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非风致病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qu8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结论:对痛风病非风致病的观点是有依据和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应用清热利湿,化淤止痛,结合痛风专病用药的治疗方法,值得倡导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痛风 清热利湿 化淤止痛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耍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丁?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丁·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1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1 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1.2 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1.3 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1.4 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⑴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
  ⑵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较大者梗阻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由于痛风患者尿液pH值较低,尿酸盐大多转化为尿酸,而尿酸比尿酸盐溶解度更低,易形成纯尿酸结石,X线常不显影,少部分与草酸钙、磷酸钙等混合可显示结石阴影。
  ⑶急性尿酸性肾病:多见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肿瘤放疗化疗后,血、尿尿酸突然明显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造成广泛严重的尿路阻塞,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 M 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 M 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 36~5. 9 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2 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T《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丁?筋骨,则疼痛难己;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 “风痹” “风不仁” “风冷” “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3 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丁?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4 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5 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6 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有鉴于此,应用中西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尤有意义,往往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亦为患者乐于接受,以下几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①风患者多为尿酸排泄不足所致,故宜多采用促进排泄药而少用抑制生成药,改变目前有尿酸高则用别嘌呤醇的现状。
  ②消炎药宜多采用静脉给药以减轻其胃肠道反应,且药物选以青霉素类为主。
  ③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含生物碱较多的中药,中和血尿中的尿酸,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如黄连、吴萸、土茯苓等。
  ④多用中药止痛药,减少秋水仙碱的用量,甚至完全替代之。如山慈姑的主要成分即为秋水仙碱,急性期使用止痛迅速,几乎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玄胡、蚤休、寻骨风等亦可选用。中药截血散、消炎膏等外敷亦为有效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对痛风病非风致病的观点是有依据和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应用清热利湿,化淤止痛,结合痛风专病用药的治疗方法,值得倡导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支剑笙;蒋季杰;徐学康;钱桐荪;;反复浮肿、腰痛、大量蛋白尿、高尿酸血症[J];江苏医药;1985年12期
  [2] 张绍景;苏诚坚;郑永忠;李健生;陈伯铭;麦景璇;;原发性高血压伴发高尿酸血症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3] 细谷龙男;谢晓光;;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选择[J];医药导报;1986年06期
  [4] 宋美娟;;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1例[A];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申延红;;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作者简介:李旻(生于1977年11月24日)女,汉,山东省黄县人,200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现供职于黑龙江省康复医院(黑龙江省第五医院)骨伤康复科 研究方向:康复医学(骨伤康复、老年康复、神经康复)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固体乏燃料表面核素的种类、含量以及厚度对卢瑟福背散射能谱的影响,通过SIMNRA软件模拟背散射能谱,研究了I、Pm、U等典型核素及核素含量、靶材厚度对背散射能谱的影
当前,放射性医疗受检者对放射性医疗检查所接收放射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及相应的重视,导致其年受照剂量可能出现超标现象.因此结合《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利用
介绍了几种金属结构材料的成分及力学性能特点。同时介绍了新的焊接材料以及在焊接工程方面的应用。
为明确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种间杂种F1代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育种潜力,用定株观测、花粉粒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代的生长发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等进
对冷蒿不定芽的分布、着生特点、萌生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等发育特性的初步观察表明:冷蒿不定芽主要着生于根颈、地表枝条上,其大小、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各异;不定芽主要产生于返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城市人口尤其是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在人口结构、少数民族聚居方式与格局、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等方面与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