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1.元素符号:表示这种元素,又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而言,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2.化学式: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得出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而判断物质的类别、物质的分子构成;由化学式和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未知化合价;可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粒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的个数。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除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外,还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接照“一写,二配,三注明”的步骤进行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一般步骤为:设未知量;写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列出比例式,求解;简单地写出答案。
二、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 构成物质的粒子性质: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断地运动,粒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电子围饶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十中子数。
3.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带电,分子和原子不带电。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隔发生改变;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十B十…→C,特点是多变一,化合价可能变。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十C十…。特点是一变多。化合价可能变。
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十BC→B十AC。化合价一定变。置换反应是否发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如果是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如果是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对应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元素化合价不变。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要看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三大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氧气、二氧化碳、铁
1.制取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利用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主要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将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夺取出来的过程。
2.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的发生装置。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都是利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接触反应制取气体,因此可选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应用“固固加热型”装置。
3.收集气体装置的选择: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比较,气体在水中溶解性以及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可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利用排水法收集,如氧气,氢气等
4,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检验气体应根据气体的特性选择正确的方法。检验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二氧化碳,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验满氧气,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能否复燃;验满二氧化碳,是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能否熄灭。
5.炼铁的操作:一氧化碳“早来晚走”,即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净装置内的空气,再加热(防止发生爆炸);反应完成后先停止加热,待铁冷却后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防止铁被进入的氧气重新氧化;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含杂质物质的计算问题。
五、定律、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灭火原理
1.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利用此定律可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化学变化中表面不守恒的现象,可以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简单计算等。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定量解释某些现象时,关键要弄清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由哪些物质决定的,反应前的物质必须是“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反应后的物质是“生成”的所有新物质。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把气体的质量计入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中,不能遗漏。
2.灭火原理: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或撤离可燃物,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或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六、酸、碱、盐的性质
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酸的化学性质: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酸能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必须排在氢前】,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3.碱的物理性质: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红色。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与酸发生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可以与某些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4.盐的化学性质:盐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必须排在盐中金属前】,盐分别与酸、碱、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七、溶液和溶液的浓度
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分为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和解决应用问题。
3.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有关计算类型有:基本计算、溶液的稀释问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
1.元素符号:表示这种元素,又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而言,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2.化学式: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得出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而判断物质的类别、物质的分子构成;由化学式和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未知化合价;可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粒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的个数。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除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外,还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接照“一写,二配,三注明”的步骤进行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一般步骤为:设未知量;写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列出比例式,求解;简单地写出答案。
二、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 构成物质的粒子性质: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断地运动,粒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电子围饶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十中子数。
3.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带电,分子和原子不带电。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隔发生改变;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十B十…→C,特点是多变一,化合价可能变。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十C十…。特点是一变多。化合价可能变。
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十BC→B十AC。化合价一定变。置换反应是否发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如果是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如果是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对应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元素化合价不变。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要看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三大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氧气、二氧化碳、铁
1.制取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利用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主要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将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夺取出来的过程。
2.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的发生装置。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都是利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接触反应制取气体,因此可选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应用“固固加热型”装置。
3.收集气体装置的选择: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比较,气体在水中溶解性以及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可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利用排水法收集,如氧气,氢气等
4,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检验气体应根据气体的特性选择正确的方法。检验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二氧化碳,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验满氧气,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能否复燃;验满二氧化碳,是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能否熄灭。
5.炼铁的操作:一氧化碳“早来晚走”,即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净装置内的空气,再加热(防止发生爆炸);反应完成后先停止加热,待铁冷却后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防止铁被进入的氧气重新氧化;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含杂质物质的计算问题。
五、定律、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灭火原理
1.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利用此定律可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化学变化中表面不守恒的现象,可以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简单计算等。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定量解释某些现象时,关键要弄清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由哪些物质决定的,反应前的物质必须是“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反应后的物质是“生成”的所有新物质。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把气体的质量计入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中,不能遗漏。
2.灭火原理: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或撤离可燃物,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或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六、酸、碱、盐的性质
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酸的化学性质: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酸能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必须排在氢前】,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3.碱的物理性质: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红色。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与酸发生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可以与某些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4.盐的化学性质:盐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必须排在盐中金属前】,盐分别与酸、碱、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七、溶液和溶液的浓度
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分为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和解决应用问题。
3.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有关计算类型有:基本计算、溶液的稀释问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