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yy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个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工程的两个重要渠道,但目前两个课堂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非良性对接的現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两个课堂和谐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需要切实加强对于第一课堂的改革力度,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调动专业老师和全体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并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才能最终探索出一条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46-02
  “两个课堂”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两大主要渠道。一般而言,“两个课堂”分别指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第一课堂”的内涵和体系基本没有疑义,通常指的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也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关于“第二课堂”,其框架和体系目前尚无定论,争论也比较多。这里所说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所学正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关注。高校第二课堂由于其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颇为丰富。但是,目前在两个课堂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和老师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冲淡甚至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有的同学感到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并没有在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践,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样,两个课堂非但没有互相促进,反而出现了一些冲突,影响了师生参与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看都是没有处理好“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问题。
  尽管关于高校“两个课堂”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对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进行分别的研究,对于两个课堂如何实现良性对接,如何进行互动,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此笔者拟结合日常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两个课堂共同、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课堂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主要以理论学习和较为有限的技能训练为主。众所周知,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特别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巩固和加深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又必须以第一课堂的教学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第二课堂自身的层次和水准,使第二课堂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层面。
  其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或者途径上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但是在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上二者没有差别,那就是都服务于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即便“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但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和“创新性人才”绝不是只依靠第一课堂就能完全实现的,必须依靠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良品德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才能更具有创新精神。当然,只依靠第二课堂也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所以,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重心有所不同,二者却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对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没有偏废。
  如今,高校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都提出了各种教改的要求,例如努力建设一些研究型课程,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第二课堂也改变了原来比较多的注重文体活动的倾向,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两个课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是切实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总之,教育形式可以有区分,两个课堂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
  二、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和机制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来看,两个课堂之间的脱节、错位,乃至冲突等非良性对接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而,仅仅从观念上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对接路径和一套稳定的对接机制。
  第一,进一步加大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力度。
  在两个课堂里,第一课堂是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是两者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相对来说,第二课堂灵活性强,容易较快的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只依靠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适应或补充就可以实现的,第一课堂同样存在着适应第二课堂的问题。在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切实付诸实践。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第一课堂有限度的适应第二课堂,并不是要取消第一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不是削弱对第一课堂的投入,相反,这需要广大教师对于第一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第二课堂的活动绝不可以取代第一课堂的教学。
  当然,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教改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应调动高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职称的评定,几乎完全看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在无形之中使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尽管,对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越来越重视教学业绩,但还是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应该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一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体系,让热心投入教学事业的高校教师,切实得到实惠,那么实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
  两个课堂中,第二课堂是最灵活、最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随意性,造成与第一课堂的脱节。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种学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
  教育管理者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要有通盘考虑和全局意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组织相当多,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完全自发的活动,往往会导致一些低水平的、雷同的活动,既分散了学生精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要以院系或学校为单位,由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政工老师,对于本学期的活动要有通盘的考虑。或者每学期拟订一个大的主题,发动同学开展若干活动,使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都能有的放矢。或者结合专业特长,创立若干品牌活动,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或者将第二课堂划分体系,实现模块化组织管理。例如,笔者所在院系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专业技能演练、文体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志愿实践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若干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了教育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第一课堂产生冲突,而且还能更好的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需要教育管理者或部门对于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纯以某一活动的成效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更注重长效活动、品牌活动,注重实实在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活动。这样长期坚持,确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就会对第二课堂活动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第二课堂的活动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同学各种能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操,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有效课堂。
  第三,调动专业教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仍是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教书和育人本就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能够提供很好的育人效果的第二课堂却不能吸引到广大的业务课教师。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应该说大多数老师是很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但是往往因为渠道不通畅,学生搞的活动,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得到教师的更多课外的帮助,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有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大家每个学期讨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聘请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值得推广。
  其次,应该确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肯定乃至报酬。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往往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但是,长期如此,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广大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記入常规教学课时,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再次,管理部门应协调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人员配比和时间分配。热心第二课堂活动和能够拿出一定时间、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两个概念。专业课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将两个课堂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专业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实践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预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两个课堂在人员分配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这也是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新举措。
  第四,依靠学生干部,依托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完成的。对于活动的策划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贴近同学特点,依托各类学生组织,集思广益,开展适合大学生活,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类活动。
  要切实调动起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至关重要。应该说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学生的考评体系,直接关系着两个课堂的导向性。如果完全以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必定会降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如果过多的以第二课堂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最终都会导致两个课堂不能和谐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考评一般不是以学业成绩优劣,而是综合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参与度或活动成果的一个综合评价,但是如何评定学生的在第二课堂的活动成效,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在这方面走在前面,比如研究开发了第二课堂评价软件等,将学生每次参与各项活动的次数和成效等量化成不同的分值,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尽管此种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专业,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仅流于一些学生积极分子层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总之,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是高等院校进行立体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两个课堂如何有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院校和专业特色,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两个课堂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黄云明.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孔国庆.大学生成长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在产品或项目营销过程中,各种营销资源构成了营销的能量源,营销能量的大小与营销的成功具有正相关性。文章从营销能量的构建、营销能量的测评和营销能量的应用方面进行分析研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新能源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氧化锆陶瓷材料凭借自身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耐磨损、无电磁屏蔽、化学性质稳定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特性,在上述领域中大放光彩。但是受到目前加工方式的限制,在高效大批量加工制造无亚表面损伤的超精密氧化锆陶瓷零部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有的氧化锆陶瓷加工技术,主要有磨削加工,包括超声辅助磨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叙述了项目管理前期阶段的管理范围、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效.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激光作为最主要的光源之一,其尺寸也越来越小,然而光学衍射极限限制了激光器的尺寸的缩小,表面等离子体的引入使纳米激光
背景与目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至少30%患者遗留有持久的功能残疾或认知障碍,10%面临致残性卒中的复发。虽然,近十年轻型卒中静脉溶栓率有所攀升,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商榷,如何筛选适于静脉溶栓的高危患者对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本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分)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验证临床-影像学多模式评估方法筛
唢呐人一代传着一代,直至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甚至是国外友人知晓了它的存在,也渐渐在接触它的魅力,这离不开一代代唢呐人的努力付出,在专业的舞台、国内音乐界甚至是国际
当前,中国面临的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养老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子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比例提高,老年人与子女见面的机会减少。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介入手术证实28例BCS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布-加综合征Ⅰ型6例,Ⅱ型8例,Ⅲ型8例,Ⅳ型6例。3例表现为肝脏花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产业和重点战略产业,在促进商品流通、加速人员流动、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的新阶段,交通运输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以交通运输业为先导发展经济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运输业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想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在国
近2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逐渐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目的是发挥各类有限的水体资源,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产量。人工养殖对水产品生产的贡献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