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重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文化传播在汉语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及相关措施,旨在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00-01
前言
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直以来,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薄弱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的渗透及传播,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文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一项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话语及策略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息息相关。文化与语言有机整合,教师通过介绍国家国情、文化背景等知识,能够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次,掌握中华文化是学习汉语的基础。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十分密切,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长期以来,汉语学习与传播始终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而在汉语教学中,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汉语,需要掌握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学、历史等理解越深刻,越能够理解和准确使用汉语。
最后,二者具有整体性。外国人学习汉语并非是仅仅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借助语言这一平台掌握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具有整体性[1]。但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生字词句、口语及写作等基本应用知识,忽视文化内涵的渗透,不但增加了汉语学习难度,且长此以往,会严重挫伤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及传播需要坚持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一) 原则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的根本在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交际文化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主流原则。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教学,传播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等主流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避免以次代主、以偏概全等现象的发生。第二,系统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渗透与传播应依据大纲执行,强调文化系统性,明确文化导入原则、内容及方法等,使文化教学实践有章可循。第三,客观原则。文化教学中,教师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二) 有效途径
1、采取合理教学方法,提高学习针对性。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两种形式方式:一是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二是开展专门文化教学课程。就本质上来看,前者是建立在汉语教学教学结构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达到语言学习目的;后者更加侧重对特定文化内容的传播,具有知识性与学科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教学形式,开展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针对性。
2、 立足多元文化,创新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彼此交融、影响,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文化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非孤立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之间的联系,不要单纯模仿一门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多的是将文化融入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汉语与母语之间地关联性,逐渐构建语言学习体系[2]。同时,改变传统将目标文化作为标准的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积极发展多元化文化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 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文化渗透及传播。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材,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大力推广“结构——功能——文化”结合教学模式,有意识地选择与安排文化项目、充分重视文化项目的研究,并在编写教学时,树立双向文化观念,突出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针对学习者特点及需求,合理安排文化点,通过对文化点进行介入性与非介入性调整,前者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参与到交往活动中,成为真实交际的一部分,学习和切身体会中国文化;后者是作为旁观者,学习中国文化,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
在教材优化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外国人学习汉语,并非一定要认同中国文化这一观点。所以,应考虑人们的文化通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更多地感受人文性。
4、 重视教师培养,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重要主体,具有专业特色,不但要具备普通教师的素质,更要拥有专业素养,特别是文化交际素养。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书面知识,还要在日常交流中灵活恰当的使用。对于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多元文化意识方面,了解和掌握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增强平等、求同存异等意识,实现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专业知识方面,结合教师标准,侧重对教师教学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使之能够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组织者作用。
三、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系统性、客观性等原则,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通过调整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阮静.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6):244-248.
[2]张梦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建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05):20-2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00-01
前言
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直以来,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薄弱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的渗透及传播,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文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一项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话语及策略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息息相关。文化与语言有机整合,教师通过介绍国家国情、文化背景等知识,能够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次,掌握中华文化是学习汉语的基础。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十分密切,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长期以来,汉语学习与传播始终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而在汉语教学中,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汉语,需要掌握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学、历史等理解越深刻,越能够理解和准确使用汉语。
最后,二者具有整体性。外国人学习汉语并非是仅仅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借助语言这一平台掌握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具有整体性[1]。但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生字词句、口语及写作等基本应用知识,忽视文化内涵的渗透,不但增加了汉语学习难度,且长此以往,会严重挫伤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及传播需要坚持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一) 原则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的根本在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交际文化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主流原则。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教学,传播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等主流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避免以次代主、以偏概全等现象的发生。第二,系统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渗透与传播应依据大纲执行,强调文化系统性,明确文化导入原则、内容及方法等,使文化教学实践有章可循。第三,客观原则。文化教学中,教师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二) 有效途径
1、采取合理教学方法,提高学习针对性。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两种形式方式:一是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二是开展专门文化教学课程。就本质上来看,前者是建立在汉语教学教学结构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达到语言学习目的;后者更加侧重对特定文化内容的传播,具有知识性与学科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教学形式,开展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针对性。
2、 立足多元文化,创新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彼此交融、影响,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文化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非孤立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之间的联系,不要单纯模仿一门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多的是将文化融入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汉语与母语之间地关联性,逐渐构建语言学习体系[2]。同时,改变传统将目标文化作为标准的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积极发展多元化文化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 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文化渗透及传播。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材,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大力推广“结构——功能——文化”结合教学模式,有意识地选择与安排文化项目、充分重视文化项目的研究,并在编写教学时,树立双向文化观念,突出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针对学习者特点及需求,合理安排文化点,通过对文化点进行介入性与非介入性调整,前者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参与到交往活动中,成为真实交际的一部分,学习和切身体会中国文化;后者是作为旁观者,学习中国文化,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
在教材优化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外国人学习汉语,并非一定要认同中国文化这一观点。所以,应考虑人们的文化通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更多地感受人文性。
4、 重视教师培养,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重要主体,具有专业特色,不但要具备普通教师的素质,更要拥有专业素养,特别是文化交际素养。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书面知识,还要在日常交流中灵活恰当的使用。对于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多元文化意识方面,了解和掌握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增强平等、求同存异等意识,实现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专业知识方面,结合教师标准,侧重对教师教学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使之能够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组织者作用。
三、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系统性、客观性等原则,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通过调整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阮静.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6):244-248.
[2]张梦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建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