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运之神说道:
  “快乐,这项奖励,人人皆有机会,然而唯有耐心耕耘的人才能获得;你已经走过一半的人生旅程,现在,请你站起来往前走,你追寻的目标正在转角处。”
  你想要拥有快乐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人人都想回答“是!”是的,世人皆想拥有快乐。但是,快乐的要素和如何获得它的观念却因人而异。
  一位作家曾说:“多数的人对快乐的定义,在于不断的追寻,希望成为梦想中的自己。对于这些不幸的人们来说,快乐是彩虹的彼端,是整壶的金子。他们花了大半辈子追寻彩虹,但他们从没有发现阴影亦步亦趋地追随。因为,快乐是该往内心去寻找。”
  快乐存在于追寻的过程中,并非终极的目标。


  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快乐的;对周遭事物感到满足的人是幸福的;不去干扰他人,让他人拥有平静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对社会贡献所学的人是幸福的;对本身职业、家庭杂务和日常小节皆存有爱而去做的人是幸福的;拥有爱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幸福的。
  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纵使知道幸福会轻易消逝,人们还是日以继夜地找寻幸福。但是,在一番苦干之后,通常人们仍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为何会如此呢?
  追寻幸福
  现代人的生活非常艰辛。人们辛苦地奋斗,希望得到金钱上的报酬、生活上的舒适和奢华。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不会带来快乐,反之,它带来的是焦虑和压力。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重要时刻,心灵的愉悦远超过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不容否认地,生活的舒适来自于经济的优渥。我们无法谎称那些生活在饥饿、悲惨中的人们是快乐的。在贫民窟那样的环境下,的确压抑了人们的幸福。一个大家庭必须挤在一间小屋内生活、吃饭、睡觉和扶养小孩的情境,确实令人为此感到同情。这般卑劣的环境和悲惨的生活,常使这些地区成为犯罪的温床和痛苦的深渊--除非这个地区是由希冀在穷苦中找寻平和的圣人们组成。
  无论如何,富裕和贫穷、幸福和悲哀皆是相对的字眼。一个有钱的人可能是不快乐的,而另一个穷人却可能拥有快乐。假如金钱能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那么富有是上天的赏赐。相对而言,穷人们的悲哀之一,却是他们的物欲;通常,他们在物欲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对生命充满怨恨。而富人们的悲哀是,心灵无法自财富中提升,他们愚蠢地死守金钱。因此,幸福并不来自上述的这些富人和穷人们。
  有些人们认为快乐的来源,来自于一个情投意合,可与之相守一生的伴侣。有些人们认为,孩子是快乐的源头。但这些却不是永久不变的。生命的伴侣会死亡或离开;而有些子女带给双亲的悲哀,远超过快乐的时光。
  我们应该学习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与快乐。即使连最微小的期望都无法实现时,我们对目前的状况仍该感到满足。
  没有孩子的妻子
  从前有对贫穷的夫妻,结婚多年但膝下犹虚。尽管在各方面,他们皆感到幸福,但这位妻子却有着强烈的母性本能,非常希望能有个自己的小孩。丈夫建议领养,但她却百劝不听,坚持小孩必须是她自己的骨肉。于是他们试了各种偏方,却不见效果。她因而感到沮丧、压力、焦虑和不完整的感觉,并影响了她的健康。渐渐地,为人夫者也发觉到妻子的改变。她甚至假装自己怀孕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
  然后,某天丈夫回家时,却发现妻子手上抱着一捆东西脸上散发着愉悦的气息。他检查了她手上的东西,才知道那不过是一块木头。妻子百般呵护那块木头,把它当成真正婴孩般地照顾,尽力扮演为人母亲的角色,还将它打扮一番。她甚至为她的“宝贝”做了个温暖而舒适的摇篮,唱着温柔的摇篮曲哄“它”入眠。
  实际上,她的举止如同一位小孩在玩着洋娃娃般。那位丈夫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带她到一位有名的精神病医师处去诊治。这位专家细心地检查了她的状况,然后做了一个惊人却人道的决定。他对那位丈夫解释道,这个女人藉由幻想来得到真实生活中所无法拥有的快乐。必须将那块木头丢掉,让她的举止恢复正常。但是,这将剥夺了她的幸福泉源,对她而言是件残酷的事。
  有时,我们的抉择必须出自于内心,而非冷静的理解力。同时,我们如果有了非份的欲望,它会影响我们对常理的判断。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幸福甚钜。菲力浦·吉伯斯爵士在他的《逃脱之道》一书中曾说道:“人类对于幸福课题无止尽的探索中,希望能够寻获某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让个人的机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类幸福包括了:一、适量且有趣的工作。二、个人、家人和周遭亲友的安全无虞。三、在生活上最低限度的舒适。四、对于敏感且热心的人而言,假如大部份的人类都在受苦,他也无法快乐。五、在不伤害他人的荣誉下,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在这类思想和行为的自由下,他可以充份享有冒险和享乐的机会;他可以拥有美感经验、洞察知识的真谛;征服自我及其所处环境;尝试对心智和身体有益的事物。”
  释尊教导人们采用无害且正当的方式去得到快乐。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或其他生物受苦。请记得释尊的忠告:“那些自食其力不伤害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祝福。”
  快乐犹如香水
  为了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培养慈悲心、增进智慧。悲智双运可以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们将成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们光注重智力发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们将变成没有同情心的顽固智者。根据佛教教义,为了求取性灵上的自在,人们必须结合慈悲心和智慧。藉由爱的鼓舞和知识的指引,人们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珍惜、仁慈和宽容。慈悲表现于对生灵的爱心和关怀,尤其是对处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么?智慧即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心灵的高贵面发诸于举止间。当一个男人遇见深深吸引着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见到她,他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她的出现。但是,当情况改变,他无法再见到她时,他不可以有不讲理且愚蠢的举止。毕竟,在人类经验中包含了无法满足的一面。假如他对她不存有虚幻的依恋和自私的执着,他就能从这种痛苦中,找出相对的自由。在快乐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由感官快乐中找到快乐的感觉。只是这种愉悦是短暂的,而且无法提供永恒的幸福。对于这项事实的了解,即是智慧。   幸福的要素是单纯的,他们是一种心灵状态,无法藉由我们周遭的事物,例如财富、权力或名声而获得。当人们毕其精力,累积超过他们所需的财富,直到发现尽管拥有全世界的金钱也无法买到少许幸福时,他们才会醒悟和懊悔浪费了生命,但为时已晚。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追寻感官快乐和幸福是两码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无法提供人们永恒的幸福。而且,我们可以用金钱换取感官上的快乐,却无法买到幸福。幸福的基础来自单纯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观念。
  除非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否则无法感到快乐。心灵的平静,只能藉修行和禅定来获得。我们所需努力的仍多,但做得太少。经由自我分析和净化心灵,我们与生俱有的美德方得以展现。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需要耐心、决心和毅力。
  幸福犹如香水般,当你洒向他人时,你也能沾其芬芳。
  假如你想获得宁静、愉快的生活,请允许他人也拥有这般的生活。除非你根据上述崇高的原则来调适你的生活,你无法冀望幸福与平和。同时,你也不应期望他人的感谢。戴尔·卡内基曾说:“假如我们希望获得幸福,那么,让我们不再介意他人是否为我们的付出而感谢,只要衷心地给予他人你所拥有的。不知感恩图报是很自然的,如同杂草般会轻易蔓延孳长;而感谢的心却如玫瑰般,需要人们的培养、灌溉、爱心和保护。”
  对于容易获得的事物,人们很难存有感激的心。只有在这些事物被取走时,人们才会产生感谢的心态。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拥有的生存器官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滥用。但是,人们不该像鱼一样,直到被迫离开水面,方知水的重要性。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根据我的观察,人们唯有决心使自己快乐时,他们才会感到快乐。
  我们不能希望只靠祈祷就能得到快乐,而必须努力方能得到这些祝福。对神的信仰和祷告是有益的,但是,当你出门时,别忘了锁上门。因为谁也无法保证神会一直替我们看管着这幢房子。我们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假如根据道德规范来生活,可以在现世筑起一座天堂。但是,当违反这些规范时,在现世就会尝到如地狱般的炼火。当人们不知如何根据宇宙自然的常规来生活时,常替自己招惹麻烦。不仅使自己缚手缚脚,更常感到一股不平之气。假如每个人都能循规蹈矩的生活,那么,不用等到往生就能享有天堂般的快乐。因此天堂与地狱就在现世。善行和罪恶在世间循环不止,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都无法确定“天堂”和“地狱”是否确实存在。对于这项课题,至今没有定论。
  天堂和地狱在哪里?
  从前有位僧侣,他最有兴趣的讲道题目是“天堂与地狱”。有位皈依者却对这位僧侣的反覆说词感到厌倦。于是,某天他站起来说:“告诉我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回答我,你就是说谎!”
  这位僧侣向来是位单纯的人,他在此时显得相当害怕。他不但没有回答,而且保持缄默。他的沉默使得这位听众更为生气,他大叫着:“告诉我,否则我揍你一顿!”这位僧侣很快地恢复了他的机智,回答说:“地狱就在你身边,而且带着你的愤怒。”那位男士了解到真相之后冷静下来,开始笑了起来。然后,他问道:“那么,天堂在哪里?”僧侣回答说:“它就在你周遭,和你的笑容同在。”
  天堂和地狱之别,在于我们如何生活。只要是生物存在的宇宙角落,必定同时存在着天堂和地狱。
  幸福在何处?
  我们往何处去找寻幸福?“在你内心”,佛陀如此说。无人会否认幸福是人类所渴望的,但幸福却不是凭空可得。幸福是种理性状态,并非是生理上的嗜好和热情。


  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却连衬衫都没有:
  有位东方国王感到不快乐,于是向一位哲学家寻求忠告。这位哲学家建议国王找出全国最快乐、感到最满足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终于发现了这个男人--但他却连件衬衫也没有。
  一位知名作家曾说:“假如你想要见见全世界最快乐和满足的人的话,请看看那位穿着乞丐装的王子。”
  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人们不快乐的主因,抛弃你的欲望,你将由不幸福中得到释放。“我只传授一件事,”佛陀说道:“人们受苦的原因和停止受苦的方法,就如同海水只有一种咸味般,我的解决之道只有一途。我将指引你们一条道路,由此你可以由不真实走向真实生活,由黑暗处走向光明面,由死亡迈向永恒。”
  平静和满足也是依个人需要而定;狗儿喜欢骨头不喜欢青草,牛却喜欢青草不喜欢骨头。同样地,有些人喜爱刺激的生活胜过宁静。有些人却喜爱安静的生活胜过刺激的事物。某些食物对某人而言犹如天堂盛宴,但对某些人却是有害的。能治愈某人的药物,却可致他人于非命。某些人的快乐,却能够扰乱他人的秩序。
  幸福是种心灵的状态,能够经由己身修行来得到。外在的财富、名声、社会地位和受人欢迎,都只是幸福的短暂来源。幸福的真正来源在于心灵,具有涵养的心灵,才能提供真实的幸福。某些人认为人们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每个人皆能藉由净化心灵来开发内心的平静。
  放弃世俗间会腐坏消失的事物,人们可以得到不朽的幸福感。
其他文献
2009年12月24日至27日,著名演员丁嘉丽曾作为主讲老师在 “首届河北省公民德行教育论坛”中发表演讲。这位50岁的知名影星在台上声泪俱下,当着2400名观众的面,痛陈自己过去生活不检点、多次堕胎、观看色情影片等而导致一生婚姻不幸、身心严重受创的经历。其真诚忏悔和用心良苦的现身说法实在令人警醒和深思。  偷吃禁果,反被男友骂“不自爱”  丁嘉丽说,年轻时父母曾教育自己要本分、正派,但听不进去,特
期刊
我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两难。作家朱迅垚曾经幽默地说,一个底层中国人是这样度过一天的:早起,买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来杯香精勾兑的假豆浆;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晚上,买瓶含氯的可乐,难受了就吃几粒毒胶囊。  这个段子或许过于夸张,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越演越烈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
期刊
做证券交易员 犯偷盗之戒 取不义之财  我从小学习优异,1993年毕业于北京一所名校,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在大学期间就对股票感兴趣,并在毕业期间写专题论文。那时做这方面研究的人还很少,所以指导老师非常看重我。其实现在想想就是心里对名利的执着,觉得炒股是快速发财的好路子,为这个才去学它的。  一、不听父母长辈之训才走上造恶之路  大学毕业本来是在一家大型国企做财务,工作很稳定。但毕业不久指导老师给我打
期刊
各位善知识、各位同修,我学佛不久,对于佛法不是太懂,大的道理不会,所以只能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千万不能做缺德事,伤害动物,以及邪淫。在这里,我也很感谢中国佛教故事网,能给我这一次机会,能把我以前造的孽说给大家听,让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如果您看到了这文章,咒骂我也好,鄙视我也好,这也是我的福分。阿弥陀佛!  我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从我记事起,我做的第一件最缺德的事情就是占厕所。那时我很小,是由
期刊
1、复旦大学常德博士  有时看到周围人根本不懂佛法,但却轻易对我们佛教徒表现出轻视的神态,真的感到很心痛。等将来他们真的因缘具足迈进佛门了,等他们真正读懂一部佛经,真正把一种善行行持终生时,他们就会体会到佛法知行合一、超越有无、言语道断、究竟圆满的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了。   2、曼彻斯特科技大学苏琪珑博士  这么些年的走南闯北、从东到西的经历,让我的感触与体会日渐良多,特别是在来到英国之后。在
期刊
先过金钱关 剥你三层皮  自从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节目和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女声“节目火爆之后,选秀节目也在全国各地火爆起来。我知道有很多姐妹很喜欢这些节目,甚至有些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女儿通过这样的节目一举成名。我自己是亲身经历过这种选秀节目的,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来,或许能够给这些姐妹和家长一个警醒。  我本来是在北京海淀五道口服装批发市场做服装销售,卖儿童服装。我很喜欢看着那些小孩子从我这里买
期刊
康熙皇帝,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康熙皇帝教他的子孙,二十岁之前决定不能学文学,为什么?文学里头有感情,容易走向邪思。所以他规定他的子孙,二十岁之前在德行上扎根,文艺方面东西一概不可以读,读诗词歌赋是在二十岁之后。二十岁之前读什么东西?读经、读史。经典是德行、是学问,史是见识,从这上扎根。这个教育是成功的教育,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  中国传统教学的特色就是在家庭,这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没有
期刊
少食好处多  佛制定了过午不食戒。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过午不食。  传统故事和现代科技共同印证了少食的威力。  “粗茶淡饭、少食”到底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多大的好处,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先人的知识,还是现代的
期刊
一是“苦”。  “苦”是佛教“四谛”之首,而茶性也苦,故可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的同时,吟味人生,参破“苦”谛。略带苦涩的茶,饮之能“破睡”,这是茶进入佛寺最直接的原因。进而在茶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佛家认为茶有“二德”: 能助人通夜
期刊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我是一个大专生,曾在工作方面辗转不安,一直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出外谋业也不长,没赚到也没积蓄,后在家乡的一家私营工厂工作,当了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开始,我以为我这辈子就这样郁郁不得志了,还真有点打发日子的想法。  后来有一天,工厂招进来一个中专刚毕业的小姑娘,人长得不错,分到我们那个工作组。说真的,与漂亮的女孩一起工作,有说有笑的,感觉还是挺好。可能小姑娘是情窦初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