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具有(002)晶面择优取向的氮化铝(AlN)晶态薄膜,为设计新型压电功能器件提供了思路.利用椭圆偏振光谱仪(SE)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平台,上海 2002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具有(002)晶面择优取向的氮化铝(AlN)晶态薄膜,为设计新型压电功能器件提供了思路.利用椭圆偏振光谱仪(SE)、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样品的生长速率、表面形貌、晶体结构、薄膜成分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 表明,在250℃沉积温度下,以N2H2和Ar的混合气体的等离子体作为共反应物,在相同工艺条件下仅增加前驱体三甲基铝(TMA)脉冲注入之后的氮气吹扫时间(tp1),制备的AlN薄膜的(002)晶面择优取向趋于显著,说明tp1的增加可以促进Al和N原子的有序排列,并促进(002)晶面择优取向形成.实验中,tp1为30 s且循环次数为1150时,PEALD制备的AlN薄膜表面平整光滑,均方根表面粗糙度为0.885 nm,(002)晶面衍射峰最明显,薄膜中氧原子数分数为11.04%,氧原子在AlN薄膜中形成氧缺陷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基于八面体配位铝的新型氧缺陷相,XPS结果证明了N-O-Al键的形成.
其他文献
针对陶瓷外壳中影响高频信号传输性能的键合指、传输线、过孔和返回路径平面等结构进行仿真研究,得到了在0~ 20 GHz频带内的最优参数模型.将其应用于某CLGA49陶瓷外壳产品,高
本文基于船波相对运动理论,对舷侧砰击压力和甲板上浪载荷的数值及试验预报方法分别进行了研究。利用三维势流理论计算船舶与波浪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得到船波相对速度及甲板上浪高度。对于砰击压力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砰击压力系数后结合船波相对速度来预报;对于上浪载荷则采用考虑船舶航速的溃坝模型结合甲板上浪高度来预报。此外,开展了船舶运动和砰击压力模型试验,船波相对运动由沿着模型横剖面布置在舷侧的浪高仪测量,并且测得了相应位置处的砰击压力。最后分别对船波相对运动和砰击压力的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基于船波
欧洲有悠久的住宅合作社传统。合作社源起于19世纪中期的无政府主义传统。它们不只是提供另类的住宅形式,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社会体系的实验。无政府主义的合作社实践不但催生了现代规划学科,同时也促成了1920年代的福利社会的住宅资助政策体系的成形。从19世纪末开始,住宅合作社的空间实践大致经历了“前期酝酿”“第一次高峰期”“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复兴与创新发展”四个时期。近年来欧洲住宅合作社正处于“复兴与创新发展”期,其空间实践既继承早期实践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和"保证私密性的集体交往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结构已在中大功率应用中广泛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并联的优势,需解决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问题.在SiC MOSFET特性参数中,阈值电压是影响并联动态均流特性
设计了一种1550 nm波长分布反馈(DFB)激光器芯片,分析了有源区材料和波导结构对芯片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输出功率和相对强度噪声(RIN)的因素,并进行了实验对比.通过对芯片
公众参与作为规划和设计活动获得公众信息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是对于参与策略与参与效率问题却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对公众参与研究趋势与现状综述以及公众参与的手段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北京市石景山八角南里小区综合整治实践项目,考察了公众参与该项目中的具体策略,从组织参与、时间投入、信息获取等方面,对每种策略的效率进行了考察分析。从项目条件、公众属性、社会背景等角度提出公众参与实现经济性应用的建议,为同类更新改造项目中理解不同人群需求,实现公众参与提供思路参考和借鉴意义。
航行体尾空泡状态及演化会对上游流场产生干扰,进而对航行体流体动力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势流理论,发展了适用于混合边界条件的二维轴对称边界元数值计算程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稳态及非稳态尾空泡流场,获得了不同尾空泡状态对上游物面压力的影响规律,说明了尾空泡瞬态收缩过程对上游航行体物面压力的扰动机理,基于数值计算结合实验数据说明了压力扰动的衰减规律。
针对新型渔业养殖平台,在解决平台模型一体化设计、网衣模拟方法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动力试验研究;获得渔业养殖平台固有特性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和系泊受力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了风、浪、流不同环境条件对平台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平台及其系泊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安全作业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圣保罗老城区,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新古典风格建筑,保罗·门德斯·达·洛查1994—1998年间对其进行保护更新设计。文章从遗产自身空间的历史变迁和与所处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两方面解析建筑师的“空间转化”设计策略,不仅解决遗产建筑空间与当代功能以及圣保罗城市空间结构的矛盾,从而实现从“纪念碑的城市”到“城市的纪念碑性”的美学转化。此外,通过建筑师话语与学术思想的分析,文章力图探讨该历史空间更新设计策略背后的理论基础,涉及遗产真实性与“建造道德”概念某种程度上的微妙一
本文对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院校的教学史料进行梳理,以移植与转化两部分进行传播历程的概括。移植部分聚焦于阿尔伯斯和莫霍利-纳吉两位第一代包豪斯教师在艺术类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通过教学档案和文献研究剖析了基于材料的包豪斯练习和抽象形式理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影响;转化部分通过三种不同的教学主张来呈现以“基本设计”为代表的包豪斯教学法在美国建筑教育的传播谱系。本文揭示了包豪斯艺术与建筑学科交叉内在的潜力与矛盾,并以通识与专业教育的历史思辨为包豪斯教学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