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临床特点,提出诊断体会。方法: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集中在3~7月份发病,年龄多<3岁,均有发热、皮疹、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但手足皮疹稀少,多数曾被误诊误治。结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多数手足皮疹稀少、不典型,易被忽视,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对有发热及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应常规仔细检查手足皮肤有无皮疹,首先排除手足口病,以免误诊。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症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42
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38例,其中属手足口病重症者45例,这些重症病例均在得到了及时诊断,并安全转送至市级定点医院治疗。现将本组重症病例临床特点及诊断体会作一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5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个月~1岁15例,1~2岁19例,2~3岁9例,3~4岁2例。3~7月份发病41例,其他月份4例。
临床表现:发热45例,手足疱疹45例,其中29例疱疹稀少,口腔溃疡37例,易惊41例,抽搐2例,精神改变包括嗜睡烦躁45例,呕吐29例,站立不稳及肢体无力4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1例,病理征29例。血常规白细胞>15×10.9/L者40例。脑脊液异常(包括潘氏阳性,白细胞增高)45例,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
诊断:45例患儿入院前在外院及村诊所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15例,初诊为手足口症重病2例,其余全部误诊误治。误诊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热惊厥、溃疡性口炎、消化不良、食物中毒、风疹、电解质紊乱等。45例患儿入院后初诊为手足口病重症并作腰穿明确诊断41例,入院后误诊为其他疾病但在12小时内修正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4例。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源以COXA16、EV71及埃可病毒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居多,大部分临床表现轻微,少数可转为重症,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甚至导致死亡,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1]。本组45例患儿均有皮疹、发热、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符合手足口病重症临床诊断标准[1]。因条件所限,本组病例未能获得病原学(病毒学)依据。
总结本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有如下特点:集中在3~7月份疾病,大部分年龄<3岁,所有患儿有发热、皮疹、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入院前多被误诊。45例重症病例均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迄今无1例心肺衰竭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与患者就诊较早尚未发展至呼吸循环衰竭期即临床分期第三期[2]。但已有首发肺水肿与肺出血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3],应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手足皮疹往往稀少,有时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而皮疹多而密集者则多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这可能与重症病例大量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较少侵及皮肤黏膜有关。本组误诊主要原因是经治医生对手足口病及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乏认识,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手足口病,忽视对手足等部位检查。重症手足口病皮疹稀少、不典型、不易发现,家长往往以其他主诉就诊。
因多数手足口病重症皮疹少,不易被发现,故大多首诊儿科或入住儿科病房,这样势必会延误治疗,并会给其他疾病患儿造成交叉感染,故能尽早明确诊断至关重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减少手足口病重症误诊误治,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尤其在流行季节,对发热、皮疹、拒食等患儿要首先排除手足口病。对以发热及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烦燥、易惊、呕吐、肢体无力、抖动、站立不稳等)为主要表现者,要考虑到手足口病重症的可能,应主动仔细检查手足及臀部皮肤有无皮疹,一旦发现手足疱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如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可借助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居家隔离者,要告知医生联系电话,并注意随访,如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立即复诊。做好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出疹疾病及其他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出现迟缓麻痹者需与骨髓灰质炎鉴别。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J].医药导报,2009,28:404-405.
2 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401-403.
3 何时军,陈栋,郭晓群,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首发肺水肿与肺出血三例报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513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症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42
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38例,其中属手足口病重症者45例,这些重症病例均在得到了及时诊断,并安全转送至市级定点医院治疗。现将本组重症病例临床特点及诊断体会作一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5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个月~1岁15例,1~2岁19例,2~3岁9例,3~4岁2例。3~7月份发病41例,其他月份4例。
临床表现:发热45例,手足疱疹45例,其中29例疱疹稀少,口腔溃疡37例,易惊41例,抽搐2例,精神改变包括嗜睡烦躁45例,呕吐29例,站立不稳及肢体无力4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1例,病理征29例。血常规白细胞>15×10.9/L者40例。脑脊液异常(包括潘氏阳性,白细胞增高)45例,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
诊断:45例患儿入院前在外院及村诊所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15例,初诊为手足口症重病2例,其余全部误诊误治。误诊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热惊厥、溃疡性口炎、消化不良、食物中毒、风疹、电解质紊乱等。45例患儿入院后初诊为手足口病重症并作腰穿明确诊断41例,入院后误诊为其他疾病但在12小时内修正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4例。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源以COXA16、EV71及埃可病毒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居多,大部分临床表现轻微,少数可转为重症,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甚至导致死亡,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1]。本组45例患儿均有皮疹、发热、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符合手足口病重症临床诊断标准[1]。因条件所限,本组病例未能获得病原学(病毒学)依据。
总结本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有如下特点:集中在3~7月份疾病,大部分年龄<3岁,所有患儿有发热、皮疹、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入院前多被误诊。45例重症病例均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迄今无1例心肺衰竭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与患者就诊较早尚未发展至呼吸循环衰竭期即临床分期第三期[2]。但已有首发肺水肿与肺出血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3],应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手足皮疹往往稀少,有时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而皮疹多而密集者则多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这可能与重症病例大量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较少侵及皮肤黏膜有关。本组误诊主要原因是经治医生对手足口病及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乏认识,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手足口病,忽视对手足等部位检查。重症手足口病皮疹稀少、不典型、不易发现,家长往往以其他主诉就诊。
因多数手足口病重症皮疹少,不易被发现,故大多首诊儿科或入住儿科病房,这样势必会延误治疗,并会给其他疾病患儿造成交叉感染,故能尽早明确诊断至关重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减少手足口病重症误诊误治,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尤其在流行季节,对发热、皮疹、拒食等患儿要首先排除手足口病。对以发热及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烦燥、易惊、呕吐、肢体无力、抖动、站立不稳等)为主要表现者,要考虑到手足口病重症的可能,应主动仔细检查手足及臀部皮肤有无皮疹,一旦发现手足疱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如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可借助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居家隔离者,要告知医生联系电话,并注意随访,如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立即复诊。做好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出疹疾病及其他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出现迟缓麻痹者需与骨髓灰质炎鉴别。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J].医药导报,2009,28:404-405.
2 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401-403.
3 何时军,陈栋,郭晓群,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首发肺水肿与肺出血三例报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