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御“网络焦虑”的困扰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富王健林不经意的一句话“定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轰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如此小目标,一些人由此感到迷茫,焦躁,甚至失去了希望。看来不要小视网络传播对人心理的影响。
  最近,国外研究发现“网络人格与现实差距越大,给人造成的压力越大,令人越容易焦虑、抑郁。”也引起人们更多思考。“网络人格”真的存在吗?网络时代如何走出焦虑的阴影。
  网络生活使大多数人有“网络人格”的印记
  人格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不仅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价值观、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具有稳定性、系统性的各个心理特征的综合。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网络,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行为、情感、气质等诸多反映人格方面的东西,对此,有人甚至提出“网络人格”的概念加以研究。
  人格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慢慢内化形成的。网络的持续发展,人们长期使用网络,原有人格稳定性和系统性也必然会随之变化。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产生了全新的应对方式,而持久的按照网络行为模式去组织生活,规范行为,就可能导致心理层面认知情感行为的模式化,形成“网络人格”特征。从这一点看,网络社会的人们都不能独善其中,或多或少的留下网络人格的印痕。有些人群,如网瘾、痴迷游戏、IT业者网络人格的印痕可能就更深。
  尽管我们参与网络生活,或许还留有网络人格的印痕,但很难表明我们具有网络人格。人格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元素,操作性定义的确立就是很困难的事。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存在很多的理论,而心理学家们通常只是从外在表现概括的描述人格,很少按原因确定,如广泛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包括外向性、神经质性、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和开放性。针对人们复杂的认知、行为活动及其人格系统,网络使用也许构成影响人们人格系统的很小成分,网络人格也没有公认的定义与操作。
  目前,网络使用最为关心的健康问题是网瘾或痴迷游戏问题。这类人群也许更具有网络人格的特点,那就是与现实脱节、情感僵硬、易激惹、注意力狭窄、固执等,那么这些表现能归为网络人格吗?这些表现其他人格理论完全能够解释或归类,重要的是一旦网瘾减弱,这些问题还持续存在吗?如果发生改变,那么定义为网络人格,倒不如说人们不恰当使用网络带来一系列问题为好。
  网络与现实表现越分裂越易焦虑
  国外最近研究显示,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差距越大的志愿者,社会联结度越低,压力感越强,越容易焦虑和抑郁。有报道说,该研究征募了164名18岁至55岁的志愿者,让他们填写多份调查问卷,第一份评估他们的谦恭、情绪化、外向程度、亲和度和责任心,表明的是个体现实人格;第二份了解他们在社交媒体“脸书”上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用来作为网络人格的评估;第三份评估他们的焦虑、抑郁、主观幸福感和社会联结程度。研究人员说“在脸书上真实地表现自己要求的情绪劳动较少,因此产生的压力较小。”。而且,在社交媒体上真实地呈现自我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包括增强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消极情感。
  一般来讲,网络上呈现自己、表现自己与现实是有所不同的。网络呈现具有匿名性、随意性、自然性、安全性,时间充裕、追求社会赞许性等诸多特点,避免人面对面交流,较少的情感卷入,因此显然相对轻松。然而,网上呈现过于追求社会赞许性、掩饰性多,网络上呈现的东西与现实差距太大,背后投射的是人们内心的活动,难以自然的反映真实的自我。网络与现实差距越大,存在的焦虑体验可能就越重。
  现代人易患“网络焦虑症”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手机、电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之时,高强度的使用网络使人们很容易患上网络焦虑。
  网络使用依赖:伴随我们或总与我们在一起的除身份证外,恐怕就是手机、PAD,电脑了,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方便,实用性功效,网络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欲罢不能。网络生活一旦中断,或预期受到影响,早已习惯化网络生活的人们就会感到无所事事,会感到极度不适,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继而引发精神、生理上的反应,甚至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焦虑等症状。
  人们易感网上“焦虑帖”:网络成为如今人们最好的“吐槽”空间,人们的焦虑、怨气和怒气在网络上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买房焦虑、职场焦虑、婚姻焦虑、生育焦虑……如今,类似的“焦虑帖”或不良情绪在各大网站、微信论坛中并不鲜见。类似的“焦虑帖”,反映出现实中人们确实存在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便捷快速的网络传播也引发浏览者潜在的焦虑体验,同病相怜,加重了“焦虑帖”网传程度。过多的“焦虑帖”也给观贴者尤其年青人的心理带来影响,有调查表明,55.9%的人认为“焦虑帖”会降低青年的幸福感,53.9%的人觉得它会激起更多人的消极心态和情绪,甚至有焦虑、不安体验。
  发达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人们每天刷微博,用网络。现实压力加上人们的盲从效应,可能导致“焦虑帖”在传播过程中,问题被严重化和放大化,就会引发更多人有焦虑体验或出现集体焦虑。
  走出“网络时代焦虑症”的阴影
  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出现心理病症。之所以出现网络焦虑,归根结底是使用、依赖网络的时间过长,大量的时间在上网、看网页、聊QQ、玩游戏上,而网络充斥的繁杂的各种有用、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总在影响着你的心情,甚至不安、焦虑等。因此,合理使用网络,不被众多的信息所左右,是化解焦虑的最主要办法。
  看不见或当做没看见:身处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中,“看不见”“视而不见”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主要的是一种提醒,那就是正视网络社会、网络使用中的发生的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现状和法则,在如何使用网络,结合自己情况做适宜的选择,力争求得网络使用最佳利益化。其实,生活是多彩的,丰富的,网络使我们生活的更舒服、快捷,忽略那些没用的、有害的信息,我们就不至于那么焦躁与不平。
  学会取舍,不过多思索:网络信息什么都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要让自己成为承载“焦虑帖”等负性舆情的垃圾桶,学会选择、学会取舍。信息一览而过,不要过多思考,不要过多留下心理印痕,因为网络信息需要甄别,有些东西也许不能反映事实真相,过多的心理投入是不合时宜的。
  总之,要善于选择正确的信息源,只有选择正确的信息源,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梳理信息,汲取自己需要的,放弃不需要的。.要培养多种爱好,摆脱信息依赖。业余时间不要陷于网络和手机之中,可以听听音乐,打打篮球,看看书、爬爬山等,网络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是否患上“网络焦虑症”
  如果你有如下的更多表现,你就有较高的网络焦虑或具备“网络人格”的风险
  1.一个小时要检查五遍以上手机,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时,有很大的失落感。
  2.每天登录N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
  3.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4.下意识地登录无聊网站搜索无聊图片,搞得鼻血贲张也乐此不疲,喜欢享受这类肤浅的快感。
  5.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6.喜欢信息胜过真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常有一种“万物皆醒我独醉”的飘然世外的感觉。
  7.最喜欢在BBS上跟帖,以及同人讨论无聊的八卦新闻。如果网上没有新的好玩信息出现,人就呈抑郁状,半天提不起精神。
  8.一天十来个小时地挂在MSN或QQ上,可以同时跟N个人聊天,闲下来一点点都会急得不行。
  9.喜欢被信息淹没的感觉,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断延长游戏时间。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一团糟。
  10.经常容易一会儿自我贬低,一会儿自我吹嘘。处世比较极端,不容易妥协。
其他文献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 0 0 1年会暨研讨会今天召开了 ,我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并作一个书面发言 ,与同志们共同研讨。经过近 2 0年的改革 ,目前我国社会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景点上都有“到此一游”的痕迹,长城、故宫,甚至竹子林里的竹子上都有。要是一到假期,我们更是会看到很多与 “到此一游”有关的新闻。  今年十一长假,有游客到八达岭长城景区游玩,就发现有对情侣一边刻画一边拍照片,他们对其他游客的劝阻置若罔闻。前段时间的中秋节小假期,在北京房山怪石山景区的13处景观石上,我们竟然都能看到留名是“陈志成”的“到此一游”的红色涂鸦,于是,一场“寻找陈志成”
期刊
今天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北京市行政管理学会、北京 WTO事务研究咨询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在这里举行“加入 WTO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1]医院新闻档案是医院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反映,是记录和反映医院各项工作、活动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医院的重要档案之一。随着信息时代
期刊
本文着手于探究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新趋势,以期为全面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年会“加入 WTO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召开 ,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云集首都 ,对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探讨针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大隐静脉曲张根治术与高位结扎加术皮内缝扎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是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至2015年间诊治的43例脑梗死失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