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学做合一”谈物理创新教育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q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物理学科提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强调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等创新素质.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讨论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课堂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而新课程改革物理学科提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强调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等创新素质.作为教学工作者,笔者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深有体会,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理解,谈谈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创设情境,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创新.
  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原理”这节后,班内有一个同学提出,现在家庭在网络上买家具日益增多,但是往往在组装时会安装不同型号尺码的螺丝,为此需要不停地更换各种内六角套筒来完成.他提出可以把一个内六角套筒改装一下,实现可以调内径大小的多用套筒.他在一个套筒的六边中的三边上各钻三个螺纹孔,加入三个螺丝以改变内径,使用时这三个螺丝就是三个支点,套在螺帽上,实现可调大小的多用套筒.学生的这个想法可能在实际工厂生产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他的这个想法就很好的把物理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了,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此创意在第24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工程类三等奖,吴江区政府奖提名奖.
  对于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教师不应该只介绍表面现象,而应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聪明才智,对于提出自己想法和设想的学生,教师应当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讨论,应当更多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奇思异想,“不同寻常”、“别出心裁”,弱化对结果的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应普遍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正确评价学生的这些思想“冲动”,积极体现过程性评价.
  2 注重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课堂内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材内的探究性知识不显著,这时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使其显性化,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结构,来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有的时候,虽然教材已经设计了一些探究性环节,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对科学性的问题进行“本土化”和个性化处理.同时可以自行设计探究性的课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活动,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例如:学习《光的折射》时,笔者先拿来一长方形金鱼缸让同学们观察,然后在观察的同时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来探讨.这样一来,同学们带着任务,认真的、仔细的、多角度地观察起来,确实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如:从上面看小金鱼怎么没有从旁边看大呀?怎么从角边看金鱼变多了?等等,通过观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求异思维.又如: 在连接电路的实验中,学生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有时候灯泡却没有亮.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个情境,顺势利导,可以这样问学生: 我们行路的时候遇到前方道路阻塞,肯定会绕道而行,现在我们的电路某处发生了断路,我们能不能为电路重新开辟一条道路呢?然后,启发引导学生用一根导线与可能发生断路的部位进行并联,当灯泡变亮后,就可以诊断出断路的部位,继续缩小并联的范围,从而精确地判断短路位置.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 启发的方法, 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的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而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安全用电”这节内容后,笔者叫学生回家后去找找家中有什么用电不安全的地方,回学校后一起讨论下.其中一个同学提出家里的插座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太安全,如果小孩子把剪刀等尖锐金属物体插入插孔中,很容易触电.我肯定了他的想法,让他想想能不能改进一下,实现导体插入插孔也不会触电.他在查阅资料和咨询电工后,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想法,设计了一个安全插座.此插座可以实现当导电物插入插孔时并不会触电,甚至当儿童由于好奇将两个金属物同时插入两个插孔时都不会触电或短路,而只有当插头插入时才能正常输电,保证了插座的正常使用和儿童的安全.他设计的这个插座主要创新思维是利用一个触发杆,两个解锁触发杆装置,两个微动开关,和斜劈原理,即插头垂直插入的动作转换成水平方向的动作触动微动开关.当插头或其他物体插入时,作用在斜劈上的力转换成水平方向的力触动解锁装置解锁触发杆,而本装置有两个解锁装置,所以当小孩在一个孔内插入物体时另一侧的锁定装置不会解锁,即触发杆仍不能按下,插孔中不会通电,小孩不会触电;如果小孩将两个孔同时插入物体,虽然两个解锁装置都被解开,但此时触发杆仍未触发,插孔仍然没有通电,所以小孩还是不会触电或者短路.而当插头插入时,插头的两个脚解锁了两侧的锁定装置,同时插头两脚之间的塑料面按下触发杆,此时触发杆触动两个微动开关使插孔通电,保障了它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当插头拔出时,触发杆在弹簧作用下自动复位,又被锁住.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者要努力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总之,只要我们千方百计,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必然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发挥其特殊的学科教育作用.
其他文献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许多省市的高考压轴题都来源于这样的背景.继2008年江苏卷第14题、2011年福建卷第22题之后,2013年福建卷第22题再一次涉及到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做螺旋线运动这一复杂的轨迹问题.在参照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的基础上,笔者对这道题的解法做了认真的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了比标准答案更简洁的计算方法.而在高考中,谁掌握了简洁正确的思维方法,谁就能
期刊
有人把我们平时的新课教学比作“栽活一棵树”,把复习课比作“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而育好一片林不容易.rn复习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它是对学生所学的物
影响听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听力习惯,就是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个非智力因素,若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就能提高听力水平。有的学生在听力训
由于涉及到多个研究对象,传送带问题历来是高中物理里面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果只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会采用诸如“画图像”、“转换参考系”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但如果研究驱使传送带运动的电动机的能量和功率时,学生的思维重心往往会被“顺势”引导到研究被传送物体能量上,虽然最终也能将问题解决,但由于需要考虑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准确率较低,且耗费时间.此谓之“表”.  考虑到“功
1 物理教学简约高效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物理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我们认真观察与冷静思考之后,又会发现诸多问题:比如说,不少的示范课、研究课,课堂上真可谓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又是听录音,看录像,又是讨论交流,又是成果展示,又是探究和合作,唯独少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这样的课能说是好的物理
前言:此类题型着重考查学生隔离分析能力,在知识点上多涉及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运动过程往往涉及多个阶段,不同阶段物体加速度往往不同,这一点应特别引起注意.  1摩擦力性质改变引起加速度的变化(相对状态改变)  5力能综合考题分析  例5在水平长直的轨道上,有一长度为L的平板车在外力控制下始终保持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轻放到车面的中点,滑块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高效课堂,就是指能够以一个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效果所达成较高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模式.高效课堂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达成的水平,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开端,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对学生具有长远的意义.  1 换位思考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我国的初中学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兴趣爱好
运动学的很多问题都涉及计算时间,计算结果中可能有“正”时间,也可能出现“负”时间.是不是“负”时间没有意义?“正”时间就一定符合题意?如何对计算时间的结果进行“取舍”?这些问题需要梳理一下,下面就以常见的运动学中的四道例题,做些概括.  类型一两个“正”时间,都保留  评析解答出现两个正的时间,是否都满足呢?题目中因为有滑落的情境,t=13 s后物体就已经脱离木板A,物体接下来就不能在板上继续运动
教学行为必须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实际思维情况为起点,充分考虑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情况,把这些作为预设内容之一,结合学生的预设情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生成情况,随机应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有效协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为物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