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不仅表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认同,也凸现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总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同时也为当代人所传承并在传承中演进。文化的演进有自身规律。我国古人将文化传承演进概括为“损”与“益”两个方面:“损”指的是放弃,即将不合时宜的因素剔除;“益”指的是增加,即补充与时俱进、符合现实需要的新要素、新内容。由旧及新、新中有旧,是文化传承的常态和基本轨迹。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和传承下来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其他优秀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恒久的价值,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贴近,与民族共同体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能够提供正能量。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诠释、印证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表达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扬。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他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承接了先人们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同梦”一以贯之,当代“中国梦”正是“大同梦”的历史传承。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的旗帜来引领,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励,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的认同和凝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必须高度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使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
[2]田均权,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3]黄海,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总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同时也为当代人所传承并在传承中演进。文化的演进有自身规律。我国古人将文化传承演进概括为“损”与“益”两个方面:“损”指的是放弃,即将不合时宜的因素剔除;“益”指的是增加,即补充与时俱进、符合现实需要的新要素、新内容。由旧及新、新中有旧,是文化传承的常态和基本轨迹。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和传承下来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其他优秀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恒久的价值,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贴近,与民族共同体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能够提供正能量。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诠释、印证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表达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扬。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他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承接了先人们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同梦”一以贯之,当代“中国梦”正是“大同梦”的历史传承。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的旗帜来引领,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励,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的认同和凝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必须高度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使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
[2]田均权,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3]黄海,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