和行业大调整的开始,艺术品市场全面疲软。特别是随着杏石艺术品基金等一批诈骗案的宣判,人们对这类与古董和艺术品相关的新潮理财产品的看法,逐步走向冷淡。
当前,国内外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仍在影响着国内的市场经济。一向被认为是“有钱人游戏”的古董艺术品拍卖,仍在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成交纪录。不过,搭上艺术品金融这趟列车后,能否像房地产市场那样强势复苏,仍然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