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以往开展表演游戏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① 在老师的“导演”下进行表演;② 光是表演没有游戏的成分;
③ 老师把握不住表演和游戏的度;④ 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心灵的满足而失去对活动的兴趣。
表演游戏总目标是: 1. 根据自己的表演需要制作道具、服装等。2. 喜欢参与表演游戏,大胆对角色动作表情进行探究,感受故事中情感、情绪的变化,并通过语言及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演。3. 学会游戏中如何商量,制定游戏计划;为游戏准备材料;解决角色的分配等等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4. 养成游戏过程中与同伴友好合作的习惯。5. 会简单的根据游戏的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自己对下一次游戏的改进方案。
为了改变表演游戏的模式,让孩子在表演游戏中真正成为主人,我进行了表演游戏的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 让幼儿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开展表演游戏
在“艺术节”这个主题中学习了一个故事《熊猫的朋友》。有一天,在我班的表演游戏区中的几个幼儿,开始尝试着表演这个故事了。当时没有头饰,孩子们就问我。我建议他们可以到“道具创意室”中订做,有的还可以找东西代替。当孩子们有了头饰以后,加上他们有前面的表演游戏的基础,能够分角色,并且推选了主持人。主持人指挥演员们逐一上场。可是熊猫上场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使得表演游戏一度停下。原来演熊猫的小演员不会说熊猫的台词。我问怎么办,有幼儿要老师教他学会熊猫的台词,还有幼儿说让老师教浪费时间,可以换角色。大家觉得换角色好,重新选择了角色后又进行了一次表演,终于比较顺利地演下来了。
二、 随着表演游戏的发展需要逐渐增添道具
许多教师喜欢在每次表演游戏前,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教师认为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其实幼儿对这些道具不一定喜欢,有的只能被动认同,既消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最好的方法是随着表演游戏的发展需要,由幼儿提出,与幼儿共同制作。比如在《熊猫的朋友》表演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熊猫在与一个角色进行对话时,其它角色就会在空旷的地方乱跑,表演游戏区一片混乱。在与大家讨论时,有的幼儿说,“可以拿纸箱当熊猫的家,画一些竹子贴在纸盒上当竹林”;有的幼儿说,“增加一张小椅子,让熊猫坐在椅子上表演”。在大家的建议下,我们共同制作了熊猫的家、竹林、水果等道具。他们在自己做的道具中玩表演游戏,可开心了。
三、 适时引导幼儿关注表现角色的动作
很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常常是自己先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理解力、思维及创造力的发挥。应该让幼儿自主把握情节,自主参与表演游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在每一次表演游戏结束时,都会对当天的表演进行小结。下一次表演前就以上次小结的内容为重点提出要求。比如孩子们通过四五次表演以后,已经能很熟地进行表演,但在表演时动作把握不住。为了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得到发展,我把他们表演的样子拍下来让大家看。通过看照片,大家觉得在表演时要做些动作,熊猫可以蹲下来一摇一摆地走路,小猴子一蹦一跳地走路,小喜鹊飞着上场,长颈鹿稳稳地走路。通过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时自然自主地创编了一些动作。
四、 根据需要改编内容,增加角色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参加“熊猫的朋友”的表演游戏了,参与表演游戏的孩子也多了起来。我引导幼儿讨论怎么办?有的孩子们提出: 可以有熊猫,还可以有熊猫弟弟呀。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随时增减角色,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们增加了两只喜鹊,孩子在表演中更加有兴趣了,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来。
以上表演游戏,突破了教师的控制,不再局限于幼儿对教师模仿和服从的传统表演游戏模式,促进了幼儿主体性发展,凸现了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很少干预,情节台词的设计、角色选择等,都是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的。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因思维受到限制,缺少创新而使游戏无法继续深入时,教师也是引导孩子自己试着去解决。“熊猫的朋友”游戏表演引发了我的反思:
1. 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因为每天都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孩子在创作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并会随着自己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把人物的刻画趋向成熟。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合作表演,合理的使用道具。
2. 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
丰富的游戏材料是表演游戏成功的保障,在孩子刚接触表演时,道具的缺乏会使游戏停止下来,制作道具也是表演游戏的活动之一,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道具,也可以让孩子找其它的东西代替,这时,老师就要准备充足的废旧材料,鼓励、支持孩子探索、研究制作道具。当孩子在表演时拿着自己制作的道具,他们会感到亲切,会很投入地进行表演。
3. 关注幼儿的“捣乱”行为,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都想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体现自己的存在,以至在游戏中遇到服装穿错、道具拿错的“捣乱”的现象,遇到这种行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大家讨论解决的办法,接着让大家按照讨论过的去做,并把游戏摄下来,让大家欣赏,引导孩子知道在游戏中有序是游戏开展成功的保障。
4. 關注幼儿需求,适时引导
教师要在不干扰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参与幼儿游戏,关注幼儿需要,并适时给予引导、支持。当孩子在表演小猴时,他们的动作局限在手上,我及时提出问题,使得孩子们突破原有思维,不断探索和尝试。
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幼儿游戏的伙伴;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做到“玩得开心,玩有所得”,教师就要用“童眼”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带着童心去参与幼儿游戏,重视良好游戏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环境、材料的创设,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活动、自主发展,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也在不断的游戏观察、调整中,获得专业化发展和自我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 南京市沿河幼儿园)
以往开展表演游戏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① 在老师的“导演”下进行表演;② 光是表演没有游戏的成分;
③ 老师把握不住表演和游戏的度;④ 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心灵的满足而失去对活动的兴趣。
表演游戏总目标是: 1. 根据自己的表演需要制作道具、服装等。2. 喜欢参与表演游戏,大胆对角色动作表情进行探究,感受故事中情感、情绪的变化,并通过语言及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演。3. 学会游戏中如何商量,制定游戏计划;为游戏准备材料;解决角色的分配等等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4. 养成游戏过程中与同伴友好合作的习惯。5. 会简单的根据游戏的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自己对下一次游戏的改进方案。
为了改变表演游戏的模式,让孩子在表演游戏中真正成为主人,我进行了表演游戏的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 让幼儿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开展表演游戏
在“艺术节”这个主题中学习了一个故事《熊猫的朋友》。有一天,在我班的表演游戏区中的几个幼儿,开始尝试着表演这个故事了。当时没有头饰,孩子们就问我。我建议他们可以到“道具创意室”中订做,有的还可以找东西代替。当孩子们有了头饰以后,加上他们有前面的表演游戏的基础,能够分角色,并且推选了主持人。主持人指挥演员们逐一上场。可是熊猫上场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使得表演游戏一度停下。原来演熊猫的小演员不会说熊猫的台词。我问怎么办,有幼儿要老师教他学会熊猫的台词,还有幼儿说让老师教浪费时间,可以换角色。大家觉得换角色好,重新选择了角色后又进行了一次表演,终于比较顺利地演下来了。
二、 随着表演游戏的发展需要逐渐增添道具
许多教师喜欢在每次表演游戏前,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教师认为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其实幼儿对这些道具不一定喜欢,有的只能被动认同,既消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最好的方法是随着表演游戏的发展需要,由幼儿提出,与幼儿共同制作。比如在《熊猫的朋友》表演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熊猫在与一个角色进行对话时,其它角色就会在空旷的地方乱跑,表演游戏区一片混乱。在与大家讨论时,有的幼儿说,“可以拿纸箱当熊猫的家,画一些竹子贴在纸盒上当竹林”;有的幼儿说,“增加一张小椅子,让熊猫坐在椅子上表演”。在大家的建议下,我们共同制作了熊猫的家、竹林、水果等道具。他们在自己做的道具中玩表演游戏,可开心了。
三、 适时引导幼儿关注表现角色的动作
很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常常是自己先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理解力、思维及创造力的发挥。应该让幼儿自主把握情节,自主参与表演游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在每一次表演游戏结束时,都会对当天的表演进行小结。下一次表演前就以上次小结的内容为重点提出要求。比如孩子们通过四五次表演以后,已经能很熟地进行表演,但在表演时动作把握不住。为了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得到发展,我把他们表演的样子拍下来让大家看。通过看照片,大家觉得在表演时要做些动作,熊猫可以蹲下来一摇一摆地走路,小猴子一蹦一跳地走路,小喜鹊飞着上场,长颈鹿稳稳地走路。通过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时自然自主地创编了一些动作。
四、 根据需要改编内容,增加角色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参加“熊猫的朋友”的表演游戏了,参与表演游戏的孩子也多了起来。我引导幼儿讨论怎么办?有的孩子们提出: 可以有熊猫,还可以有熊猫弟弟呀。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随时增减角色,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们增加了两只喜鹊,孩子在表演中更加有兴趣了,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来。
以上表演游戏,突破了教师的控制,不再局限于幼儿对教师模仿和服从的传统表演游戏模式,促进了幼儿主体性发展,凸现了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很少干预,情节台词的设计、角色选择等,都是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的。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因思维受到限制,缺少创新而使游戏无法继续深入时,教师也是引导孩子自己试着去解决。“熊猫的朋友”游戏表演引发了我的反思:
1. 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因为每天都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孩子在创作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并会随着自己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把人物的刻画趋向成熟。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合作表演,合理的使用道具。
2. 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
丰富的游戏材料是表演游戏成功的保障,在孩子刚接触表演时,道具的缺乏会使游戏停止下来,制作道具也是表演游戏的活动之一,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道具,也可以让孩子找其它的东西代替,这时,老师就要准备充足的废旧材料,鼓励、支持孩子探索、研究制作道具。当孩子在表演时拿着自己制作的道具,他们会感到亲切,会很投入地进行表演。
3. 关注幼儿的“捣乱”行为,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都想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体现自己的存在,以至在游戏中遇到服装穿错、道具拿错的“捣乱”的现象,遇到这种行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大家讨论解决的办法,接着让大家按照讨论过的去做,并把游戏摄下来,让大家欣赏,引导孩子知道在游戏中有序是游戏开展成功的保障。
4. 關注幼儿需求,适时引导
教师要在不干扰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参与幼儿游戏,关注幼儿需要,并适时给予引导、支持。当孩子在表演小猴时,他们的动作局限在手上,我及时提出问题,使得孩子们突破原有思维,不断探索和尝试。
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幼儿游戏的伙伴;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做到“玩得开心,玩有所得”,教师就要用“童眼”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带着童心去参与幼儿游戏,重视良好游戏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环境、材料的创设,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活动、自主发展,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也在不断的游戏观察、调整中,获得专业化发展和自我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 南京市沿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