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轼和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和父亲苏询一起人们被称为“三苏”,父子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踏入仕途,一起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他们始终荣辱以沫,共同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兄弟情深的佳话。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弟弟子由有关的,最多的还是怀念弟弟子由的诗。可以说,苏轼的怀弟诗对于后人研究苏轼各个时期的思想和情感有着重大的价值,在这些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兄弟俩深长的手足之情,还能了解苏轼内心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知心的话语。本文从苏轼怀弟诗的内容及分类、所体现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对两人深厚感情的形成进行探讨,力图揭示苏氏兄弟情深的典范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怀念子由;诗;兄弟情
【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127-02
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有温馨难忘的朋友之情,“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还有刻骨铭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泪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兄弟
的生死相依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如《系御史台狱寄子由二首》(其一)云:“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除此之外,在他的作品中,写怀念弟弟子由,表现兄弟情深的诗更是频频出现,并成为了苏轼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苏轼苏辙两兄弟相互之间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在苏轼的诗集中,以子由(苏辙)为题的诗,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有104首之多。
苏轼的怀弟诗按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类:①分别时的不舍。如:【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嘉祐六年(1061),苏轼在汴京考中制科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十一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之情。②出游的感想。如:【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舍弟子由同作楼观】:“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寥谁识古皇尊。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山近朔风吹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诗人在游楼时不忘与弟弟分享出游的见闻和心情。这首诗写了寺庙里寂寥的景象,让诗人也顿觉落寞,勾起了想念兄弟的思绪。③失意时的倾诉。如:【狱中寄子由二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这是苏轼乌台诗案发后在狱中的绝命诗,他写给了弟弟子由,这足以说明子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诗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更是千百年来兄弟情深的绝唱。诗人还向弟弟诉说了自己在狱中面对厄运的凄苦心情,全诗感情真挚,悲恻动人,表达了同胞弟生离死别的悲痛襟绪。④佳节时的思念。除了著名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外,还有【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打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叶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平日里都无时不牵挂着弟弟,更何况是中秋佳节呢?此诗表面上写了月夜景色,字里行间缺毫无轻松之意,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深沉,只因独赏月之寂寞。⑤回忆往事。如:【和子由苦寒见寄】:“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本篇为治平元年(1064)在凤翔作。此诗前半由感叹与子由分离开篇,抚今追昔,抒发了对弟弟的殷殷怀念;后半由重视出处,奋发有为起笔,表现了对西北边防的关心。
从苏轼怀念子由的这类诗中,我们在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兄弟俩异常深厚的感情,苏轼苏辙兄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治上达到颠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相互又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兄弟是决无仅有的。那么,两人的感情为何能深厚到如此让人羡慕,古往今来都罕见的地步?那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①首先是因为他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接受教育,一起长大。苏辙在祭奠他兄长的《祭亡兄瑞明文》里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他们两人这种手足之情,毕其一生,相互间都只有对方一个人,他们从小一起跟父亲学习,春夏秋冬都相伴着,直到壮年才分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是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培养起他们特别深厚的兄弟情意。②苏轼的思想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的这些仁道孝悌的思想对苏氏兄弟的感染熏陶,让他们更加懂得兄弟间的相互友爱。所以说,无论两人地理空间上分离多远,时间上分别多久,他们的联系总不会被割断,他们之间的兄弟亲情只会增而不会减。③说到苏轼,人们总会首先想到他的旷达。没有苦闷也就无所谓旷达。如果说苏轼可以算得上是古今第一旷达,那么他的苦闷也不会比谁少。苏轼或者用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寻求解脱,从道家和佛家的典籍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寄托,从中获取调剂心灵的“秘方”;或者寄情于山水,回归自然以求自由,但是,这些都只能是一时的淡忘忧愁,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别人倾诉,通过与人的心灵的交流来达到最终的释怀,这也是他能超然物外,显现旷达乐观的最深层因素。苏轼写诗文,有些愿意给别人看,有些只愿意给弟弟一个人看,他认为这些不愿公之于众的诗文,只有他的弟弟才能最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他倾诉苦闷心情的最佳对象就是他的弟弟子由。苏轼最亲又最能敞开心扉谈仕途大事的就是弟弟子由了。④兄弟俩如此合得来,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是两人的性格正好是互补的。苏轼率真,才能外露,锋芒毕现,却不善于自保;而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苏轼在诗中也写到子由的性格:“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颖州初别子由》)二苏性格不同,却丝毫不影响手足之情,因为他们心灵相通,志趣相投。从心理学上分析,子由应该属于粘液质类型的,而苏轼则是胆汁质类型的,二者正好互补。
我们从苏轼的怀弟诗中了解了他们的手足深情,并把他们尊为中国历史上兄弟情深的典范。正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体会出什么叫患难知己,什么叫休戚与共,什么叫最为真诚的最真实的人心。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苏氏两兄弟就象两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照亮每个人的心。这就是苏轼和苏辙的手足之情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回望苏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确令我们感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们的这段手足之情,不愧是人们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 (清)王文诰.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1982
2 刘乃昌.苏轼选集[M].齐鲁书社,1981
【关键词】 怀念子由;诗;兄弟情
【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127-02
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有温馨难忘的朋友之情,“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还有刻骨铭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泪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兄弟
的生死相依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如《系御史台狱寄子由二首》(其一)云:“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除此之外,在他的作品中,写怀念弟弟子由,表现兄弟情深的诗更是频频出现,并成为了苏轼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苏轼苏辙两兄弟相互之间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在苏轼的诗集中,以子由(苏辙)为题的诗,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有104首之多。
苏轼的怀弟诗按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类:①分别时的不舍。如:【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嘉祐六年(1061),苏轼在汴京考中制科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十一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之情。②出游的感想。如:【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舍弟子由同作楼观】:“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寥谁识古皇尊。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山近朔风吹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诗人在游楼时不忘与弟弟分享出游的见闻和心情。这首诗写了寺庙里寂寥的景象,让诗人也顿觉落寞,勾起了想念兄弟的思绪。③失意时的倾诉。如:【狱中寄子由二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这是苏轼乌台诗案发后在狱中的绝命诗,他写给了弟弟子由,这足以说明子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诗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更是千百年来兄弟情深的绝唱。诗人还向弟弟诉说了自己在狱中面对厄运的凄苦心情,全诗感情真挚,悲恻动人,表达了同胞弟生离死别的悲痛襟绪。④佳节时的思念。除了著名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外,还有【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打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叶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平日里都无时不牵挂着弟弟,更何况是中秋佳节呢?此诗表面上写了月夜景色,字里行间缺毫无轻松之意,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深沉,只因独赏月之寂寞。⑤回忆往事。如:【和子由苦寒见寄】:“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本篇为治平元年(1064)在凤翔作。此诗前半由感叹与子由分离开篇,抚今追昔,抒发了对弟弟的殷殷怀念;后半由重视出处,奋发有为起笔,表现了对西北边防的关心。
从苏轼怀念子由的这类诗中,我们在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兄弟俩异常深厚的感情,苏轼苏辙兄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治上达到颠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相互又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兄弟是决无仅有的。那么,两人的感情为何能深厚到如此让人羡慕,古往今来都罕见的地步?那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①首先是因为他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接受教育,一起长大。苏辙在祭奠他兄长的《祭亡兄瑞明文》里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他们两人这种手足之情,毕其一生,相互间都只有对方一个人,他们从小一起跟父亲学习,春夏秋冬都相伴着,直到壮年才分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是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培养起他们特别深厚的兄弟情意。②苏轼的思想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的这些仁道孝悌的思想对苏氏兄弟的感染熏陶,让他们更加懂得兄弟间的相互友爱。所以说,无论两人地理空间上分离多远,时间上分别多久,他们的联系总不会被割断,他们之间的兄弟亲情只会增而不会减。③说到苏轼,人们总会首先想到他的旷达。没有苦闷也就无所谓旷达。如果说苏轼可以算得上是古今第一旷达,那么他的苦闷也不会比谁少。苏轼或者用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寻求解脱,从道家和佛家的典籍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寄托,从中获取调剂心灵的“秘方”;或者寄情于山水,回归自然以求自由,但是,这些都只能是一时的淡忘忧愁,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别人倾诉,通过与人的心灵的交流来达到最终的释怀,这也是他能超然物外,显现旷达乐观的最深层因素。苏轼写诗文,有些愿意给别人看,有些只愿意给弟弟一个人看,他认为这些不愿公之于众的诗文,只有他的弟弟才能最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他倾诉苦闷心情的最佳对象就是他的弟弟子由。苏轼最亲又最能敞开心扉谈仕途大事的就是弟弟子由了。④兄弟俩如此合得来,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是两人的性格正好是互补的。苏轼率真,才能外露,锋芒毕现,却不善于自保;而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苏轼在诗中也写到子由的性格:“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颖州初别子由》)二苏性格不同,却丝毫不影响手足之情,因为他们心灵相通,志趣相投。从心理学上分析,子由应该属于粘液质类型的,而苏轼则是胆汁质类型的,二者正好互补。
我们从苏轼的怀弟诗中了解了他们的手足深情,并把他们尊为中国历史上兄弟情深的典范。正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体会出什么叫患难知己,什么叫休戚与共,什么叫最为真诚的最真实的人心。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苏氏两兄弟就象两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照亮每个人的心。这就是苏轼和苏辙的手足之情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回望苏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确令我们感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们的这段手足之情,不愧是人们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 (清)王文诰.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1982
2 刘乃昌.苏轼选集[M].齐鲁书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