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快乐来自哪里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成长曲线图是父母的情感起伏线,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快乐源泉。
  但从孩子身上获取快乐的方式却不止一种。
  发现了一个神童
  有了孩子,父母们从此会选择一条或主流或非主流的家庭教育路,但不管是哪条路,他们的生活注定将因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2015年1月,叶伟民带着6岁儿子叶伟国参加了CCTV的《家庭幽默大赛》。这个金发小男孩对着朱丹、刘仪伟和郑渊洁,愉快地弹着吉他,讲着冷笑话,来了段成语接龙,并显摆了自己会五国语言的天赋,一夜成名。
  几个月后,央视主持人严艺走访了叶伟民一家,将叶伟国的生活拍摄成系列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中的一集—《“小神童”和他的爸爸》。这一次,在20多分钟的片子里,在舞台上又唱又笑的叶伟国直到结尾处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不是只有中国父母才相信高密度的教育能缔造成功。在广州做了多年外贸生意的俄罗斯人叶伟民,也是这一理念的忠实执行者:
  叶伟国每天要学习至少12小时,从早上8点起,家庭教师们先后进门,教授他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数学、魔方、国际象棋等课程。
  叶伟国不上幼儿园,因为在父亲看来幼儿园的学习时间太短,叶伟国也没有其他可以一起玩的朋友。主持人问他:“你喜欢和那些小朋友一起玩吗?”他瞪大眼睛点头:“喜欢。”“那你想念幼儿园的那些小朋友吗?”他肯定地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不想。”
  这是父亲叶伟民需要的答案。儿子7个月大时,他发现叶伟国有超强记忆力,“给他说这个东西是什么后,第二天他仍然还记得。”他决定要好好开发儿子的潜力,“不能浪费了。”
  不笑的孩子
  是孩子的快乐是父母的快乐,还是孩子的成就才是父母的快乐?在这道选择题里,叶伟民如他认识的大多数中国朋友一样,选择了后者。
  为了儿子的教育,叶伟民在广州天河区一处高档小区租了一套240平方米的复合式住宅。这里的大多数住户都秉持着和他差不多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做最好的那个。
  “你最想要什么?”主持人问小神童。“得冠军。”“那如果是第二名呢?”“我只想得冠军。”
  2014年,叶伟国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一个国际象棋比赛,只得了第二名。回家的路上,父亲沉着脸,一言不发。除了冠军,其他都是失败,他把这个观念成功地灌输给了儿子,并从俄罗斯请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给儿子上课。
  “他得过七届冠军!”叶伟国骄傲地向主持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2015年,再次回到深圳比赛,叶伟国终于赢得了冠军。父亲和教练一起坐在台下,露出欣慰和得意的笑容。但站在领奖台上的儿子,看不出有任何开心的表情。
  孩子的母亲和爷爷、奶奶都强烈反对叶伟民的做法。“负荷太大了,他吃不消。”面对镜头,母亲担忧地说。但她在教育一事上毫无发言权。丈夫骄傲地宣布:“这个孩子,95%是属于我的,你可以发言,但不能改变我的决定。”
  对儿子在《家庭幽默大赛》上的表现,叶伟民显然非常满意。儿子弹吉他的动作是他设计的,为此他纠正过好几次叶伟国拿吉他的姿势:“要拿正了,不要歪。”6岁的孩子却无法按照他设计的姿势拿稳那把42寸的吉他。“那你怎么舒服怎么拿吧。”父亲难得民主一次,却在看到儿子的新姿势后再次出言纠正:“你这样拿不对!”
  “我会陪他一起玩,我会很投入,放松;但如果孩子做错了,我会马上批评。”他总结自己的教育方式。
  也许这是叶伟国很少笑、表情多是严肃或略微有些惧怕的原因之一。
  深圳比赛后,叶伟民破例让儿子在小区里玩1小时作为奖励——他的生活区域被限定在了这个高档住宅区里。短暂的1小时纯玩时光让叶伟国露出与年龄相符的开心。
  “你最喜欢玩什么?”主持人问。“滑滑梯。”
  “那为什么不对爸爸说想多玩两个小时?”“他会不高兴的。”小神童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个绝对的“鹰爸”,会为了孩子努力工作,会陪着儿子一起报名参加国际象棋大赛,会一道题一道题地检查儿子的数学作业。他以儿子的成就为快乐源泉,设计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蓝图:“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否则他会沉溺于吃、玩耍、睡觉,浪费了天赋。”
  平等和交互的快乐
  看着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设计的人生蓝图,可以给叶伟民这样的父母带来快乐。还有一种快乐,设计者是孩子,父母虽是配角,但在引导、鼓励和交互中同样能获得满足感。
  2012年,17岁的黑嘉嘉成为台湾段位最高的职业围棋女棋手,这个天才少女走上TED的讲台,和全世界的青少年分享成长的经验:被尊重和倾听,是她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宝贵的礼物。
  4岁那年,她和爷爷看亚运直播,看体操比赛时,黑嘉嘉迷上了这项运动。她告诉爷爷和妈妈:“我想学体操。”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女儿调皮:她懂什么是体操吗?于是带她去了一个叫“健宝园”的早教机构。黑嘉嘉在那里玩了一天,妈妈看她很开心,就报了一期的课程。得知此事后,黑嘉嘉问妈妈:“一期课程是多久?”“三个月。”
  “那好,三个月后,你要让我去学真正的体操。”她认真地说。
  妈妈非常吃惊,她反问黑嘉嘉:“你知道这不是体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立即向孩子道歉——为自己的低估和误导。不久后,妈妈联系了中华台北体操协会,又找到了台北市唯一的体操推广中心,实现了女儿的梦想。
  学什么,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只给予引导、尊重和支持。这是黑嘉嘉父母的教育理念。两年后,女儿不想学体操了,他们也没有用“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应该坚持下去”一类的话,要求孩子继续下去。
  此时,黑嘉嘉显示出对围棋的强烈兴趣,想把大量时间花在学围棋上。征求老师意见时,老师劝父母:“不要让孩子走围棋这条路,太辛苦了。”父母随后又征求了女儿的意见,最后决定:支持她的选择。   纪伯伦在自己的书《先知》里说道:“你可以给孩子所有的爱,但不要给他们你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成全孩子、塑造孩子,但不应该试图把他们复制成自己,或者企图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加注在孩子身上。
  女儿取得成功后,黑嘉嘉的母亲常常接受采访,并总被问到这个问题:“女儿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你一定很骄傲和快乐吧?”而母亲的回答永远是:“不,黑嘉嘉的快乐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心灵的成长是快乐源泉
  但在教育方式上,父母终究是主角。而一对崇尚自由的父母,可以在见证孩子心灵自由而健康成长的同时,与她分享持久难忘的快乐生活。
  热衷于文化交流的苏瑶夫妇在女儿7岁那年进行了一次全家出国游。一开始,他们只想去英国和爱尔兰。到达英国后,苏瑶发现凭借英国签证很容易申请到土耳其签证,于是一家人毅然前往千年古城伊斯坦布尔。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们“顺道”参观了黎巴嫩、约旦;跨越红海,踏上神奇的非洲大陆;折回亚洲,在尼泊尔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走就是将近一年。出发时,女儿玫玫读一年级,回来后就成了三年级的学生。母亲苏瑶却不担心会因此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她看来,除了在路上可以自学学校课程,旅行途中还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
  身在国外,英语是日常语言。玫玫喜欢折纸,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自己用英语和大人打交道,以便买到纸张和剪刀,一年下来英语和折纸功夫都长进不少。
  旅途中1/4的时间,他们都在当沙发客。沙发客的经历,让玫玫提前体会到了分离的滋味。在黎巴嫩,提供住宿的主人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起做饭,一起玩闹;在约旦,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打疫苗,主人家就陪着他们找了整整两天。这样的亲近让她对陌生人产生前所未有的感激之情,每次分离都会哭得稀里哗啦。
  在尼泊尔,玫玫更学会了同龄人难以理解的“珍惜”。他们在登珠峰大本营途中遇上了少年阿俊,男孩瘦弱的肩上背着30公斤重的大米——他被父母安排去山上一间小店打工补贴家用,月薪折合人民币133元。就在他打工的那家店里,玫玫亲眼目睹少年以异常谦卑的姿态,把勺子送到老板儿子的手上。
  不是亲眼所见,女儿绝对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像阿俊那样过着如此贫困生活的人。离开前,玫玫和父母商量,决定长期资助少年上学。“这是一堂关于爱心的课程。”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女儿学会了分享爱,做母亲的觉得这比考试拿第一更让她开心。
其他文献
只要他弹起吉他,立刻人潮涌动,只要他一开嗓,立马就是一场街头演唱会。  对于歌手张明远来说,流浪20年,为的不是卖出四万张原创专辑,也不是成名成腕,而是跋山涉水,找到回家的路。  11岁成为被父母抛弃的流浪汉  孤儿、流浪汉,是张明远关于童年的所有记忆。他的老家在黑龙江泰康县克尔台乡。一个小土房里,一家三口靠打鱼为生,日子清苦,父亲张占福还患有抑郁症。在张明远的印象中,父母每天都在吵和打。  后来
期刊
“千旦好找,一丑难求。”  当年,签下谢依霖的综艺教父王伟忠,如此评价对方。  就像一句魔法的预言,四年后,  90后女生谢依霖成了娱乐圈的“神奇宝贝”。  年前,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里,一位自称“时尚教母”的年轻女孩一出场,就将观众雷得人仰马翻:穿着大妈都嫌弃的乡村碎花套裙,顶着眉如蜡笔小新、嘴如腊肠的奇丑浓妆,还漫不经心地说:“今天我教你们什么叫时尚。”  “想去夜店又忘穿网袜?没关系,
期刊
时隔4年,陶虹第二次接受了《家人》杂志的封面專访。采访时间定在下午2点,地点是北京798艺术区一个咖啡馆。  走进咖啡馆包厢,迎头碰见一拨刚与陶虹谈完事的人走出来。陶虹坐在咖啡桌前,趁空隙喝了一口咖啡,看见记者进来,还没吞下,忙说:“你坐。”  这一天,她很忙。在助理的安排下,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在咖啡馆跟各种人谈事情,连午饭也是吃的简餐。褪去明星光环的她,穿一件淡蓝色的皮衣,披着头发,素颜,脸色略
期刊
当父母的快乐与教育二字挂钩,  近几年来被推崇的“快乐教育”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了。  “教育者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钻研,要机智,要忍耐;  目光短浅、缺乏同情、感情易怒,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斯宾塞。  《虎妈猫爸》里,佟大为饰演的爸爸是一个反对早教的人。“我不想让我女儿学这样学那样,我只要她快乐就好。”可惜他和赵薇饰演的“虎妈”无法达成共识,于是每天化悲愤为玩游戏的动力。  我见过好
期刊
人人都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但大部分事物或人其实依然都以实用为主。  你若不能先成为锦,再美貌,也没有锦上添花的可能性。  蝶变,往往要以时间作为交换。  我刚出茅庐、开始有大学女生慕名而来时,就认识了她。第一面我吃了一惊:农家女,矮个子,扁平脸塌鼻梁,皮肤黄黄的,一口烂牙,一说话一笑就像是在龇牙咧嘴。  这听起来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出身寒微,挣扎出鸡窝却只是一个专科生,将来能做什么呢,文员?
期刊
我恨她,我很恨她  20年前,我7岁。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带着2岁的弟弟在村巷中来来回回地走。父母刚刚到县城里的医院工作,我们姐弟俩在老家由我奶奶带。  那时的奶奶守寡已经20年了,她几乎不对我笑,偶尔会对弟弟笑一下。和很多重男轻女的农村妇女一样,她有什么好吃的,从来不会先考虑我。  有一回,父母托人送来一条花裤子,是暖和的灯芯绒面料。这是我很久以前就渴望拥有的,穿上它,背着弟弟出去转悠的时候就再
期刊
姑姑曾是我们的开心果,她待人热情,喜欢与人拥抱。每次去她家里做客,她都会拿来啤酒或威士忌,热情洋溢地招呼:“喝什么?”  直到一次跌倒,让年过80的她,身体和精神一下子都垮了。上次去探望她,她窝在沙发里,穿着睡衣,神态疲惫。见到我,她的眼角努力舒展出一丝笑意,但呈现出来的表情却是无奈和忧伤的。  她颤巍巍地起身,两只脚在地板上磨蹭着挪动,问我要喝什么。我说随便,她说:“那就喝点酒吧……哦,可我家里
期刊
从2008年起,年轻的书画大师黄炳馀穿行大半个中国,资助了639名贫困学生。在这趟没有终点的心灵之旅里,他穿过世俗、不羁、复杂,一点点把丢失的爱与自己捡了回来。  十四个藏区孩子在重庆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儿童节。  汽车载着他们走出甘孜、雅安的大山,进入另一个世界。宽阔笔直的高速路通往城市林立的高楼,让他们第一次尝到酸奶的味道,第一次感受到用电脑、投影仪、音响上课的新奇。陪伴他们的除了上千名同龄的
期刊
如何让孩子快乐,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快乐,是现代父母们亟待学会的技能。  但当兴趣班和教育专家都在传递和强调“快乐教育”理念时,  一个新的因果关系成立:先有快乐的父母,然后才能谈快乐的教育。  妈妈不要因爱让步  母爱不应绑架母亲,让她失去应有的快乐。只有当母亲热爱并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快乐时,她才能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有一次和一个读者聊天,聊到孩子的梦想。  她念中学的女儿告
期刊
8岁的王筱渝从来不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这点从她舞台上的表现就可窥见:个性的妆容,张扬的笑容,自信的步伐。  在参加首席少模大赛之前,王筱渝就像失去剑鞘的宝剑,锋利而易伤人。  小时候,性格独立的王筱渝像一只傲娇的猫咪,只能她亲近别人,而拒绝别人亲近她。“有点难相处。”妈妈说。  从有意识起,王筱渝穿衣就只穿自己选的;再大一点的时候,她就开始穿露腰、破洞元素的衣服了。她只穿时尚、漂亮的衣服,妈妈为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