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记者会上回答有关计划生育提问时表示,“单独二孩”政策现在正在推进,也正在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计划生育”,但与今天的模式有所不同。
在公众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代中国实行“增产”计生政策,鼓励国民生育。战国初期中国总人口仅1000余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达2000万人左右。当时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战争连连,死亡巨大,可人口不减反增,就是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的结果。
这一时期,计生政策实施最坚决的,当是越国。据《国语-越语》所记,越国当时对孕妇实行“公费医疗保险”,女人生产时只要通知政府,医务人员很快便会赶到产妇家里助产。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奖品是两壶好酒,一条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奖品是两壶好酒,一头小猪;如果是双胞胎,政府安排免费保姆;如果是三胞胞,政府安排免费奶妈,也就是说,由国家来抚养。
如此优厚的奖励,在今天也做不到。后来越国能打败吴国,重新崛起,虽然原因很多,但与此计生政策的实行不无关系。
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朝,则把鼓励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李世民(唐太宗)刚一当皇帝,便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正月发布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生育,还动员富人赞助娶不起老婆的穷光棍,将计划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多少,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
虽然在古代各个朝代计生政策的主旋律是鼓励多生,但很多民间学者却唱反调,建议实行少生、优生的计生政策。很多时候,民间会主动实行“少生”的计生政策,自觉采取节育、避孕措施。
如今有避孕药,古人也不缺,五花八门的秘方多多。如有一种叫“青粉”的秘药,女人服用后便不会怀孕。
同样的,也有永久性绝育手段,但很恐怖。男的叫“自宫”,俗称“去势”;女的叫“幽闭”,又叫“禁闭”。这都是直接把男女的生殖器官去除,无异于杀人,通常被作为一种刑罚手段来使用,并非常规的节育方式。
倒是传说皇家有不少“不伤身”的节育手段:汉代后宫有“贴肚脐”偏方,在嫔妃的肚脐上贴上一种药膏,使之不孕;清代皇宫有“点穴”避孕秘术,皇帝与嫔妃性交后按摩嫔妃下身某个穴位,使之不孕。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实行计划生育的事实应该存在,但这些偏方秘术是真是假,就难说了。
与今天一样,为了让计生政策容易为老百姓接受,古代也有各种各样的计生“标语”和“口号”,当然其主旋律也以鼓励多生为主。
鼓励多生的口号有很多条,最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至少有两条。一条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是从个人和家庭幸福指数上进行动员的;再一条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从道德层面鼓吹的,由儒家权威人士孟轲撰写,并带头喊了出来。这两条口号一直喊到共和国实行鼓励少生的计生政策前,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就是因此形成的,至今仍有好多人在喊叫。
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担心“人满”之患,于是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口号,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的王梵志。
王梵志是唐初民间通俗诗人,生平坎坷,饱经忧患,50岁后皈依佛门。他反对“多生”,提出重视人口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用大白话写出了不少计生“标语”。最有名的一条是其《大皮装大树》-诗中的一句——“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意思是,儿子不要生的太多,有一个能做事的就行了。二三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计生口号——“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最原始出处就在这里。
到了宋代,有学者估算中国人口总数首次过亿。在这种背景下,宋未著名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正式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与现代的人口和计生政策相当接近。
在公众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代中国实行“增产”计生政策,鼓励国民生育。战国初期中国总人口仅1000余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达2000万人左右。当时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战争连连,死亡巨大,可人口不减反增,就是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的结果。
这一时期,计生政策实施最坚决的,当是越国。据《国语-越语》所记,越国当时对孕妇实行“公费医疗保险”,女人生产时只要通知政府,医务人员很快便会赶到产妇家里助产。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奖品是两壶好酒,一条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奖品是两壶好酒,一头小猪;如果是双胞胎,政府安排免费保姆;如果是三胞胞,政府安排免费奶妈,也就是说,由国家来抚养。
如此优厚的奖励,在今天也做不到。后来越国能打败吴国,重新崛起,虽然原因很多,但与此计生政策的实行不无关系。
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朝,则把鼓励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李世民(唐太宗)刚一当皇帝,便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正月发布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生育,还动员富人赞助娶不起老婆的穷光棍,将计划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多少,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
虽然在古代各个朝代计生政策的主旋律是鼓励多生,但很多民间学者却唱反调,建议实行少生、优生的计生政策。很多时候,民间会主动实行“少生”的计生政策,自觉采取节育、避孕措施。
如今有避孕药,古人也不缺,五花八门的秘方多多。如有一种叫“青粉”的秘药,女人服用后便不会怀孕。
同样的,也有永久性绝育手段,但很恐怖。男的叫“自宫”,俗称“去势”;女的叫“幽闭”,又叫“禁闭”。这都是直接把男女的生殖器官去除,无异于杀人,通常被作为一种刑罚手段来使用,并非常规的节育方式。
倒是传说皇家有不少“不伤身”的节育手段:汉代后宫有“贴肚脐”偏方,在嫔妃的肚脐上贴上一种药膏,使之不孕;清代皇宫有“点穴”避孕秘术,皇帝与嫔妃性交后按摩嫔妃下身某个穴位,使之不孕。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实行计划生育的事实应该存在,但这些偏方秘术是真是假,就难说了。
与今天一样,为了让计生政策容易为老百姓接受,古代也有各种各样的计生“标语”和“口号”,当然其主旋律也以鼓励多生为主。
鼓励多生的口号有很多条,最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至少有两条。一条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是从个人和家庭幸福指数上进行动员的;再一条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从道德层面鼓吹的,由儒家权威人士孟轲撰写,并带头喊了出来。这两条口号一直喊到共和国实行鼓励少生的计生政策前,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就是因此形成的,至今仍有好多人在喊叫。
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担心“人满”之患,于是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口号,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的王梵志。
王梵志是唐初民间通俗诗人,生平坎坷,饱经忧患,50岁后皈依佛门。他反对“多生”,提出重视人口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用大白话写出了不少计生“标语”。最有名的一条是其《大皮装大树》-诗中的一句——“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意思是,儿子不要生的太多,有一个能做事的就行了。二三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计生口号——“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最原始出处就在这里。
到了宋代,有学者估算中国人口总数首次过亿。在这种背景下,宋未著名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正式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与现代的人口和计生政策相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