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于“未病”之先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今年8月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的讲话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借鉴其中的经验。
  据史书记载,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但扁鹊自己却认为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言:“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而自己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群众以为自己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誉天下。”
  古人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告诉我们,“治病”要于“未病”之先,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联系到我们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当前,要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我们也应该增强预见性,像扁鹊的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当一些同志有苗头性问题时,要像扁鹊的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与人为善,早打招呼,改了就好;而对腐败分子,要像扁鹊那样,动手术,下猛药,严肃查处。
  “治病”于“未病”之先,要求我们加强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有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事前约束规范体系的不健全。其实对于官员来说,他们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必须处于全民严格监督之下,因为他们是人民选举或被任命出来为百姓做事的,不监督就有可能干坏事。然而,几乎每个贪官在自己受到法律制裁时,大都反省自己平时接受的监督太少,有的甚至说,平时根本没接受什么监督。基于此,我们在党员干部“未病”之先,必须加强定期“体检”,把监督管理的功夫下在平时,及早“诊治”,“补牢”于“亡羊”之前。
  “治病”于“未病”之先,要求我们要切实发挥制度的防火墙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政策制度的实行,其实施过程是否按程序和规定行事,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当前我国腐败行为的泛滥,与制度的贯彻实施不力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许多既定的法律规章在官场潜规则面前全都靠边站。不按既定规则办事,无形中便是给当权者松了绑,使其为所欲为,这就为腐败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当务之急,我们固然要加强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在于采取立法、司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切实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对于“重症病号”,发现一个“重治”一个,绝不轻易放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制度的防火墙作用,让见者望而却步,闻者听之心悸。惟此,才能在“未病”之前及时“治病”,确保健康平安。
其他文献
科技出版走出去30年,成就斐然。值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文对科技出版走出去30年的经验加以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一、特色选题科技出版要走出去,特色选题起着决定性的作
他出身寒门,但勤学不辍、奋斗不息,在国内外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屡屡获奖;  他工作业绩突出,曾当选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30岁出头就被委以重任;  然而,他最终沦为了阶下囚,是什么葬送了他的美好人生?    出身贫门的王明怀大学毕业后,没有任何背景,凭着过硬的专业水平与突出的工作能力,1998年,33岁的他被任命为贵阳市交通局副局长和贵阳市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摆在他面前的,无疑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