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正处于责任制度的改革阶段,本文通过对实行经济责任制历史沿革的观察和总结,从中得出经验与教训,并对未来经济责任制的管理工作给予重要启示。
关键词:经济责任制;历史沿革;启示
经济责任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迄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起源于苏联实行管理责任制,并于我国得到发展,大致经历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承包经济责任制时期、全面经济责任制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通过分析总结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把握未来经济责任制发展的方向。这对经济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一)苏联实行管理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最早是革命导师列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评价的。在社会主义的企业和经济管理中,列宁指出必须建立最严格的“劳动纪律”,建立起最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起最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和最严格的“责任制”。列宁不仅首先从社会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角度,而且还同时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出发,强调了建立普遍的责任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宁深刻地指出,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负责。”
斯大林对建立管理的“责任制”问题,也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他不仅在实践上对列宁提出的责任制给予了继承,而且在总结苏联劳动组织工作时,指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实行责任制所带来的危害性。
(二)我国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济责任制的实行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多次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责任制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上逐步提高,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纵观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
关于责任制管理的“雏形”,早在三年困难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由于灾荒的影响,农村的困难最大,农民们为了渡过灾荒,发展生产,维持自己的生存,许多地方就已经自发地开始试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由最开始实行干活的“小包工”,到后来农民们已经开始勇敢地实行了“包产”,以至于出现了“包产到户”和“责任田”。但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这些“雏形”却被批成“刮单干风”、“定资本主义道路”,被当作修正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在“文革”时期,一切都是以“大批判”开路的,自然也就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制”了,更不可能还要有什么“经济责任制”了。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责任制(即管理经济责任制)还是在社会主义中孕育而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承包经济责任制时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从外部环境解决了影响经济责任制发展的不利条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主要特征是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国营工商业企业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大好形势的推动下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的启迪下,也逐步朝着类似的方向发展。于1981~1982年向全国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得到改善和加强。一时间,对经济责任制的应用达到了高潮。随后,国有企业改革又引入了“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其中,邯郸钢铁公司的改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全面推行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建立起科学的责任管理系统和核算制度。
由于承包经济责任制本身的先天性不足,企业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的积淀,制度创新无法突破重重矛盾,到1994年承包经济责任制终止了。
3.全面经济责任制时期
1994年初,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到下半年,一部分企业就开展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随后在全国企业中全面铺开,涉及到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科学划分工作岗位基础上实行定编定岗、定职权、定报酬,并建立相应的督促考核评价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管理者在总结国内企业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引进。1997年以来,国家加快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济责任制在这一时期跟着国企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吸收了部分现代管理思想,日益与企业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在一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制不仅在国有企业内部得到广泛应用,在高校、医院和政府经济管理中也得到了推广。
二、经济责任制不断发展的启示
农业生产责任制、承包经济责任制等作为经济责任制的初级阶段,既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值得认真吸取的教训。全面经济责任制虽然刚刚起步,其理论框架正处于构建之中,实践模式也处在探讨摸索阶段,但是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完善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要在制度上要给予足够的管理自主权,以完善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回顾承包经济责任制发展由单项承包制、到综合承包制、再到全员资产承包制的三个阶段可知,制度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责任制的又好又快地发展,顺势而行则能事半功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引起了经济责任制的新发展,改变了当时经济体制对其的束缚,使承包经济责任制在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里逐步成长。
(二)遵循实施经济责任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责任制评价时,必须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做到定性分析不简单化,要实事求是,定量分析一定要明确具体,有可比性。只有坚持以量化评价为主、定性评价评价为辅的原则,才能对责任制落实情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把握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发展特性
经济责任制一般都是由单一到全面、试点到全面展开的发展过程。比如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过程。我们对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发现:“包工”并不同于“包产”。“包工”强调的知识劳动者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负责,而“包产”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对整个生产的各个劳动过程的环节负责,同时也更要求对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所能形成的结果负责。“包干”阶段增加了对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及其最终的结果负责。因此,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责任制发展的阶段,要做到不紧不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不抓进度。
参考文献:
[1]敬采云.谈高等经济责任制与财务管理.四川会计,2003(9):44-46。
[2]蓝春新.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6(11)。
[3]吴慧芝.规范经济责任制考核,提高管理水平.新疆有色金属,2007(3)。
关键词:经济责任制;历史沿革;启示
经济责任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迄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起源于苏联实行管理责任制,并于我国得到发展,大致经历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承包经济责任制时期、全面经济责任制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通过分析总结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把握未来经济责任制发展的方向。这对经济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一)苏联实行管理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最早是革命导师列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评价的。在社会主义的企业和经济管理中,列宁指出必须建立最严格的“劳动纪律”,建立起最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起最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和最严格的“责任制”。列宁不仅首先从社会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角度,而且还同时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出发,强调了建立普遍的责任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宁深刻地指出,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负责。”
斯大林对建立管理的“责任制”问题,也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他不仅在实践上对列宁提出的责任制给予了继承,而且在总结苏联劳动组织工作时,指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实行责任制所带来的危害性。
(二)我国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济责任制的实行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多次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责任制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上逐步提高,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纵观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
关于责任制管理的“雏形”,早在三年困难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由于灾荒的影响,农村的困难最大,农民们为了渡过灾荒,发展生产,维持自己的生存,许多地方就已经自发地开始试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由最开始实行干活的“小包工”,到后来农民们已经开始勇敢地实行了“包产”,以至于出现了“包产到户”和“责任田”。但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这些“雏形”却被批成“刮单干风”、“定资本主义道路”,被当作修正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在“文革”时期,一切都是以“大批判”开路的,自然也就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制”了,更不可能还要有什么“经济责任制”了。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责任制(即管理经济责任制)还是在社会主义中孕育而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承包经济责任制时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从外部环境解决了影响经济责任制发展的不利条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主要特征是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国营工商业企业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大好形势的推动下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的启迪下,也逐步朝着类似的方向发展。于1981~1982年向全国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得到改善和加强。一时间,对经济责任制的应用达到了高潮。随后,国有企业改革又引入了“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其中,邯郸钢铁公司的改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全面推行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建立起科学的责任管理系统和核算制度。
由于承包经济责任制本身的先天性不足,企业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的积淀,制度创新无法突破重重矛盾,到1994年承包经济责任制终止了。
3.全面经济责任制时期
1994年初,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到下半年,一部分企业就开展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随后在全国企业中全面铺开,涉及到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科学划分工作岗位基础上实行定编定岗、定职权、定报酬,并建立相应的督促考核评价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管理者在总结国内企业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引进。1997年以来,国家加快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济责任制在这一时期跟着国企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吸收了部分现代管理思想,日益与企业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在一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制不仅在国有企业内部得到广泛应用,在高校、医院和政府经济管理中也得到了推广。
二、经济责任制不断发展的启示
农业生产责任制、承包经济责任制等作为经济责任制的初级阶段,既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值得认真吸取的教训。全面经济责任制虽然刚刚起步,其理论框架正处于构建之中,实践模式也处在探讨摸索阶段,但是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完善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要在制度上要给予足够的管理自主权,以完善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回顾承包经济责任制发展由单项承包制、到综合承包制、再到全员资产承包制的三个阶段可知,制度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责任制的又好又快地发展,顺势而行则能事半功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引起了经济责任制的新发展,改变了当时经济体制对其的束缚,使承包经济责任制在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里逐步成长。
(二)遵循实施经济责任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责任制评价时,必须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做到定性分析不简单化,要实事求是,定量分析一定要明确具体,有可比性。只有坚持以量化评价为主、定性评价评价为辅的原则,才能对责任制落实情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把握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发展特性
经济责任制一般都是由单一到全面、试点到全面展开的发展过程。比如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过程。我们对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发现:“包工”并不同于“包产”。“包工”强调的知识劳动者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负责,而“包产”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对整个生产的各个劳动过程的环节负责,同时也更要求对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所能形成的结果负责。“包干”阶段增加了对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及其最终的结果负责。因此,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责任制发展的阶段,要做到不紧不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不抓进度。
参考文献:
[1]敬采云.谈高等经济责任制与财务管理.四川会计,2003(9):44-46。
[2]蓝春新.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6(11)。
[3]吴慧芝.规范经济责任制考核,提高管理水平.新疆有色金属,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