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笔是华夏独有的文化发明,中国文人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笔为锄,以纸为田,为我们留下的“笔下春秋”,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一笔一划,美妙而优雅。
南朝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秃的毛笔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园内,在石碑上亲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草书高手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为“墨池”。后来张芝的字“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苏东坡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兰亭序(局部)
东汉蔡邕所著《笔赋》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称为“簪白笔”,就是今天的“便携式”。
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经常与当地制笔工匠切磋制笔技术。
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究竟什么样的毛笔算是好写的毛笔?选择毛笔时,制笔世家与品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毛笔好不好写,写得顺不顺手。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只需拿笔蘸墨写上一两笔,立可判高下。像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些游丝,劣质毛笔是无法做到的。
毛笔的分类很多,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笔等。其中以免毫、羊毫、狼毫为佳;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地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笔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按用途可分为写字毛笔和书画毛笔;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和尖毫;依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制作湖笔 供图/汇图网
极品的羊毫,其顶端有一截玉白色透明尖挺的锋颖,通常称为“黑子”,只有用“黑子”的毛料,经过加工,才能做成具备“圆尖健齐”四德的良笔。清代碑学兴盛,羊毫配生宣成为当时的一个标志。
狼毫笔用的是黄鼠狼尾尖之毫,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没有大的狼毫笔,不能书写大字。
狼毫笔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为“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笔力劲挺,呈嫩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仔细看每根毛都挺实直立,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兔毫笔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也叫紫毫笔。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韧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北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得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价格昂贵,且毫毛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鼠须笔是用家鼠鬓须制成,笔性纯净顺滑,尖锋,写出的字体以柔带刚。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以此种笔写成。 鸡毫笔是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猪鬃笔是用猪鬃加工蒸制而成,用于书写大匾。
兼毫笔是用羊毫和其他硬毫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制作而成。其刚柔相济,既保持有羊毫的储水性,又有硬毫的力度和弹性,能染能画,能勾能点,笔性在刚柔之间易于掌握,适合初学者使用。
兼毫笔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此种笔兼具了羊、狼亳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而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
各类毛笔的制作分为水盆和干活两大工序。水盆,即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每个步骤都需要耐心操作,有的步骤甚至需要屏气凝神连续完成,不可间断。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史称“四德”)。干活,就是装头、干修等无水工序。
一款好的毛笔具备“四德”——尖、齐、圆、健。尖是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书写时字体锋棱易出,生动传神。齐是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亳齐力”。圃是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健是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中国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百年手工笔庄,如今大都隐居在深幽街巷。如沈阳的“胡魁章”,苏州钮家巷的“沈氏笔庄”,长沙的湘笔“杨氏笔庄”,被启功先生称为“刚柔俱适,巨细成宜”的山东莱州制笔,源出于山东掖县制笔的哈尔滨的“同尚笔庄”,昆明的“张学成毛笔庄”等。
安徽宣笔 供图/汇图网
从战国墓出土的笔来看,以竹为杆,髹饰漆汁,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杆外围形成笔头,到竹杆端部形成管腔,以藏纳笔头,笔的制作工艺随着篆书向古隶书过渡,弹性和笔尖的开叉方面逐步提高。再经过蒙恬的改良,毛笔伴着文字的演变,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汉代是文字演变最激烈的年代,隶书和草书盛行,纯兔毫的毛笔制作在西汉已经很完备了,书写有了“侧锋”“中侧锋”的笔势变化,使得书法进入了艺术欣赏范畴。
怀素《自叙帖》(局部)
清代,因康熙喜欢董其昌书法,朝野竞相仿效,到了清中期,羊毫笔一度鼎盛,有大羊毫、短锋羊毫、长锋羊毫,书法家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用笔,对笔毫并无过多的讲究。此外,明清时期,毛笔除了讲究实用性,还在笔的装饰上翻陈出新,很是下功夫。
而今,毛笔时代渐渐远去,钢笔时代、圆珠笔时代、签字笔时代依次更迭,互联网更让“笔”几乎生存无依。
余秋雨在散文《笔墨祭》中写道:“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如果说,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消失是对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顺应,那么传统工艺守望者们能够有条件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只柔软的毛笔,伴随着上下5000年,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传承着文明的血脉,也凝聚着中国精神。
南朝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秃的毛笔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园内,在石碑上亲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草书高手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为“墨池”。后来张芝的字“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苏东坡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兰亭序(局部)
东汉蔡邕所著《笔赋》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称为“簪白笔”,就是今天的“便携式”。
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经常与当地制笔工匠切磋制笔技术。
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毛笔的纷繁类别
究竟什么样的毛笔算是好写的毛笔?选择毛笔时,制笔世家与品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毛笔好不好写,写得顺不顺手。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只需拿笔蘸墨写上一两笔,立可判高下。像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些游丝,劣质毛笔是无法做到的。
毛笔的分类很多,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笔等。其中以免毫、羊毫、狼毫为佳;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地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笔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按用途可分为写字毛笔和书画毛笔;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和尖毫;依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制作湖笔 供图/汇图网
极品的羊毫,其顶端有一截玉白色透明尖挺的锋颖,通常称为“黑子”,只有用“黑子”的毛料,经过加工,才能做成具备“圆尖健齐”四德的良笔。清代碑学兴盛,羊毫配生宣成为当时的一个标志。
狼毫笔用的是黄鼠狼尾尖之毫,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没有大的狼毫笔,不能书写大字。
狼毫笔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为“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笔力劲挺,呈嫩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仔细看每根毛都挺实直立,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兔毫笔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也叫紫毫笔。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韧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北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得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价格昂贵,且毫毛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鼠须笔是用家鼠鬓须制成,笔性纯净顺滑,尖锋,写出的字体以柔带刚。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以此种笔写成。 鸡毫笔是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猪鬃笔是用猪鬃加工蒸制而成,用于书写大匾。
兼毫笔是用羊毫和其他硬毫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制作而成。其刚柔相济,既保持有羊毫的储水性,又有硬毫的力度和弹性,能染能画,能勾能点,笔性在刚柔之间易于掌握,适合初学者使用。
兼毫笔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此种笔兼具了羊、狼亳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而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
各类毛笔的制作分为水盆和干活两大工序。水盆,即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每个步骤都需要耐心操作,有的步骤甚至需要屏气凝神连续完成,不可间断。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史称“四德”)。干活,就是装头、干修等无水工序。
一款好的毛笔具备“四德”——尖、齐、圆、健。尖是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书写时字体锋棱易出,生动传神。齐是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亳齐力”。圃是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健是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中国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百年手工笔庄,如今大都隐居在深幽街巷。如沈阳的“胡魁章”,苏州钮家巷的“沈氏笔庄”,长沙的湘笔“杨氏笔庄”,被启功先生称为“刚柔俱适,巨细成宜”的山东莱州制笔,源出于山东掖县制笔的哈尔滨的“同尚笔庄”,昆明的“张学成毛笔庄”等。
安徽宣笔 供图/汇图网
毛笔与书风的传承
从战国墓出土的笔来看,以竹为杆,髹饰漆汁,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杆外围形成笔头,到竹杆端部形成管腔,以藏纳笔头,笔的制作工艺随着篆书向古隶书过渡,弹性和笔尖的开叉方面逐步提高。再经过蒙恬的改良,毛笔伴着文字的演变,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汉代是文字演变最激烈的年代,隶书和草书盛行,纯兔毫的毛笔制作在西汉已经很完备了,书写有了“侧锋”“中侧锋”的笔势变化,使得书法进入了艺术欣赏范畴。
怀素《自叙帖》(局部)
清代,因康熙喜欢董其昌书法,朝野竞相仿效,到了清中期,羊毫笔一度鼎盛,有大羊毫、短锋羊毫、长锋羊毫,书法家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用笔,对笔毫并无过多的讲究。此外,明清时期,毛笔除了讲究实用性,还在笔的装饰上翻陈出新,很是下功夫。
而今,毛笔时代渐渐远去,钢笔时代、圆珠笔时代、签字笔时代依次更迭,互联网更让“笔”几乎生存无依。
余秋雨在散文《笔墨祭》中写道:“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如果说,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消失是对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顺应,那么传统工艺守望者们能够有条件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只柔软的毛笔,伴随着上下5000年,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传承着文明的血脉,也凝聚着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