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韩国最卖座的影片《鸣梁》日前也被引入我国电影市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597年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期间,朝鲜水师名将李舜臣以寡敌众,在鸣梁海峡击败侵朝日军的故事。
随着影片的放映,明朝万历年间爆发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中,中朝联军与侵朝日军殊死搏杀的那段历史,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凄风苦雨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那一年是朝鲜沿用的中国壬辰年,此战因此又被称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寇连续攻陷朝鲜王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和重镇平壤、开城。明朝援朝部队随即开到,中朝联军经过连番血战,相继收复平壤、汉城。随即双方演变成僵持,开始和谈。李舜臣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朝鲜水师优秀将领,他在1592年的几次大海战中击败日军,因此朝鲜国王李昖专门设置了忠清、全罗、庆尚三道水军统制使来册封他,这是朝鲜水师的最高职务,以奖励他的卓越战功。
但是随后的4年和谈期间,李舜臣成了朝鲜内部党争的牺牲品,国王李昖一度怀疑他想造反,因此将他下了大狱。结果到1597年初和谈破裂,日军再度大举进攻朝鲜时,朝鲜水师最高指挥官成了有勇无谋的元均,1597年8月28日,元均率领的朝鲜水师主力在漆川梁海域遭到日军袭击,一百多艘战船被毁,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
此后,监狱里的李舜臣被放出来,接手这个烂摊子。李舜臣4年前拉起来的精锐水师,如今只剩下12条战船了,当年跟随自己身经百战的部下,大部分也丧命于漆川梁海战。李舜臣的母亲,又刚刚因为李舜臣的无辜入狱而急火攻心去世。
李舜臣接手舰队才两天,自己又得了霍乱,重病不起。在这一片凄风苦雨中,李舜臣率领这支12艘战船的孤军,一路躲避日军追击,驶向珍岛碧波津,在那里有一条狭窄水道,叫做鸣梁海峡。
决战鸣梁
鸣梁海峡西接珍岛,东凭花源半岛,最窄处只有200多米,海峡水流湍急,因为海潮通过海峡时激流会发出巨大声响,因此叫做鸣梁。
1597年10月26日,日军战船330艘扑向鸣梁海峡。李舜臣率12艘战船前往海峡最窄处迎敌,按照部署,李舜臣还调集了100多艘朝鲜渔船在后方远处掠阵,冒充援军迷惑日军。
当大批日本战船蜂拥冲来时,朝鲜水师其他11条战船的指挥官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吓住,不敢前进,于是只有李舜臣一艘座舰冲向敌阵。这段情节在电影《鸣梁》中真实呈现。
不过李舜臣却坚持进攻,他的座舰在进入射程后于海峡中流处下锚,随即发射火炮。在李舜臣座舰的猛烈射击下,数量占优的日军战船一连发起几次冲锋,竟然都被李舜臣一条船给打退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李舜臣使用的是朝鲜板屋船,这种船装有十几门大炮,使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实心铁质或铅质炮弹,对船只的破坏力很强。日军水师当时没有大炮,普遍装备的是火绳枪,射程虽然与李舜臣的大炮大致相当,但是威力差距很大,火绳枪发射的子弹只有10毫米左右,只能杀伤战船上的人员,很难重创朝鲜板屋船。日军当时主要靠火绳枪压制,然后人员爬上朝鲜战船去肉搏夺船。而李舜臣充分利用了鸣梁海峡的海流,他在海峡最窄处,以激流为屏障,日軍舰船每每想靠近他的战船,都被激流冲开,而且鸣梁海峡又窄,日军一次冲上来的船只不多,结果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战船靠近不了李舜臣,反而被李舜臣的大炮打得落花流水。
此时李舜臣的英勇奋战,让之前不敢上前迎战的其他朝鲜战船信心大增,他们随即也冲杀上来,在与日军战船混战中,李舜臣发现一艘日本战船上有个穿画文红锦衣的人,那就是日军前锋大将来岛通总,李舜臣派人将他捉上来碎尸万段,日军前锋船队士气重挫,因而后退。
李舜臣乘势发起冲击,号称撞破敌船30艘,一举击退日军。鸣梁海战就此结束。
未登场的主角
电影《鸣梁》的故事大纲基本遵照了李舜臣存世的《乱中日记》一书。但是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比如李舜臣与日军肉搏获胜、朝军用大炮集火推开敌船、民女在千米之外看到夫君唇语等情节均脱离实际。
《鸣梁》一片极力渲染了鸣梁海峡的重要性,强调这里是通往汉城的必经之路,李舜臣不守卫这里则朝鲜王都不保。实际上,1597年8月朝鲜水师虽遭漆川梁惨败,但是就在8月,从中原抽调来的明朝援军已经进入汉城参加防御,同时少部分明朝陆路援军分赴各地布防。明朝经略杨镐已赶到汉城督战中朝军队。即使鸣梁失守,日寇水师直冲汉城,中朝联军也不是不能一战。而且,朝鲜王都汉城在此前的壬辰战争中也不是没失守过,此后也被中朝联军夺了回来。即便在当初汉城失守时,朝鲜国王也还能逃往平壤。平壤失守了,朝鲜国王还能逃往鸭绿江。1592年壬辰战争刚爆发时,朝鲜方面屡战屡败,李舜臣等人也考虑过让朝鲜国王撤入中国,继续抵抗。因此,鸣梁海战并不需要李舜臣死守不退。更重要的是,在鸣梁海战爆发之前10天,明军已与日军在陆地上的稷山开战,稷山之战明军最后撤退,但是日军也无力北上,日本人计划的三路围攻汉城的计划,只剩下了水师一路。可以说,日军对汉城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电影《鸣梁》刻画的李舜臣死守鸣梁这一情节是不存在的。后世研究者分析,鸣梁之战是李舜臣为了振奋朝鲜水师的低下士气而发动的一次反击。
在鸣梁海战前,朝鲜俘虏向日军供述说,明朝水师万余艘战船正急速向鸣梁驶来。实际上,明朝水师援军要在半年后才能赶来,况且数量也不可能达到1万艘。但是显然日军受到了这个错误情报的误导——鸣梁海战中,日本水师很清楚,朝鲜水师已在此前被自己消灭殆尽,但是当日本人模糊看到李舜臣在远处的民船队伍时,他们以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来推测,那可能是明朝的水师援军,因此始终不敢把自己主力全部冲向李舜臣,进而让李舜臣在鸣梁完成了一次海战奇迹。 (责编:石磐)
随着影片的放映,明朝万历年间爆发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中,中朝联军与侵朝日军殊死搏杀的那段历史,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凄风苦雨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那一年是朝鲜沿用的中国壬辰年,此战因此又被称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寇连续攻陷朝鲜王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和重镇平壤、开城。明朝援朝部队随即开到,中朝联军经过连番血战,相继收复平壤、汉城。随即双方演变成僵持,开始和谈。李舜臣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朝鲜水师优秀将领,他在1592年的几次大海战中击败日军,因此朝鲜国王李昖专门设置了忠清、全罗、庆尚三道水军统制使来册封他,这是朝鲜水师的最高职务,以奖励他的卓越战功。
但是随后的4年和谈期间,李舜臣成了朝鲜内部党争的牺牲品,国王李昖一度怀疑他想造反,因此将他下了大狱。结果到1597年初和谈破裂,日军再度大举进攻朝鲜时,朝鲜水师最高指挥官成了有勇无谋的元均,1597年8月28日,元均率领的朝鲜水师主力在漆川梁海域遭到日军袭击,一百多艘战船被毁,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
此后,监狱里的李舜臣被放出来,接手这个烂摊子。李舜臣4年前拉起来的精锐水师,如今只剩下12条战船了,当年跟随自己身经百战的部下,大部分也丧命于漆川梁海战。李舜臣的母亲,又刚刚因为李舜臣的无辜入狱而急火攻心去世。
李舜臣接手舰队才两天,自己又得了霍乱,重病不起。在这一片凄风苦雨中,李舜臣率领这支12艘战船的孤军,一路躲避日军追击,驶向珍岛碧波津,在那里有一条狭窄水道,叫做鸣梁海峡。
决战鸣梁
鸣梁海峡西接珍岛,东凭花源半岛,最窄处只有200多米,海峡水流湍急,因为海潮通过海峡时激流会发出巨大声响,因此叫做鸣梁。
1597年10月26日,日军战船330艘扑向鸣梁海峡。李舜臣率12艘战船前往海峡最窄处迎敌,按照部署,李舜臣还调集了100多艘朝鲜渔船在后方远处掠阵,冒充援军迷惑日军。
当大批日本战船蜂拥冲来时,朝鲜水师其他11条战船的指挥官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吓住,不敢前进,于是只有李舜臣一艘座舰冲向敌阵。这段情节在电影《鸣梁》中真实呈现。
不过李舜臣却坚持进攻,他的座舰在进入射程后于海峡中流处下锚,随即发射火炮。在李舜臣座舰的猛烈射击下,数量占优的日军战船一连发起几次冲锋,竟然都被李舜臣一条船给打退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李舜臣使用的是朝鲜板屋船,这种船装有十几门大炮,使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实心铁质或铅质炮弹,对船只的破坏力很强。日军水师当时没有大炮,普遍装备的是火绳枪,射程虽然与李舜臣的大炮大致相当,但是威力差距很大,火绳枪发射的子弹只有10毫米左右,只能杀伤战船上的人员,很难重创朝鲜板屋船。日军当时主要靠火绳枪压制,然后人员爬上朝鲜战船去肉搏夺船。而李舜臣充分利用了鸣梁海峡的海流,他在海峡最窄处,以激流为屏障,日軍舰船每每想靠近他的战船,都被激流冲开,而且鸣梁海峡又窄,日军一次冲上来的船只不多,结果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战船靠近不了李舜臣,反而被李舜臣的大炮打得落花流水。
此时李舜臣的英勇奋战,让之前不敢上前迎战的其他朝鲜战船信心大增,他们随即也冲杀上来,在与日军战船混战中,李舜臣发现一艘日本战船上有个穿画文红锦衣的人,那就是日军前锋大将来岛通总,李舜臣派人将他捉上来碎尸万段,日军前锋船队士气重挫,因而后退。
李舜臣乘势发起冲击,号称撞破敌船30艘,一举击退日军。鸣梁海战就此结束。
未登场的主角
电影《鸣梁》的故事大纲基本遵照了李舜臣存世的《乱中日记》一书。但是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比如李舜臣与日军肉搏获胜、朝军用大炮集火推开敌船、民女在千米之外看到夫君唇语等情节均脱离实际。
《鸣梁》一片极力渲染了鸣梁海峡的重要性,强调这里是通往汉城的必经之路,李舜臣不守卫这里则朝鲜王都不保。实际上,1597年8月朝鲜水师虽遭漆川梁惨败,但是就在8月,从中原抽调来的明朝援军已经进入汉城参加防御,同时少部分明朝陆路援军分赴各地布防。明朝经略杨镐已赶到汉城督战中朝军队。即使鸣梁失守,日寇水师直冲汉城,中朝联军也不是不能一战。而且,朝鲜王都汉城在此前的壬辰战争中也不是没失守过,此后也被中朝联军夺了回来。即便在当初汉城失守时,朝鲜国王也还能逃往平壤。平壤失守了,朝鲜国王还能逃往鸭绿江。1592年壬辰战争刚爆发时,朝鲜方面屡战屡败,李舜臣等人也考虑过让朝鲜国王撤入中国,继续抵抗。因此,鸣梁海战并不需要李舜臣死守不退。更重要的是,在鸣梁海战爆发之前10天,明军已与日军在陆地上的稷山开战,稷山之战明军最后撤退,但是日军也无力北上,日本人计划的三路围攻汉城的计划,只剩下了水师一路。可以说,日军对汉城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电影《鸣梁》刻画的李舜臣死守鸣梁这一情节是不存在的。后世研究者分析,鸣梁之战是李舜臣为了振奋朝鲜水师的低下士气而发动的一次反击。
在鸣梁海战前,朝鲜俘虏向日军供述说,明朝水师万余艘战船正急速向鸣梁驶来。实际上,明朝水师援军要在半年后才能赶来,况且数量也不可能达到1万艘。但是显然日军受到了这个错误情报的误导——鸣梁海战中,日本水师很清楚,朝鲜水师已在此前被自己消灭殆尽,但是当日本人模糊看到李舜臣在远处的民船队伍时,他们以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来推测,那可能是明朝的水师援军,因此始终不敢把自己主力全部冲向李舜臣,进而让李舜臣在鸣梁完成了一次海战奇迹。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