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 月 9 日母亲节当天,智联招聘发布《2021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发现,2021 年的职场妈妈对自身工作表现更具信心。职场妈妈不忘自我提升,在充电学习上分配的时间占比为42.6%,晋升概率比去年有所提升。同时,86.8%的职场妈妈也将时间分配在陪伴孩子和家人上。近期,本刊编辑部邀请了几位不同职业的妈妈,听听她们如何利用在职场上练就的本领和积累的经验,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王轶美 儿童文学作家、亲子阅读推广人
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幸福的时光
我有两个孩子,要说职业给我教育孩子带来了什么便利,那可能就是相较于其他父母,我能更快捷地接触到一些优质的阅读资源,并结合孩子的兴趣推荐给他们,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孩子对我的职业有很大兴趣,最近我写了一些科普童话和科普文章,孩子看到杂志后,兴奋地说:“海马的故事是你写的吗?猕猴桃的故事也是你写的吗?我好喜欢这本杂志。”他们会因为这是妈妈写的而感到自豪。孩子还会不经意地说:“我想到一个点子,妈妈你记下来,下次可以写这个故事吗?”然后隔三岔五地提醒我一下:“妈妈,我上次告诉你的故事,你有没有把它写出来?”我创作的《美蔚中英双语有声图画书》,书中故事的原型就是大宝和她的朋友们。那时候我家大宝三岁多,陪伴她的生活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不过,我觉得职业和教育孩子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孩子能在你的身上看到,你一直很努力地在做这一份工作,很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打拼,他就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我觉得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幸福的时光。曾经我要翻译一本书,我们家的小宝看到了,非要一起读,最初我还以为三岁不到的孩子不会感兴趣。但出乎意料,他特别喜欢,喜欢听爸爸妈妈和姐姐朗读,还根据书中的画面咿咿呀呀地配文讲故事,最后甚至能从头至尾几乎一字不差地把整本图画书朗读出来,真是奇妙极了!为此,姐姐还写了一篇作文《弟弟,你真了不起》。我没想到三岁不到的孩子竟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和爆发力,因此也让我觉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顺水推舟,但孩子未来会走向哪里,我们无法替他们决定。
●赵莹 天津市西青区乐益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
有了孩子后,才发现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以前从事酒店业,完全没有接触过教育,没有接触过小孩子。当我进入这行之后,尤其是做教育领域的服务项目,要学很多东西。在有了宝宝之后,我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会开展0~3岁儿童感统训练的服务项目,而我的孩子正处于这一阶段。因此,我会将在工作中学到的感统方面的知识,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跟女儿玩触觉球,我会问她:“宝宝,你选择哪一个颜色的球?你是想让妈妈给你推过去,还是抛过去?”以此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再如,讲完一个绘本故事后,我会向她提议:“咱俩把它演出来吧。”她很喜欢玩乐高积木,我们也会一起把绘本或动画片里的场景用积木搭建出来。
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会让我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孩子在出生时就是坏孩子,一定是背后的家庭和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我自己能不能规避这些问题,这份意识是我特别大的“收益”。
我还会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孩子爸爸,比如教他在孩子面前做好情绪管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以前他不怎么关心我做什么,现在他会跟我开玩笑:“你今天又学了什么要在我身上做实验?”我就用这些“实验”,慢慢地改变他。后来,我在工作中把孩子爸爸一些好的做法分享给其他家庭,这也让他得到了鼓励,建立了自信心,时常跟朋友“炫耀”自己教育孩子的“小心得”。
在参加公益活动方面,虽然孩子现在还比较小,但我会慢慢向她渗透这种意识,跟她说:“你的玩具如果不用了,我们就把它洗干净,留给其他小朋友玩。”孩子现在已经习惯这样做了,在我们家很多东西都是流转的。
●孙璐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让我能够理解我的孩子
我是一位妈妈,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接触心理学到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个人从中最受益的是我能够理解我的孩子。
我儿子现在上小學三年级,开始出现写作业拖拉的问题。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吃东西,就那点生字词,他非要磨磨蹭蹭拖到晚上九点才开始动笔。他爸爸就很生气,恨不得拎起来揍一顿。因为按照大人的逻辑,就会认为:“明明挺简单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你是不是故意的?你是不是不认真?”往轻了说是习惯问题,往重了说是品质问题,于是就往孩子身上贴各种标签。
出于我的职业经验,我知道在孩子表面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内在的心理运作。于是,我把他爸爸支开,亲自来陪他做作业。起初,我看他一直在抠橡皮,不写作业,我也没和他生气,就看着他在那儿抠橡皮,后来他可能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就开始动笔。他休息时,我和他聊天:“刚才,妈妈看到你明明已经开始了,可写了两个字又去玩别的,那时你想到了什么?”刚开始孩子可能说不出来什么,我就以一种好奇的、想要了解他的态度继续问:“我看你刚才的这些动作,感觉你好像也挺难受的,到底是什么感觉?”然后孩子就放下防备开始说:“我一看到要写那么多生字词,就特别不想写。”我问:“那为什么你觉得多就不想写呢?”他说:“一写我就写不好。”我继续问:“你觉得你哪儿写得不好?”他说:“横也不平,竖也不直,我一写爸爸就说我写得不好看。班上的同学写得又好又快,我就是写不好……”是这些心理感受让他焦虑,从而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写字。
其实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诸如拖延、叛逆,甚至撒谎。但家长没有看到的是,在这些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前,是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氛围,让孩子产生了负面情绪。孩子还小,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处理自己的焦虑,他们应对焦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逃避。 最近,我们在帮他调整。我发现,我坐在他旁边时,他照样抠橡皮,但拖延减少了。现在儿子出现任何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其实并不焦虑。我觉得心理学给了我一个强大的后盾,让我知道能够如何帮到孩子。
再如,儿子六岁时,他很怕黑。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孩子心理功能发展的产物,他发展出了联想、长期记忆储存等功能。正好那个阶段孩子开始和我们分房睡,于是我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我家儿童房是上下床,儿子睡上边,他晚上害怕的时候我就躺在下边陪着他,等他睡着了我再走。入睡前,他会和我聊天:“妈妈,我又怕黑了。我和同学们说,他们都笑话我,我为什么这么胆小呢?别人都那么勇敢,为什么只有我害怕?”我就和他说:“没关系,谁都会有恐惧的事情。妈妈还怕老鼠呢,而你就不怕老鼠,对不对?”然后他就开心了:“老鼠有什么可怕的,我就不怕老鼠。”我说:“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怕的东西不一样。”他又问我:“我将来怎么能够不害怕这个东西呢?”我就告诉他:“等你长大一点,就不怕黑了,你会知道黑暗中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潜意识的情绪部分,你要接纳他的情绪,传递给他一种讯息——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你可以害怕,可以脆弱,可以胆小,谁都有脆弱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样样都行。
由于工作原因,我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我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一直很顺畅。在有限时间里,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态度。家长首先要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但却烦得要命,皱着眉头,那还不如不陪。而且家长最好不要总是在陪伴的时候刻意教孩子知识,如果亲子时光成为一场任务性的学习,家长变成了老师,那就不算是高质量的亲子时间了。
家长给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品质。我们待在一起很舒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我觉得就很好。
●潘筠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机关幼儿园负责人
教孩子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
从财务管理、企业运营分析、互联网商务拓展,再转战到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心负责人,认识我的每一个人都好奇:为什么生养两个孩子,还有这么多时间学习跨界的专业知识?扮演多重社会角色?还能悠闲地跟朋友聚在书店喝着咖啡聊天?
因为我对生活有强烈的规划性和掌控感。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作用好比钟表的时针,稍微改变一点点,整个家庭氛围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妈妈的时间管理能力会影响全家人做事的实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更具有关键性作用。
孩子的掌控感与内驱力呈正相关关系。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不是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或拥有多少玩具、电子产品,而是“我的世界是有趣的和可控的”,“我能掌控我的东西”,包括掌控自己的时间、节奏、行为、感觉和决定。如果他们一直按成年人的规划、标准行进,他们活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体验的不是自己的人生。长大后,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成了“空心人”。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会言传身教地教给孩子如何掌控時间。比如,我会教女儿以“四象限法则”诊断自己的时间,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第三象限大多是些琐碎的杂事,第四象限是时间上不具紧迫性,但却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先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再按照先后次序去做。这对孩子在学习上合理分配时间是非常有好处的。
不要总是抱怨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时间管理能力是种“传染病”,每个孩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父母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能力并积极正向地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对生活整体的掌控感,就会让孩子拥有一把赢得幸福人生的钥匙。
职场经验使亲子陪伴更高效
时代转型,亲子关系的构建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升级。“陪伴”被认为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今天我们还要在“陪伴”前加上“高质量”这样的限定词。在我看来,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至少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激发孩子的兴趣;二是理解孩子,回应孩子的求助。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一定能让家长和孩子同时体会到喜悦,共同成长。
我的记者生涯基本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同曲,相依而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选题策划和采访中求解问题,然后再将获取的经验回归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每次重要的采访、与孩子匹配度高的采访,都会成为我和孩子交流的素材。
比如:他刚上小学开始学拼音时,我会跟他讲妈妈采访过“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并把我与周老的合影拿出来给儿子看,以此激发他对汉语拼音的兴趣;儿子一二年级时的枕边书是《淘气包马小跳》,当我有机会采访“童书女王”杨红樱时,儿子的那股兴奋劲儿令我至今难忘;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我会跟他聊采访过的许地山之女许燕吉,也会把许燕吉的著作《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推荐给他,引导他体会“落花生”平淡朴实的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更换成部编版教材之后,我跟他讲述采访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经过,分享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这使他对部编语文教材产生了一种由衷的亲切感;现在我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我们编辑部策划的“空心病”“青春期”等选题,使我受益良多,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孩子、理解孩子……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通过自身经历,我想表达的是:对职场妈妈而言,工作固然会占据陪伴孩子的时间,但如果职场妈妈能够巧妙利用自己在职场中的经验“反哺”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帮助,亲子关系就会更加融洽,使陪伴更高效。
(文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王轶美 儿童文学作家、亲子阅读推广人
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幸福的时光
我有两个孩子,要说职业给我教育孩子带来了什么便利,那可能就是相较于其他父母,我能更快捷地接触到一些优质的阅读资源,并结合孩子的兴趣推荐给他们,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孩子对我的职业有很大兴趣,最近我写了一些科普童话和科普文章,孩子看到杂志后,兴奋地说:“海马的故事是你写的吗?猕猴桃的故事也是你写的吗?我好喜欢这本杂志。”他们会因为这是妈妈写的而感到自豪。孩子还会不经意地说:“我想到一个点子,妈妈你记下来,下次可以写这个故事吗?”然后隔三岔五地提醒我一下:“妈妈,我上次告诉你的故事,你有没有把它写出来?”我创作的《美蔚中英双语有声图画书》,书中故事的原型就是大宝和她的朋友们。那时候我家大宝三岁多,陪伴她的生活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不过,我觉得职业和教育孩子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孩子能在你的身上看到,你一直很努力地在做这一份工作,很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打拼,他就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我觉得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幸福的时光。曾经我要翻译一本书,我们家的小宝看到了,非要一起读,最初我还以为三岁不到的孩子不会感兴趣。但出乎意料,他特别喜欢,喜欢听爸爸妈妈和姐姐朗读,还根据书中的画面咿咿呀呀地配文讲故事,最后甚至能从头至尾几乎一字不差地把整本图画书朗读出来,真是奇妙极了!为此,姐姐还写了一篇作文《弟弟,你真了不起》。我没想到三岁不到的孩子竟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和爆发力,因此也让我觉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顺水推舟,但孩子未来会走向哪里,我们无法替他们决定。
●赵莹 天津市西青区乐益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
有了孩子后,才发现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以前从事酒店业,完全没有接触过教育,没有接触过小孩子。当我进入这行之后,尤其是做教育领域的服务项目,要学很多东西。在有了宝宝之后,我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会开展0~3岁儿童感统训练的服务项目,而我的孩子正处于这一阶段。因此,我会将在工作中学到的感统方面的知识,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跟女儿玩触觉球,我会问她:“宝宝,你选择哪一个颜色的球?你是想让妈妈给你推过去,还是抛过去?”以此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再如,讲完一个绘本故事后,我会向她提议:“咱俩把它演出来吧。”她很喜欢玩乐高积木,我们也会一起把绘本或动画片里的场景用积木搭建出来。
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会让我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孩子在出生时就是坏孩子,一定是背后的家庭和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我自己能不能规避这些问题,这份意识是我特别大的“收益”。
我还会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孩子爸爸,比如教他在孩子面前做好情绪管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以前他不怎么关心我做什么,现在他会跟我开玩笑:“你今天又学了什么要在我身上做实验?”我就用这些“实验”,慢慢地改变他。后来,我在工作中把孩子爸爸一些好的做法分享给其他家庭,这也让他得到了鼓励,建立了自信心,时常跟朋友“炫耀”自己教育孩子的“小心得”。
在参加公益活动方面,虽然孩子现在还比较小,但我会慢慢向她渗透这种意识,跟她说:“你的玩具如果不用了,我们就把它洗干净,留给其他小朋友玩。”孩子现在已经习惯这样做了,在我们家很多东西都是流转的。
●孙璐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让我能够理解我的孩子
我是一位妈妈,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接触心理学到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个人从中最受益的是我能够理解我的孩子。
我儿子现在上小學三年级,开始出现写作业拖拉的问题。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吃东西,就那点生字词,他非要磨磨蹭蹭拖到晚上九点才开始动笔。他爸爸就很生气,恨不得拎起来揍一顿。因为按照大人的逻辑,就会认为:“明明挺简单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你是不是故意的?你是不是不认真?”往轻了说是习惯问题,往重了说是品质问题,于是就往孩子身上贴各种标签。
出于我的职业经验,我知道在孩子表面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内在的心理运作。于是,我把他爸爸支开,亲自来陪他做作业。起初,我看他一直在抠橡皮,不写作业,我也没和他生气,就看着他在那儿抠橡皮,后来他可能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就开始动笔。他休息时,我和他聊天:“刚才,妈妈看到你明明已经开始了,可写了两个字又去玩别的,那时你想到了什么?”刚开始孩子可能说不出来什么,我就以一种好奇的、想要了解他的态度继续问:“我看你刚才的这些动作,感觉你好像也挺难受的,到底是什么感觉?”然后孩子就放下防备开始说:“我一看到要写那么多生字词,就特别不想写。”我问:“那为什么你觉得多就不想写呢?”他说:“一写我就写不好。”我继续问:“你觉得你哪儿写得不好?”他说:“横也不平,竖也不直,我一写爸爸就说我写得不好看。班上的同学写得又好又快,我就是写不好……”是这些心理感受让他焦虑,从而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写字。
其实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诸如拖延、叛逆,甚至撒谎。但家长没有看到的是,在这些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前,是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氛围,让孩子产生了负面情绪。孩子还小,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处理自己的焦虑,他们应对焦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逃避。 最近,我们在帮他调整。我发现,我坐在他旁边时,他照样抠橡皮,但拖延减少了。现在儿子出现任何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其实并不焦虑。我觉得心理学给了我一个强大的后盾,让我知道能够如何帮到孩子。
再如,儿子六岁时,他很怕黑。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孩子心理功能发展的产物,他发展出了联想、长期记忆储存等功能。正好那个阶段孩子开始和我们分房睡,于是我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我家儿童房是上下床,儿子睡上边,他晚上害怕的时候我就躺在下边陪着他,等他睡着了我再走。入睡前,他会和我聊天:“妈妈,我又怕黑了。我和同学们说,他们都笑话我,我为什么这么胆小呢?别人都那么勇敢,为什么只有我害怕?”我就和他说:“没关系,谁都会有恐惧的事情。妈妈还怕老鼠呢,而你就不怕老鼠,对不对?”然后他就开心了:“老鼠有什么可怕的,我就不怕老鼠。”我说:“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怕的东西不一样。”他又问我:“我将来怎么能够不害怕这个东西呢?”我就告诉他:“等你长大一点,就不怕黑了,你会知道黑暗中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潜意识的情绪部分,你要接纳他的情绪,传递给他一种讯息——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你可以害怕,可以脆弱,可以胆小,谁都有脆弱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样样都行。
由于工作原因,我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我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一直很顺畅。在有限时间里,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态度。家长首先要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但却烦得要命,皱着眉头,那还不如不陪。而且家长最好不要总是在陪伴的时候刻意教孩子知识,如果亲子时光成为一场任务性的学习,家长变成了老师,那就不算是高质量的亲子时间了。
家长给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品质。我们待在一起很舒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我觉得就很好。
●潘筠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机关幼儿园负责人
教孩子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
从财务管理、企业运营分析、互联网商务拓展,再转战到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心负责人,认识我的每一个人都好奇:为什么生养两个孩子,还有这么多时间学习跨界的专业知识?扮演多重社会角色?还能悠闲地跟朋友聚在书店喝着咖啡聊天?
因为我对生活有强烈的规划性和掌控感。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作用好比钟表的时针,稍微改变一点点,整个家庭氛围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妈妈的时间管理能力会影响全家人做事的实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更具有关键性作用。
孩子的掌控感与内驱力呈正相关关系。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不是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或拥有多少玩具、电子产品,而是“我的世界是有趣的和可控的”,“我能掌控我的东西”,包括掌控自己的时间、节奏、行为、感觉和决定。如果他们一直按成年人的规划、标准行进,他们活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体验的不是自己的人生。长大后,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成了“空心人”。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会言传身教地教给孩子如何掌控時间。比如,我会教女儿以“四象限法则”诊断自己的时间,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第三象限大多是些琐碎的杂事,第四象限是时间上不具紧迫性,但却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先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再按照先后次序去做。这对孩子在学习上合理分配时间是非常有好处的。
不要总是抱怨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时间管理能力是种“传染病”,每个孩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父母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能力并积极正向地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对生活整体的掌控感,就会让孩子拥有一把赢得幸福人生的钥匙。
职场经验使亲子陪伴更高效
时代转型,亲子关系的构建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升级。“陪伴”被认为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今天我们还要在“陪伴”前加上“高质量”这样的限定词。在我看来,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至少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激发孩子的兴趣;二是理解孩子,回应孩子的求助。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一定能让家长和孩子同时体会到喜悦,共同成长。
我的记者生涯基本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同曲,相依而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选题策划和采访中求解问题,然后再将获取的经验回归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每次重要的采访、与孩子匹配度高的采访,都会成为我和孩子交流的素材。
比如:他刚上小学开始学拼音时,我会跟他讲妈妈采访过“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并把我与周老的合影拿出来给儿子看,以此激发他对汉语拼音的兴趣;儿子一二年级时的枕边书是《淘气包马小跳》,当我有机会采访“童书女王”杨红樱时,儿子的那股兴奋劲儿令我至今难忘;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我会跟他聊采访过的许地山之女许燕吉,也会把许燕吉的著作《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推荐给他,引导他体会“落花生”平淡朴实的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更换成部编版教材之后,我跟他讲述采访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经过,分享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这使他对部编语文教材产生了一种由衷的亲切感;现在我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我们编辑部策划的“空心病”“青春期”等选题,使我受益良多,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孩子、理解孩子……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通过自身经历,我想表达的是:对职场妈妈而言,工作固然会占据陪伴孩子的时间,但如果职场妈妈能够巧妙利用自己在职场中的经验“反哺”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帮助,亲子关系就会更加融洽,使陪伴更高效。
(文 | 本刊记者 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