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而数学思维常常是由抽象思维开始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途径是开展数学活动--操作实践。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流畅,对突破教学难点、减低学生学习难度很有帮助,成为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源泉。
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说出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爱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
四、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在此类知识教学中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然后根据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相似,进而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先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使前后知识得到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五、加强学生的思维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解题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效培养。
在学习习惯上也要进行反思。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内容可以包括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解题方法或学习方法,解答中易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等等。鼓励学生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习惯,积极向上,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而数学思维常常是由抽象思维开始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途径是开展数学活动--操作实践。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流畅,对突破教学难点、减低学生学习难度很有帮助,成为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源泉。
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说出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爱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
四、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在此类知识教学中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然后根据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相似,进而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先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使前后知识得到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五、加强学生的思维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解题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效培养。
在学习习惯上也要进行反思。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内容可以包括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解题方法或学习方法,解答中易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等等。鼓励学生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习惯,积极向上,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