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功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人们心中深藏的那份荣誉感,激励着后人不断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行。
每枚军功章都有沉甸甸的荣誉,每枚军功章都有说不尽的感动,每枚军功章都有忘不掉的记忆。2010年5月份以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开展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不仅在滨海,而且在江苏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传承红色基因,追寻永恒价值。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挖掘红色资源、留住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为何在滨海县长盛不衰。近日,笔者走进滨海,走进那段历史。
缘起一个谎言:互联网上有人拍卖军功章
“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的开展,缘起几年前网上的一个帖子。
滨海县蔡桥镇官尖村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附近的村民只依稀记得他是个“老革命”,名叫黄彪,今年87岁。
黄彪家的房子略显破旧,走进去,黑黝黝的,墙壁还裂着缝。如果不是互联网上那个卖军功章的帖子,黄彪会像很多老英雄一样,隐姓民间,平淡一生。
2010年3月14日,互联网上出现一篇题为《江苏老战士因生计所迫拍卖军功章》的帖子,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然而调查发现,网帖反映的情况与事实不符,民政部门对黄彪的优抚落实是到位的,拍卖军功章一事他并不知情。
“军功章是流血牺牲换来的,多少钱我都不会卖。”当着笔者的面,黄彪用钥匙打开橱柜,捧出一个小木箱,再用钥匙打开,取出一个红布包裹,一层层掀开后,将一枚枚军功章在桌子上摆弄:“一等功是在辽西大会战时立的,我们一个排的战士消灭了敌人的一个连;这是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微颤的声音,包含了老人对军功章的深情,也把我们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引发一场活动: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
军功章不能拍卖,更不能让它沉睡,应让它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永放光芒!
这件事引起滨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很快,一场军地以“挖掘红色资源、留住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滨海是盐阜革命老区,现有“三老”人员近4000人,其中领取荣誉金的老功臣249人,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的有60多人。天场镇武装部部长于河许说:“这些老人如今大多高龄,趁有生之年挖掘军功章背后的故事,留住红色记忆,这本身就是一件带有抢救性质的好事。”
实施过程中,滨海县组织专人按照荣誉金发放花名册,对辖区内健在的老功臣和他们的后人进行摸底,对珍藏的军功章和立功受奖证书逐一核实,一一整理记录下军功章背后的故事。对自愿捐赠军功章的,发放收藏证书和协议书,明确军功章由镇区保管和布展。
如今,滨海全县119位老功臣自愿捐赠军功章178枚,以军功章背后故事制作的“滨海骄傲”图板,在全县16个镇、区巡回展出。50多名老功臣被中小学校聘为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作报告数千余场,听众数百万人次。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个个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在人们心中广泛传播。军功章所释放出的能量,就像一座不停歇的加油站,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形成很强的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冲击力。如今,构建“红色滨海”已成为百万滨海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
传承一种基因:把崇高融入每个人的血脉
“这份证书你一定要好好保管,留着教育后代。”这是40多年前一等功臣徐邦彥对妻子的遗嘱,也是对当时只有4岁儿子的期待。如今儿子已过不惑之年。以前,看到母亲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父亲的证书,常常不以为然。如今,证书被镇里征集去巡回展出,看到许多人崇敬地念到父亲名字的时候,他被震撼了:“我要传承父亲的精神,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一等伤残军人蒋德标,1943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参加了杨庄战斗、涟水保卫战等大小战斗50多次,身上多处负伤,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一等伤残军人。听着父亲故事长大的儿子蒋光耀,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荣立过二等功。父子俩经常同台作报告,先后在全县80多所中小学校作巡回演讲,听众和观众达30多万人次。
军功章的吸引力和粘合力,已深深融入更多滨海人的血脉,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作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要发挥出代代相传的辐射效应,首先要有人来抢救这些宝贵的历史,我愿做这个‘挖宝人’。”说这话的人叫徐振理,天场镇民政办公室工作人员。他寻找到许多先烈实物,被国内多家档案、文博单位收藏。
烈士张步高,1947年牺牲在盐南战役中。徐振理了解到张步高葬在盐城五条岭后,专程到响水县运河乡告知其女儿张桂花。张桂花哭诉:“爸爸,我终于找到你了!”徐振理流着泪记录下每个字,他说:“做这些事,我感到是心灵的慰藉。”
1943年3月30日,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攻打日军盘踞的八滩镇,48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曾是八滩镇桥东村党支部书记的周万平,在掩埋烈士的地方,一守就是25年。如今已70高龄的他,不但把烈士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还为12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周万平说:“每当找到烈士的后人,我就像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激发一份能量:在强军路上跑好我这一棒
“我登上记了!”“今年要去当兵了!”
今年春节预征登记期间,滨海县人武部门前,一群打工返乡过节的青年异常兴奋。荣誉激励,让更多的适龄青年热血沸腾,随之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与花环,更多的是使命与责任。
在某航空旅服役的滨海籍干部林海飞,2012年休假时参观了军功章陈列室后,激发了使命感、荣誉感,多次出色完成训练任务,荣立二等功。他说:“对于一名军人,再没有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更神圣,再没有比这些军功章更有价值的。”
“强军路上跑好我这一棒,就必须将荣誉载体化,把象征荣誉的精神元素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盐城军分区司令员杨军说,每逢民兵入队、集中训练、实战演练、遂行任务等时机,他们都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宣誓、升旗等仪式,通过这些承载梦想的仪式,让更多的民兵感受到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和光荣感。
在一枚枚军功章的激励下,盐城民兵也像革命烈士一样,把冲锋陷阵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在江苏省军区组织的民兵“三精”比武竞赛中,他们一举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3项集体项目中的两个第一、7项个人项目中4个第一的好成绩。
为激发更多的正能量,盐城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把战争年代散葬在乡村田野的4334座烈士墓,一个个迁往烈士陵园集中安葬;盐城市健全完善了以老功臣为特定对象的抢救挖掘、救助帮扶等机制,向数百名老功臣发放救济金、慰问金;去年初,盐城市开设“铁军精神”大讲堂,军内外专家学者深度解读铁军精神……
目前,盐城市正在梳理滨海县“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成果,在全市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弘扬革命传统的风尚。
(责任编辑 李赞庭)
每枚军功章都有沉甸甸的荣誉,每枚军功章都有说不尽的感动,每枚军功章都有忘不掉的记忆。2010年5月份以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开展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不仅在滨海,而且在江苏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传承红色基因,追寻永恒价值。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挖掘红色资源、留住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为何在滨海县长盛不衰。近日,笔者走进滨海,走进那段历史。
缘起一个谎言:互联网上有人拍卖军功章
“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的开展,缘起几年前网上的一个帖子。
滨海县蔡桥镇官尖村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附近的村民只依稀记得他是个“老革命”,名叫黄彪,今年87岁。
黄彪家的房子略显破旧,走进去,黑黝黝的,墙壁还裂着缝。如果不是互联网上那个卖军功章的帖子,黄彪会像很多老英雄一样,隐姓民间,平淡一生。
2010年3月14日,互联网上出现一篇题为《江苏老战士因生计所迫拍卖军功章》的帖子,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然而调查发现,网帖反映的情况与事实不符,民政部门对黄彪的优抚落实是到位的,拍卖军功章一事他并不知情。
“军功章是流血牺牲换来的,多少钱我都不会卖。”当着笔者的面,黄彪用钥匙打开橱柜,捧出一个小木箱,再用钥匙打开,取出一个红布包裹,一层层掀开后,将一枚枚军功章在桌子上摆弄:“一等功是在辽西大会战时立的,我们一个排的战士消灭了敌人的一个连;这是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微颤的声音,包含了老人对军功章的深情,也把我们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引发一场活动: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
军功章不能拍卖,更不能让它沉睡,应让它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永放光芒!
这件事引起滨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很快,一场军地以“挖掘红色资源、留住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滨海是盐阜革命老区,现有“三老”人员近4000人,其中领取荣誉金的老功臣249人,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的有60多人。天场镇武装部部长于河许说:“这些老人如今大多高龄,趁有生之年挖掘军功章背后的故事,留住红色记忆,这本身就是一件带有抢救性质的好事。”
实施过程中,滨海县组织专人按照荣誉金发放花名册,对辖区内健在的老功臣和他们的后人进行摸底,对珍藏的军功章和立功受奖证书逐一核实,一一整理记录下军功章背后的故事。对自愿捐赠军功章的,发放收藏证书和协议书,明确军功章由镇区保管和布展。
如今,滨海全县119位老功臣自愿捐赠军功章178枚,以军功章背后故事制作的“滨海骄傲”图板,在全县16个镇、区巡回展出。50多名老功臣被中小学校聘为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作报告数千余场,听众数百万人次。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个个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在人们心中广泛传播。军功章所释放出的能量,就像一座不停歇的加油站,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形成很强的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冲击力。如今,构建“红色滨海”已成为百万滨海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
传承一种基因:把崇高融入每个人的血脉
“这份证书你一定要好好保管,留着教育后代。”这是40多年前一等功臣徐邦彥对妻子的遗嘱,也是对当时只有4岁儿子的期待。如今儿子已过不惑之年。以前,看到母亲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父亲的证书,常常不以为然。如今,证书被镇里征集去巡回展出,看到许多人崇敬地念到父亲名字的时候,他被震撼了:“我要传承父亲的精神,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一等伤残军人蒋德标,1943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参加了杨庄战斗、涟水保卫战等大小战斗50多次,身上多处负伤,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一等伤残军人。听着父亲故事长大的儿子蒋光耀,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荣立过二等功。父子俩经常同台作报告,先后在全县80多所中小学校作巡回演讲,听众和观众达30多万人次。
军功章的吸引力和粘合力,已深深融入更多滨海人的血脉,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作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要发挥出代代相传的辐射效应,首先要有人来抢救这些宝贵的历史,我愿做这个‘挖宝人’。”说这话的人叫徐振理,天场镇民政办公室工作人员。他寻找到许多先烈实物,被国内多家档案、文博单位收藏。
烈士张步高,1947年牺牲在盐南战役中。徐振理了解到张步高葬在盐城五条岭后,专程到响水县运河乡告知其女儿张桂花。张桂花哭诉:“爸爸,我终于找到你了!”徐振理流着泪记录下每个字,他说:“做这些事,我感到是心灵的慰藉。”
1943年3月30日,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攻打日军盘踞的八滩镇,48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曾是八滩镇桥东村党支部书记的周万平,在掩埋烈士的地方,一守就是25年。如今已70高龄的他,不但把烈士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还为12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周万平说:“每当找到烈士的后人,我就像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激发一份能量:在强军路上跑好我这一棒
“我登上记了!”“今年要去当兵了!”
今年春节预征登记期间,滨海县人武部门前,一群打工返乡过节的青年异常兴奋。荣誉激励,让更多的适龄青年热血沸腾,随之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与花环,更多的是使命与责任。
在某航空旅服役的滨海籍干部林海飞,2012年休假时参观了军功章陈列室后,激发了使命感、荣誉感,多次出色完成训练任务,荣立二等功。他说:“对于一名军人,再没有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更神圣,再没有比这些军功章更有价值的。”
“强军路上跑好我这一棒,就必须将荣誉载体化,把象征荣誉的精神元素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盐城军分区司令员杨军说,每逢民兵入队、集中训练、实战演练、遂行任务等时机,他们都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宣誓、升旗等仪式,通过这些承载梦想的仪式,让更多的民兵感受到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和光荣感。
在一枚枚军功章的激励下,盐城民兵也像革命烈士一样,把冲锋陷阵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在江苏省军区组织的民兵“三精”比武竞赛中,他们一举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3项集体项目中的两个第一、7项个人项目中4个第一的好成绩。
为激发更多的正能量,盐城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把战争年代散葬在乡村田野的4334座烈士墓,一个个迁往烈士陵园集中安葬;盐城市健全完善了以老功臣为特定对象的抢救挖掘、救助帮扶等机制,向数百名老功臣发放救济金、慰问金;去年初,盐城市开设“铁军精神”大讲堂,军内外专家学者深度解读铁军精神……
目前,盐城市正在梳理滨海县“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成果,在全市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弘扬革命传统的风尚。
(责任编辑 李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