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实苦难化作梦境的无意识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超现实主义运动自1920年发源自法国以来,影响着文学、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真正的世界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当每个人对自身偏执妄想的念头进行系统的探索时,真实的事物就会很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是对于人类内心潜意识的探索,也是人类最真实的反映。超现实主义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电影都追求对于具体的物象和情节的写实性、都具有物象象征性、还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即逻辑的无序性。超现实主义者的绘画作品与电影作品相互继承与促进,推动了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推进了人类对潜意识的精神层面的思索与探究。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超现实主义电影;绘画与电影的结合
  1 心理的挖掘——超现实主义的定义
  超现实主义,西方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文艺思潮,它源自达达主义,由法国人安德烈·布勒东于1924年以他的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为起始,依据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创作出真正能够展示人的内心的文艺作品。
  很快,超现实主义运动就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先锋超绝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西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美术、电影,甚至在美术、电影方面也有所建树,由此即可证明,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对20世纪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安德烈·布勒东、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洛尔卡、阿拉贡、菲利普·苏波以及雷蒙·凯诺。作为超现实主义的推动和传播者,他们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功不可没的重要地位。
  2 精神的自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内涵是: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它所倡导的是在一种不依赖人的理性的下意识中进行创作。布勒东倡导超现实主义创作应该是在催眠入睡、半醒状态下进行的创作行为。这种创作行为通常聚焦于探索潜意识中的矛盾,通过探索生与死、过去和未来等,探索人类生存的价值,这种潜意识探索分布在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诸多领域。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创作主体的创作方式与文本客体的表达内容。从主体创作方式层面看,超现实主义主张的是“自动写作”---在创作前要借助于某种催眠术,做起白日梦,去调动和发掘久受压抑的下意识世界,在视觉的彻底解放中进行想象。”[1]而从文本客体的层面来看,超现实主义主张的是描绘人的潜意识行为,如性关切行为,死的向往,“俄狄浦斯情节”、“厄勒克特拉情结”等。这种创作创造的是一种隐性的“彼岸世界”,是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世界,这个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加透彻,更加客观。
  超现实主义否定现实主义,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道德传统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超现实主义者通常会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样的原始状态是他们认为的人类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反映。1930年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
  3 梦境的色彩——超现实主义绘画
  自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后,西方美术界迎来了一场超现实主义的头脑风暴,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在欧洲,具有先锋思想的天才画家们开始在这条崭新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领地,而最早开发这片沃土的人,来自于达达主义时代的法国画家(现籍美国)马塞尔·杜尚。
  杜尚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画作为《下楼梯的裸女》。杜尚的绘画抛弃了西方艺术长期以来对于理性的追求,他将一只普通的坐便器、一幅加上上翘胡子的《蒙娜丽莎》这样看似不可思议的怪诞“作品”,将其命名为《泉》和《L·H·O·O·Q》,这两件作品不仅荣登大雅之堂,更是成了西方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如此具有反叛精神和艺术自由思想的画家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早期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他的画作、行为与思想影响了之后众多的天才画手。
  说起超现实主义画派,就不得不说起西班牙的三位著名的画家——米罗、达利、毕加索。
  裘安·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著名的《哈里昆的狂欢》是第一幅超现实主义的图画,画家充分地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在一个“奇特的空间逆转感,室内举行着狂热的集会,只有人类是悲哀的,那人带有颇为风雅的胡子,叼着长杆的烟斗,忧伤地凝视着观者。”[2]围绕着他的是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化了的生物,观看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在这样一种狂欢的节日里,而人类却被俗世纠缠,他们只能悲伤的参与这样的狂欢活动,然而体会的却是无限的空虚。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是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3]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杂乱,然而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哭号,手握鲜花与断剑的士兵张臂倒地,惊慌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这些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在超越现实的艺术存在中强有力的控诉现实世界的残酷。
  萨尔瓦多·达利,20世纪西方超现实主义画派最杰出的画家,让他享有盛名的代表作几乎每一幅都是超越现实之外。其著名的画作《内战的预感》中,粗野撕裂的人体造型,狰狞精细的面部表情,似乎撒满一地的内脏器官异常逼真,到处都让人领会到一种战争的残酷——血腥暴力。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的作品无论油画还是雕塑,都讲究似真似假,似梦似幻,让人永远都无法摆脱身在梦境的漂浮感,强烈的视觉刺激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4 内心的隐喻——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于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超现实主义电影成功地将超现实主义文学中关于梦的解析、时间的组合、空间的不定性、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运用于电影创作。自超现实主义的发起者布勒东大力宣传后,法国开始出现这种古怪诡谲却又充满个性化的实验电影,超现实主义的拥护者们强调反叛的无秩序、梦境的真实存在、渴望抛弃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直接从人的内心出发,外显一切潜意识活动,最喜欢的手法就是象征。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者否定电影的叙事性,主张的影片没有主题,突破时空障碍的创作,甚至将电影技巧当作电影本身的意义。超现实电影的中心在法国,达达主义的电影实验就是其前身。
  曼·雷伊的《回到理性》(1923),是达达主义的第一部作品。他将很多细小的杂物粘贴在胶带上,用灯光的效应制造出凌乱的剪影,模糊不清却又煞有其事。
  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恩》(1924),是达达主义最为杰出的一部代表作品。他运用了很多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替换,影片素材被剪乱,没有逻辑亦颠倒秩序,由于节奏较快,它构成了一部既充满想象力又荒诞无稽的达达主义的影片。
  达达主义电影后期衍化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在超现实主义电影中,导演们不仅仅希望将变态性心理、梦境、潜意识通过银幕画面表现出来,更加希望将梦境的真实性加以确定。
  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1927年),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导演用非现实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梦幻世界,并设计许多超常的动作来刻画性压抑者的变态行为,全片没有情节,也无人物性格塑造,充满弗洛伊德主义的潜意识迷狂的幻觉场面。
  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以描写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那一连串的梦境,从而进入人类潜意识状态的探索,并试图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的影片,才真正引起人们注意,被视为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代表作品。
  影片中处处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人们潜意识的想法。女人的眼睛和月亮、剃刀和乌云之间是相关联的,眼睛被剃刀割瞎和月亮被乌云挡住,都有其深层次的引申含义。而骑车男子的婴儿穿戴,暗示的则是女性心目中对温柔的男性的一种渴望。“盒子”是女性的无意识欲望的外在载体,这个盒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意味颇深。影片中最为费解的片段是男子拖动钢琴部分,明明拖动的是一架钢琴,但是上面却出现了死去的驴还有传教士,这也正是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布努埃尔的有心之处,他用钢琴指向中产阶级的生活,用死驴指代传统的文化,用道士来指代传统的宗教,表达出潜意识理念中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对人们追求生活的巨大阻碍。整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序,毫无思维连贯性可言,但是却运用随意的架构、寓意深刻的构图组装拼接,反映出人类潜意识世界的思维变化。
  他1930年拍摄的《黄金时代》同样讲述男女被压抑的爱欲需求,影片女主角同上片男主角以钢琴拖着死驴象征着在中产阶级沉重的道德、宗教束缚所运用的象征手法一样,只不过女主角发现自己的卧室床上躺着一头牛,是在影射女子的欲望如同牛一般巨大。而当她坐在梳妆台前思念情人,她强烈的情欲被反映在镜中,镜中出现了狂风大作的景象,暗示其内心欲望同样波澜起伏。
  其他的一些影片同样是采用或者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例如,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1963),加斯东·拉韦尔的《珍珠项链》(1929),以及曼·雷伊的《海之星》(1929),《去年在马伦巴》(1961,法国)、《八部半》(1963,意大利)、《发条橙》(1971,英国)、《野草莓》(1966,瑞典)、《蓝丝绒》(1986,美国)、《那么远,那么近》(1972,波兰)等等。
  5 达利&布努埃尔——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电影的结合
  超现实主义流派中最重要也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由著名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和天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联合编剧的影片《一条安达鲁狗》。
  电影是流动的画作。基于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式的叙事形式,梦境和潜意识状态的相互交织,加上电影独有的蒙太奇组接手法,二人构建的故事便由一个个视觉刺激性极大的画面(观看达利的绘画作品就能看出他对于视觉冲击性的痴迷)组成,在这些单独的画面中——男人用剃刀将女人的眼球割开、女人的车祸现场、钢琴上堆放的死驴、女人露出的腋毛变成充满硬刺的海胆、男子的手被门狠狠夹住、掌心中的一窝蚂蚁等等。这些令人或恐怖或恶心的画面连接起来使整部影片看似完全没有逻辑,没有主题和意义,并且充满了暴力、性欲和诡异的幽默,让超现实主义中凌乱的时空布局完全得以发挥,电影在他们眼中像是画家运用了拼贴画的艺术技巧,显得乱而美。
  然而,这种形式的混乱并不是完全没有章法的。就如达利的画作《记忆的永恒》,看似怪异的长了人眼睫毛的马匹,一堆软绵绵想要融化的钟表,烈日的烘烤,荒凉的沙漠,这些意象连在一起其实只要思考其象征含义便对其意义迎刃而解。试想,在炎炎夏日,阳光照得人汗流浃背,眼睛都睁不开,蒸热之中只觉得自己都不再像自己,时间仿佛在炽烤中溶解,炙热的天气让人觉得时间无限漫长,时间好似静止般不再动弹。同样,我们可以理解《一条安达鲁狗》中的象征:女人的眼睛被剃刀割瞎,象征女性和弱者总被男性和强者伤害,男人得不到女人便产生伤害的变态欲望,而女性失去光明后也许会得到自身性别意识的觉醒;女子被汽车撞,表示人的本能意识被压抑;女性躺在沙滩上露出的腋毛转变为了充满硬刺的海胆,意指抗拒性的性指向,女子对男子展示腋毛,男人长出胡子都是一种性暗示;男子的手被门夹,意指欲望被阻碍,而他手心上的蚂蚁正是其骚动不安的证明。
  除此之外,该片虽短却有很多寓意性的符号性暗示物品,如“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枪”是生殖器的一种隐喻;又如片子中出现的“断了的手”、“切割眼球”等等。整部影片的创造风格和趋向都与达利的作品如出一辙,达利画中对于梦境的描绘也对该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些达利笔下难以捕捉的事物被搬进了荧幕。   绘画与电影这两门艺术在超现实主义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本质上都遵守着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
  超现实主义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电影都具有物象象征性。达利在油画《记忆的永恒》中,用挂在树枝上看起来柔软无力的钟表来预示时间的不可逆性,而旁边台子上的红色钟表上却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色蚂蚁,通过颜色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表达内心错愕的冲突感,同时还用密集的蚂蚁来表现被侵蚀了的时间。同样,在电影《贝壳与僧侣》中频频出现的大贝壳,也是人类内心欲望的外在物化,大贝壳象征着女性的乳房,也象征着对于性的渴望,这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赋予贝壳的独特的象征性含义,新奇、含蓄而富有深意,这也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价值所在。
  此外,超现实主义追求精神的自动创造,是在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下进行的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往往呈现出灵感迸发的“片段式”或者“部分式”画面,某些物象和另一些物象杂乱无章的存在与同一画作之中,某一镜头和另一些镜头进行组接,形成了一些混乱的影像片段,但是超现实主义者就是通过他们的创作,将这些素材拼接起来,形成内涵深刻的作品,逻辑的无序即最深刻的有序。“任凭灵感安排它们,并不是先考虑构图,信手画去,任凭情感的驱使,审美爱好连同艺术趣味全被抛在一边,这里没有它们的位置,只有本能、自然、冲动与享受。”[4]他们认为人们最本能的无序的反映即是人类潜意识世界的真实。
  6 结语
  超现实主义运动自1920年发源自法国以来,影响着文学、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大众审美延展出新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真正的世界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当每个人对自身偏执妄想的念头进行系统的探索时,真实的事物就会很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是对于人类内心潜意识的探索,也是人类最真实的反映。超现实主义者的绘画作品与电影作品相互继承与促进,推动了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推进了人类对潜意识的精神层面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黄琳.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毅.米罗版画艺术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1(5).
  [3] 黄文.毕加索与《格尔尼卡》[J].魅力中国,2010(7).
  [4] 萨尔瓦多·达利.我的秘密生活:达利自传[M].陈训明,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吕良(1994—),女,山东济南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广场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典型,它有着城市客厅的美誉,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的设计需要拓宽我们的设计思路,重视人的行为、心理等多种客观因素。本文以汕头人民广场的设计思路为例,探讨了在广场设计中应该重视的一些要点。  关键词: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公共活动  1 把握设计主题  滨水广场的空间设计不是指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应该与社会及个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及从人们经常发生的区位活
期刊
摘 要:近几年绘本图书已经广泛出现在动画产业的各个领域,从绘本到电子图书、儿童节目、影院动画,再到艺术动画短片,绘本与动画的结合无论是从商业性还是艺术性都散发着不容小觑的光芒。2010年10月16日,一部美术风格简单、以剧情取胜的,由绘本改编的剧场动画《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在日本全国公映。整部影片摒弃了大热的3D技术,而是延续了原著绘本中二维手绘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温馨的故事,给观看影片的人
期刊
摘 要: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剧烈变革的时代。加之科技发展、材料变革的日新月异,中国的本土设计也渐入了一个更加繁荣同时也较为混乱的阶段,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转化亦成为讨论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风”设计从历史渊源上的分析以及对当下的一些“中国风”设计的解读来探求现当代中国设计的走向问题。  关键词:中国风;设计;传统;现代  0 引言  关于“中国风”的话题近些年被讨论得十分频繁
期刊
摘 要:在企业的网站建设中不单只考虑到使企业的网站成为专业的宣传营销平台,还应考虑到企业网上形象与网下形象的统一性。企业的网站营销始于网站策划,网站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站运作的效果,而网站中信息的顺势引导对于网站的运作至关重要。网站是企业展示形象、介绍产品和服务、体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借助Internet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其界面元素的排列方式、色彩甚至是文字字体、大小都可向用户提供相关
期刊
摘 要:高职传统音乐教学方法限于老师对学生的二维化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下,学习的创新性、互动性得不到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受到限制,学习的效率较低。针对这一弊端,作者对音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利用wiki软件平台进行音乐教学,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共同建设,打破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互动性完全开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实现教学的多维化。  关键词:音乐
期刊
摘 要: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代的造城运动的浪潮下湮没自己的个性,城市公共雕塑呈现出主题重复相似、表现形式趋同,城市公共艺术特色逐渐衰微。本课题通过对不同城市公共雕塑进行探讨,提出客家城市的公共艺术要体现地域文化,创作符合新时期公众意识的艺术形式,突出赣南客家城市的鲜明个性。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雕塑;客家城市  1 城市公共雕塑  雕塑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它
期刊
摘 要:养生文化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古有长生不老之说,现如今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养生,而保健酒就是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大冶劲酒作为保健酒的领军品牌,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本文以视觉化养生为出发点,解析中国大冶劲酒的视觉推广,包括大冶劲酒现有视觉的分析、养生概念的视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及对大冶劲酒现在视觉系统的分析再塑造。  关键词:养生;视觉传达;大冶劲酒;视觉推广  0 前言  “养
期刊
摘 要:本文是结合本次创作谈玩偶的成长和社会阅历来阐述一个泰迪熊在成长中的社会体验。这就离不开对社会及社会对人类影响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凝固;创作;符号  1 玩偶的社会生活  社会学: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和问题,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前哲们对其做出了总结和阐释。社会学的综合属性,导致研究社会学问题上,对于研究题材和研究方法都要具备广泛性。再者,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
期刊
摘 要: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其文化艺术历来深受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发展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本文以中国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①和朝鲜时代上流住宅为中心,对中韩传统居住空间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来了解中韩两国的传统居住文化。  关键词:中韩传统;四合院;居住空间;上流住宅②  本论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中韩传统思想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将传统居住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从传统居住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社会学、营销学中关于生活方式的解读与发展的梳理,探讨了目前设计学中对于生活方式研究的不足,并以手机App为例对如何展开产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话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同时,从产品设计开发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方式对于设计中从前期用户研究转入设计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活方式;手机App;产品设计  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机App已逐渐成为人们接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其应用范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