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段教学”的全面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新收获,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业务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们要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实施 “三段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关键词】三段教学 主体需求 情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153
为了让学困生学起来、中等生优起来、优等生尖起来,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全国各所中学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往往觉得学习枯燥、劳累,经常是放着家长殷切期望的目光于不顾。叛逆、厌学等现象比比皆是,自私、没有集体主义意识等现象更是稀松平常,这些让多数家长和老师有不能名状的痛。
自从实施“三段教学”以来,我校学生有了许多变化。当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不举手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而不是由老师直接讲解,也不是冷冰冰追问或者由会的学生一说了之。在讨论、交流而不直接给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得更多,能吸收得也更多,从不同人的感观和思维方式中受到冲击,很多同学都是因此而开窍的。“三段教学”的全面实施,给我校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新收获,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业务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我校顺应改革的潮流,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唐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情感因素。所以,在语文课中注重情感教育,以“情”调动学生的兴趣;用“情”开启学生的思维;借“情”提升学生的能力。使本来看似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是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寓情于理的教学,它将使学生在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唯智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都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不少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学生读书时间越长,学习语文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所以,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从情感态度方面入手,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针对学生语文学习认识的偏差、情感态度的消极怠工,以及我个人教学中的教训,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控改变。
其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其三,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堂上必须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我们不仅要求“形似”,更要做到“神是”!在语文教学中融汇“三段教学”,创造灵动的素质教育课堂。
【关键词】三段教学 主体需求 情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153
为了让学困生学起来、中等生优起来、优等生尖起来,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全国各所中学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往往觉得学习枯燥、劳累,经常是放着家长殷切期望的目光于不顾。叛逆、厌学等现象比比皆是,自私、没有集体主义意识等现象更是稀松平常,这些让多数家长和老师有不能名状的痛。
自从实施“三段教学”以来,我校学生有了许多变化。当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不举手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而不是由老师直接讲解,也不是冷冰冰追问或者由会的学生一说了之。在讨论、交流而不直接给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得更多,能吸收得也更多,从不同人的感观和思维方式中受到冲击,很多同学都是因此而开窍的。“三段教学”的全面实施,给我校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新收获,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业务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我校顺应改革的潮流,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
唐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情感因素。所以,在语文课中注重情感教育,以“情”调动学生的兴趣;用“情”开启学生的思维;借“情”提升学生的能力。使本来看似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是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寓情于理的教学,它将使学生在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唯智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都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不少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学生读书时间越长,学习语文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所以,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从情感态度方面入手,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针对学生语文学习认识的偏差、情感态度的消极怠工,以及我个人教学中的教训,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控改变。
其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其三,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堂上必须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我们不仅要求“形似”,更要做到“神是”!在语文教学中融汇“三段教学”,创造灵动的素质教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