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然而,在追求办学特色的道路上也应注意一些问题,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意义
一、特色与办学特色
(一)特色
1.特色是事物的内在价值。张岱年先生指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由此可见,优异的特性即特色,是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
2.特色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区分,也在于其特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亦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指的是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无所谓共性。可见,特色是一个特定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
3.特色就是水平。特性与共性密切相关,特性改变共性,共性的丰富性取决于特性的多少。特色是一个事物的优势所在,有了优势,才谈得上水平,因此特色就是水平。
(二)办学特色
1.独到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一所大学中相对最稳定的因素之一,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之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因此,总结办学特色,首先要考虑办学理念。
2.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障。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改革发展的实现,要以制度创新作保障。制度具有规制性,它告诉人们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给人们的行为规定了边界,正因为如此,制度可以使人们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要形成办学特色,不仅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要使这些制度为学校成员认同,成为所有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
3.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独特的优良传统、校风是办学特色的标识。办学特色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而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具有稳定性。在独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创建特色的办学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4.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实际贡献。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办学特色的价值越大,特色也愈鲜明。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突出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
二、强调办学特色的意义
1.形成并彰显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多样化质量观的必然选择。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知识化两个现代化一次实现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更加多样化、最终决定了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学科结构、所处地域及其他内部条件培养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工作岗位的各种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大学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正是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通过正当的教育竞争,才能创办特色,展现优势,才能使高校之间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因此,这种“特色”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学校要用自己创办出来的“特色”去进行竞争,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赢得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生存并发展。当前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比较公认的主要是看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因此,能否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赢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竞争,办学特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其吸引人才和吸引优质生源的基础。鲜明的办学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还会给学校赢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3.形成特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创办特色,不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积极培育鲜明特色的高校,学生将会处身于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氛围中,学校有目光远大的校长,有勤劳而能干的教师,共同书写学校的未来,积极办出学校的特色,体现学校与众不同。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学生,所以,特色自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注重办学特色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炼。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关。特色不等于是改革的探索。如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这不一定就能成为特色,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2.办学特色应该与日俱进,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这和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密切关联。特色应相对稳定,但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校训很能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讲的是做学问,学高方能为人师,而“学高”就体现了人才观的变化历程。过去是一维的,学好知识就是“学高”,现在则强调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特色必须富有时代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
3.办学特色具有层次性,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所以,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学校的改革建设成果划等号。有一些改革的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一定能归纳为学校的特色,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改革探索经验和成果。因此,办学特色一定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密切联系,才能凝炼出特色,社会才会认可。具体到本科教学评估,还必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密切关联,比如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可能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但是要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存在内在联系和直接关系,否则就比较牵强。
4.办学特色要成效显著,影响广泛,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这里还要处理好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优势会形成一个学校在某个领域的特色,但是特色未必都是优势。比如涉及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形而上的东西,有些仅仅是鲜明的特色;还有一些涉及到行业特色,比如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但并非每所师范院校都能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优势。由此可见,办学特色的问题很重要,在总结过程中要清晰界定,注意凝炼,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意义
一、特色与办学特色
(一)特色
1.特色是事物的内在价值。张岱年先生指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由此可见,优异的特性即特色,是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
2.特色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区分,也在于其特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亦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指的是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无所谓共性。可见,特色是一个特定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
3.特色就是水平。特性与共性密切相关,特性改变共性,共性的丰富性取决于特性的多少。特色是一个事物的优势所在,有了优势,才谈得上水平,因此特色就是水平。
(二)办学特色
1.独到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一所大学中相对最稳定的因素之一,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之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因此,总结办学特色,首先要考虑办学理念。
2.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障。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改革发展的实现,要以制度创新作保障。制度具有规制性,它告诉人们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给人们的行为规定了边界,正因为如此,制度可以使人们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要形成办学特色,不仅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要使这些制度为学校成员认同,成为所有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
3.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独特的优良传统、校风是办学特色的标识。办学特色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而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具有稳定性。在独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创建特色的办学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4.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实际贡献。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办学特色的价值越大,特色也愈鲜明。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突出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
二、强调办学特色的意义
1.形成并彰显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多样化质量观的必然选择。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知识化两个现代化一次实现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更加多样化、最终决定了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学科结构、所处地域及其他内部条件培养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工作岗位的各种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大学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正是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通过正当的教育竞争,才能创办特色,展现优势,才能使高校之间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因此,这种“特色”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学校要用自己创办出来的“特色”去进行竞争,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赢得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生存并发展。当前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比较公认的主要是看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因此,能否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赢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竞争,办学特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其吸引人才和吸引优质生源的基础。鲜明的办学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还会给学校赢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3.形成特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创办特色,不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积极培育鲜明特色的高校,学生将会处身于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氛围中,学校有目光远大的校长,有勤劳而能干的教师,共同书写学校的未来,积极办出学校的特色,体现学校与众不同。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学生,所以,特色自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注重办学特色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炼。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关。特色不等于是改革的探索。如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这不一定就能成为特色,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2.办学特色应该与日俱进,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这和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密切关联。特色应相对稳定,但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校训很能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讲的是做学问,学高方能为人师,而“学高”就体现了人才观的变化历程。过去是一维的,学好知识就是“学高”,现在则强调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特色必须富有时代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
3.办学特色具有层次性,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所以,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学校的改革建设成果划等号。有一些改革的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一定能归纳为学校的特色,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改革探索经验和成果。因此,办学特色一定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密切联系,才能凝炼出特色,社会才会认可。具体到本科教学评估,还必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密切关联,比如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可能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但是要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存在内在联系和直接关系,否则就比较牵强。
4.办学特色要成效显著,影响广泛,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这里还要处理好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优势会形成一个学校在某个领域的特色,但是特色未必都是优势。比如涉及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形而上的东西,有些仅仅是鲜明的特色;还有一些涉及到行业特色,比如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但并非每所师范院校都能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优势。由此可见,办学特色的问题很重要,在总结过程中要清晰界定,注意凝炼,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