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是我国文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作品内涵深厚,极具时代精神。《伤逝》以五四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子君与涓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的爱情故事。《伤逝》是一个悲剧,但是,同样也是一部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对此,通过对《伤逝》故事情节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一方式,以此对其中包含的讽刺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伤逝》 内在意蕴 象征含义 讽刺艺术
引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以二人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使读者感到真实而亲切。从涓生的口中,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这篇文章更像是涓生的忏悔书,无论是故事的内容讲述,还是对这段感情的情感自白,这些都是从涓生,从这一段爱情中男性的视角作为主线出发的,这种叙述带着涓生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讲解、自白,其本身就是对男性霸权和女性地位低下状态的表现,这种叙事的方法在《伤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讽刺艺术特色。
具体来讲,在《伤逝》的故事中,以涓生的第一视角将故事情节进行剖析,可以发现整个故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亲密时期”“疏离时期”和“忏悔时期”。这三个时期,涓生都占有绝对的婚姻话语权,无论是最开始的亲密无间,郎情妾意,至后来的矛盾重重,不断疏离,还是到最后的幡然醒悟,深深忏悔,涓生都是占有着绝对优势地位的“爱情霸主”,他和子君之间的爱情走向,几乎都是以涓生的个人主观意念为准而发展的。
一 、亲密时期
在看过小说之后,读者都会觉得十分气愤,对涓生的指责也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然而,涓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犯了错的,在文章的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涓生对子君浓浓的爱。在两个人恋爱最开始的时候,涓生似乎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子君的,在见不到子君的时候,他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担心子君,在听见子君的脚步声的时候,便感觉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像花朵一般绽放了。这个时期,他担心子君的人身安全,想念子君的音容笑貌,恨不得每时每刻都与子君呆在一起,这样的情感使得涓生认为,他这一辈子,只会爱子君一个人,他对子君的爱,可以冲破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的重重阻碍。然而,那时的涓生并不知道,爱情不仅仅只是那种疯狂的想念和依赖,在爱情里更多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涓生却永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寂寞了,孤独了,便会疯狂地想念子君。
然而,在这个十分甜蜜的热恋时期,涓生尽管时时刻刻思念着子君,也同时在对子君的爱中掺杂着一些别的情绪。在小说中,涓生和子君在一起的时候,子君常常听着涓生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甚至谈泰戈尔和雪莱。在涓生滔滔不绝之后,子君淡淡地微笑着。诚然,子君对涓生谈的这些东西都是一知半解的,涓生也明白,子君是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的,但是,子君面对这样的涓生,心里是尊敬的,是崇拜的。而涓生,作为一个落魄的书生,需要这种被崇拜的感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抵抗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迷茫。
鲁迅先生是在写爱情吗?是在表达一对情侣热恋初期的情感碰撞吗?显然不是,从小说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来,涓生和子君从一开始在精神上就是不平等的,与其说是相爱,不如说是强势的一方去吞噬弱势的一方。涓生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独立、平等,宣扬着“五四”新思想,并且在弱势的子君身上不断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叹息于子君的懵懂,不懂他说的大道理,他欣喜于子君的变化,在子君跟家人进行反抗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骄傲。他认为,子君通过自己的影响,产生了令他“狂喜”的改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子君的感情一直是以自己本身的优越感为基础的,他口口声声代表着“五四”新思想,呼吁着男女平等,独立真实,可自己本身却是一个彻底的男性霸权主义者。
因此,在与子君结婚之后,涓生再也不愿意提起当初自己单膝跪地向子君求婚时候的场景,在涓生心中,他和子君之间用永远是他在起着领导作用,他是高高在上的,是有着绝对优越地位的,而向子君求婚的行为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打破,是对他优越感的一种彻彻底底的嘲笑。不仅如此,涓生在企图通过遗忘来重新拾起自己的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子君不许再提及关于求婚的任何一个细节,每当子君提起,甚至每当子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且表情开始生动起来时,涓生便会心烦意乱。涓生不在乎子君的感受,他只注重自己的感觉。
两个人在同居之后,涓生依然没有丝毫改变,虽然一开始两个人十分亲密地一起找房子,一起布置家中角落,看起来十分甜蜜,但是,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涓生将子君的身体与灵魂都“读遍”了之后,涓生便感到厌烦了。无论是对子君毫无新鲜感的身体,还是对子君的生活方式、性格习惯,都统统感到不满意,就连子君喜欢狗,涓生也觉得这是被官太太传染的。涓生看着逐渐显露出和自己不同的子君感到十分烦躁,他无法忍受自己掌握不了子君。
因此,鲁迅先生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含蓄地交代了两个人之间的不平等,虽然是以涓生的口吻讲述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始,但实则通过涓生的主观角度,讽刺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男子表里不一的大男子主义现象,为后面的故事作了铺垫。
二、疏离时期
在涓生与子君尚处在甜蜜时期的时候,涓生虽然会对子君不满,会想要在这段关系中引导子君,但这种自私的男性霸权主义还是在涓生无意识之间流露出来的。大体来说,涓生还是爱着子君的。但是,随着同居生活的不断碰撞和磨合,涓生对子君越来越淡漠,两个人开始逐渐疏离,这个时候,涓生便从无意识的自私,转变成有意识的、有目的地为自己谋出路了。
在涓生失业之后,他不是首先反省自身,而是从子君身上发泄自己难以言说的恐慌。子君担心家中生计,心里已经十分焦虑和紧张,而涓生却仍然责备子君没有以前坚强,不仅如此,涓生开始事无巨细地挑子君的毛病,抱怨子君不如以前体贴,嫌弃子君不够聪明,甚至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被无意打断,也要将愠怒全都撒到子君身上。 涓生开始想要离开子君,因为经济困窘,因为现实的压力使得涓生认为自己一个人能够生活得更好,能够更好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子君开始成为涓生眼中如同油鸡和阿随一样的存在,他想尽办法,想要将他们驱逐出自己的生活。
可实际上,涓生真的仅仅是因为觉得没有子君自己能够更好地前行吗?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在这里再一次得以展现。涓生在这个时期,开始渴望回到过去,回到那个会馆的破屋子里,等待着子君的脚步声。涓生真的是想要回到两个人没有隔膜,甜蜜相爱的那个时期吗?显然不是。涓生想回到过去,是因为那时候的自己还可以“仗着子君逃避这寂寞”,是因为那时候的子君可以给涓生优越感,可以给涓生践行“五四”新思想的勇气,而今子君却再也无法满足涓生了。
三、忏悔时期
在子君因为自己的男性霸权最终走向死亡的时候,涓生悔悟了,他开始了长长的忏悔,但是,他是真的悔悟吗?鲁迅先生在小说的一开始就以涓生的口吻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可是,涓生真的在向子君忏悔吗?通读全文,涓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讲述着子君的变化,讲述着子君的目光短浅,子君的愚昧平庸,子君的不坚强、不勇敢,与其说他在对子君的死亡进行忏悔,不如说他在为他抛弃子君、引发悲剧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开脱。甚至,涓生并没有觉得是自己造成了子君的死亡,而是觉得子君的死是因为自己将真相告诉她,她接受不了,才会死亡的。涓生自始至终都在忏悔,可他忏悔的并不是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个人主义,他的薄情寡义,而是他对子君讲了真话。
涓生认为,自己并不爱子君,就连子君的死,他也认为是不爱造成的,而非自己。那么,涓生忏悔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子君死亡之后,涓生并没有过上预想中没有子君的快活日子,而是因为子君的离去,他备受良心的谴责,同时也因为回归了自己一个人的日子,又变得同从前一样的寂寞了,他以为子君离开之后他会更好地践行新思想,可实际上,子君的离开,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没有人再来打发他的寂寞,没有人再被他所引导,没有人再给他制造优越感,子君的离开将涓生带到了现实中,涓生意识到了自己不过是一个失败而无能的平民。
于是,涓生忏悔了,他开始怀念子君还在身边的日子,怀念子君带给他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可就算到此,涓生还一直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书写整个故事,子君的感受,子君的形象,都是以涓生的视角展现的。说是忏悔,可是从涓生声泪俱下的忏悔中,我们看不见一个怀念爱人的男人,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忌他人感情的失败男人。
总之,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表达的东西远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更丰富,更厚重。《伤逝》不仅描写了婚姻的悲剧,更描写了女性的悲剧,鲁迅先生以涓生的视角进行对故事的书写,其本身就是一种对男性霸权的讽刺。涓生的自私,涓生的个人主义,全都通过他自己的自白暴露给读者,也使得这种对男性霸权的讽刺更加深刻。在新世纪的今天,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性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地淡化,女性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相信《伤逝》中鲁迅先生所讽刺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地在我们身边发生。
参考文献
[1]丁敬龙.勇敢而无助的回归者——析《伤逝》中的子君形象[J].科技文汇,2007(8).
[2]胡海明.从叙事视角和叙事伦理看《伤逝》的叙事模式[J].文学评论,2002(3).
[3]伍茂国.作为自由的试纸:《伤逝》别解[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4]陈萍萍.孱弱无力的女性关怀——从《中国式离婚》反思当代女性生存困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3).
[5]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6.
[6]谭艳芳.透过涓生的视野审视现代两性关系的建构——论《伤逝》的男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他者意味[J].青年科学,2009(8).
关键词:《伤逝》 内在意蕴 象征含义 讽刺艺术
引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以二人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使读者感到真实而亲切。从涓生的口中,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这篇文章更像是涓生的忏悔书,无论是故事的内容讲述,还是对这段感情的情感自白,这些都是从涓生,从这一段爱情中男性的视角作为主线出发的,这种叙述带着涓生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讲解、自白,其本身就是对男性霸权和女性地位低下状态的表现,这种叙事的方法在《伤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讽刺艺术特色。
具体来讲,在《伤逝》的故事中,以涓生的第一视角将故事情节进行剖析,可以发现整个故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亲密时期”“疏离时期”和“忏悔时期”。这三个时期,涓生都占有绝对的婚姻话语权,无论是最开始的亲密无间,郎情妾意,至后来的矛盾重重,不断疏离,还是到最后的幡然醒悟,深深忏悔,涓生都是占有着绝对优势地位的“爱情霸主”,他和子君之间的爱情走向,几乎都是以涓生的个人主观意念为准而发展的。
一 、亲密时期
在看过小说之后,读者都会觉得十分气愤,对涓生的指责也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然而,涓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犯了错的,在文章的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涓生对子君浓浓的爱。在两个人恋爱最开始的时候,涓生似乎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子君的,在见不到子君的时候,他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担心子君,在听见子君的脚步声的时候,便感觉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像花朵一般绽放了。这个时期,他担心子君的人身安全,想念子君的音容笑貌,恨不得每时每刻都与子君呆在一起,这样的情感使得涓生认为,他这一辈子,只会爱子君一个人,他对子君的爱,可以冲破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的重重阻碍。然而,那时的涓生并不知道,爱情不仅仅只是那种疯狂的想念和依赖,在爱情里更多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涓生却永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寂寞了,孤独了,便会疯狂地想念子君。
然而,在这个十分甜蜜的热恋时期,涓生尽管时时刻刻思念着子君,也同时在对子君的爱中掺杂着一些别的情绪。在小说中,涓生和子君在一起的时候,子君常常听着涓生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甚至谈泰戈尔和雪莱。在涓生滔滔不绝之后,子君淡淡地微笑着。诚然,子君对涓生谈的这些东西都是一知半解的,涓生也明白,子君是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的,但是,子君面对这样的涓生,心里是尊敬的,是崇拜的。而涓生,作为一个落魄的书生,需要这种被崇拜的感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抵抗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迷茫。
鲁迅先生是在写爱情吗?是在表达一对情侣热恋初期的情感碰撞吗?显然不是,从小说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来,涓生和子君从一开始在精神上就是不平等的,与其说是相爱,不如说是强势的一方去吞噬弱势的一方。涓生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独立、平等,宣扬着“五四”新思想,并且在弱势的子君身上不断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叹息于子君的懵懂,不懂他说的大道理,他欣喜于子君的变化,在子君跟家人进行反抗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骄傲。他认为,子君通过自己的影响,产生了令他“狂喜”的改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子君的感情一直是以自己本身的优越感为基础的,他口口声声代表着“五四”新思想,呼吁着男女平等,独立真实,可自己本身却是一个彻底的男性霸权主义者。
因此,在与子君结婚之后,涓生再也不愿意提起当初自己单膝跪地向子君求婚时候的场景,在涓生心中,他和子君之间用永远是他在起着领导作用,他是高高在上的,是有着绝对优越地位的,而向子君求婚的行为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打破,是对他优越感的一种彻彻底底的嘲笑。不仅如此,涓生在企图通过遗忘来重新拾起自己的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子君不许再提及关于求婚的任何一个细节,每当子君提起,甚至每当子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且表情开始生动起来时,涓生便会心烦意乱。涓生不在乎子君的感受,他只注重自己的感觉。
两个人在同居之后,涓生依然没有丝毫改变,虽然一开始两个人十分亲密地一起找房子,一起布置家中角落,看起来十分甜蜜,但是,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涓生将子君的身体与灵魂都“读遍”了之后,涓生便感到厌烦了。无论是对子君毫无新鲜感的身体,还是对子君的生活方式、性格习惯,都统统感到不满意,就连子君喜欢狗,涓生也觉得这是被官太太传染的。涓生看着逐渐显露出和自己不同的子君感到十分烦躁,他无法忍受自己掌握不了子君。
因此,鲁迅先生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含蓄地交代了两个人之间的不平等,虽然是以涓生的口吻讲述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始,但实则通过涓生的主观角度,讽刺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男子表里不一的大男子主义现象,为后面的故事作了铺垫。
二、疏离时期
在涓生与子君尚处在甜蜜时期的时候,涓生虽然会对子君不满,会想要在这段关系中引导子君,但这种自私的男性霸权主义还是在涓生无意识之间流露出来的。大体来说,涓生还是爱着子君的。但是,随着同居生活的不断碰撞和磨合,涓生对子君越来越淡漠,两个人开始逐渐疏离,这个时候,涓生便从无意识的自私,转变成有意识的、有目的地为自己谋出路了。
在涓生失业之后,他不是首先反省自身,而是从子君身上发泄自己难以言说的恐慌。子君担心家中生计,心里已经十分焦虑和紧张,而涓生却仍然责备子君没有以前坚强,不仅如此,涓生开始事无巨细地挑子君的毛病,抱怨子君不如以前体贴,嫌弃子君不够聪明,甚至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被无意打断,也要将愠怒全都撒到子君身上。 涓生开始想要离开子君,因为经济困窘,因为现实的压力使得涓生认为自己一个人能够生活得更好,能够更好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子君开始成为涓生眼中如同油鸡和阿随一样的存在,他想尽办法,想要将他们驱逐出自己的生活。
可实际上,涓生真的仅仅是因为觉得没有子君自己能够更好地前行吗?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在这里再一次得以展现。涓生在这个时期,开始渴望回到过去,回到那个会馆的破屋子里,等待着子君的脚步声。涓生真的是想要回到两个人没有隔膜,甜蜜相爱的那个时期吗?显然不是。涓生想回到过去,是因为那时候的自己还可以“仗着子君逃避这寂寞”,是因为那时候的子君可以给涓生优越感,可以给涓生践行“五四”新思想的勇气,而今子君却再也无法满足涓生了。
三、忏悔时期
在子君因为自己的男性霸权最终走向死亡的时候,涓生悔悟了,他开始了长长的忏悔,但是,他是真的悔悟吗?鲁迅先生在小说的一开始就以涓生的口吻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可是,涓生真的在向子君忏悔吗?通读全文,涓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讲述着子君的变化,讲述着子君的目光短浅,子君的愚昧平庸,子君的不坚强、不勇敢,与其说他在对子君的死亡进行忏悔,不如说他在为他抛弃子君、引发悲剧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开脱。甚至,涓生并没有觉得是自己造成了子君的死亡,而是觉得子君的死是因为自己将真相告诉她,她接受不了,才会死亡的。涓生自始至终都在忏悔,可他忏悔的并不是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个人主义,他的薄情寡义,而是他对子君讲了真话。
涓生认为,自己并不爱子君,就连子君的死,他也认为是不爱造成的,而非自己。那么,涓生忏悔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子君死亡之后,涓生并没有过上预想中没有子君的快活日子,而是因为子君的离去,他备受良心的谴责,同时也因为回归了自己一个人的日子,又变得同从前一样的寂寞了,他以为子君离开之后他会更好地践行新思想,可实际上,子君的离开,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没有人再来打发他的寂寞,没有人再被他所引导,没有人再给他制造优越感,子君的离开将涓生带到了现实中,涓生意识到了自己不过是一个失败而无能的平民。
于是,涓生忏悔了,他开始怀念子君还在身边的日子,怀念子君带给他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可就算到此,涓生还一直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书写整个故事,子君的感受,子君的形象,都是以涓生的视角展现的。说是忏悔,可是从涓生声泪俱下的忏悔中,我们看不见一个怀念爱人的男人,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忌他人感情的失败男人。
总之,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表达的东西远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更丰富,更厚重。《伤逝》不仅描写了婚姻的悲剧,更描写了女性的悲剧,鲁迅先生以涓生的视角进行对故事的书写,其本身就是一种对男性霸权的讽刺。涓生的自私,涓生的个人主义,全都通过他自己的自白暴露给读者,也使得这种对男性霸权的讽刺更加深刻。在新世纪的今天,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性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地淡化,女性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相信《伤逝》中鲁迅先生所讽刺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地在我们身边发生。
参考文献
[1]丁敬龙.勇敢而无助的回归者——析《伤逝》中的子君形象[J].科技文汇,2007(8).
[2]胡海明.从叙事视角和叙事伦理看《伤逝》的叙事模式[J].文学评论,2002(3).
[3]伍茂国.作为自由的试纸:《伤逝》别解[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4]陈萍萍.孱弱无力的女性关怀——从《中国式离婚》反思当代女性生存困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3).
[5]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6.
[6]谭艳芳.透过涓生的视野审视现代两性关系的建构——论《伤逝》的男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他者意味[J].青年科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