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巧舌如簧说事理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亮点一般表现在内容的表述、思想的展现以及语言的优美等方面。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得当,语言严密、流畅、无懈可击,还要做到巧舌如簧,用智慧的语言把论据材料和升华的思想优美地展示出来,使论说充满理陛的智慧之美。
  
  一、用事实说话
  
  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不过这些事实必须确凿可靠,具有代表性,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所以议论文语言先求平实,“说清”是基本要求,“说好”“说透”是高标准要求。用朴素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您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2008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此文段用平实的语言举了马云的典型事例,颇具说服力,使人容易理解“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事例很典型,不空洞,令人信服。
  
  二、据理力争
  
  在说理时只摆事实是足以服人的,而要想让自己的观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令人信服,成为“真理”,还应在论说过程中辅以其它手段,让事实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巧设比喻,说理生动。
  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够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说如虎添翼,效果倍增。例如:
  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跌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
  正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小船,自会在风雨的磨练中变得坚强。太多的关心、保护,反而会给它小小的船舱添上无谓的负荷,成为前进的压力与障碍。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已经渴望敞开胸怀,拥抱雷雨闪电,享受自然的阳光。当孩子在人生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家庭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吧!当前进的路上遭遇坎坷,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我们的家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急于代劳,不要过分关爱,更不要小题大做,只需微笑着看着孩子爬起,那叶小舟自然会顺着信任的目光扬帆前行。(2008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且放云帆济沧海》)
  这位考生在论说过程中,巧妙地把成长中的孩子比作“一艘扬帆起航的小船”,既而全文的阐述紧紧扣住“一叶云帆”这个意象,强调小船“自会在风雨的磨练习练中变得坚强”,社会和家庭应该“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使文章摆脱枯燥乏味,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
  
  2.旁征博引,为我所用。
  巧妙地请古人、名人来帮自己说理,不失为制胜的妙招。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可以提高论说的可信度。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其出处;一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关键是要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共同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服务。如: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2008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想出新出彩就要在内容和语言上大下功夫。本文作者很聪明,流畅的语言充满灵气,虽是议论性散文,却丝毫没有正统议论文的呆板枯燥。作者通过例证法与引用的巧妙结合,暗引歌词和贝多芬的名言,明引冰心老人的诗句,深入透彻地论证了“成长与挫折”的关系,同时使文章文采飞扬。
  
  温馨提醒
  
  议论文叙述事实与记叙文记事表述方法不同:记叙文必须完整、具体、感人,而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必须概括、简明、扼要。
其他文献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1]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家国情怀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家国情怀也成为许多老师关心的问题。2018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扬州市“新历史课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凭借《盛世黄昏与新生》一课获得一等奖。赛后,反思本课表现和教学设计,其中很多细节并不完美,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于如何内化家国情怀的进一步思考。  一、源起:盛世黄昏与新生  本
【热点聚焦】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科学总结2011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部署2012年经济工作,总揽全局,求真务实,这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  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所谓题眼,就是命题中的关键词语。它是我们写作的重点。构成标题的词语和短语形式不同,题眼的位置就不一样。下面就几种类型的标题作文,谈谈如何才能抓住题眼审准题意。  1. 短语类作文题。  如果标题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1998年高考卷“战胜脆弱”,文章的重心应分析“如何战胜”或“战胜脆弱”的好处。又如2002年上海卷“面对大海”,题眼应该是“面对”,重在表现“面对”大海激起的情感或联想。当
侠肝义胆、古道热肠,这是周围朋友眼中的黄伟。  除了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外,他还有两个知名度更高的身份: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发起人、队长和商丘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队的发起人、队长。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热爱公益的黄伟却未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锋在抗疫第一线,这是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2020年5月17日上午,黄伟在商丘市梁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成为新冠病毒灭活
历史概念是历史解释的细胞,是链接历史现象与历史认识桥梁;历史概念是历史迁移的载体和原料,对厘清历史现象之间关系、建构知识体系、推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水平过渡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历史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理论化解读,缺乏从现象到本质的层递推导。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基于历史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认知等理性思维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透
長沙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提升至1000万千瓦,较2017年提升58%。  推行“阳光业扩”“三省”“三零”服务,实现零证办电,高压客户、低压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长同比分别下降22.36%、45.16%,节约客户办电成本约14.1亿元。  向供区内48个贫困县投入农网改造资金37.9亿元,全省农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23千伏安。  实施电动汽车“百县千桩万联亿度”工程,完成湖南省充电设施智能服务管理平台
历史教学要理清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和教材的教学逻辑。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理顺教材的编写逻辑及课堂教学逻辑。然而,初中历史教材无法面面俱到,因而存在一些知识逻辑空白,要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对教材逻辑进行补充,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笔者将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中古欧洲社会》一课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为例进行分析,对历史教材进行逻辑补充,以更好地实现
胡适主张,“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史料实证是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之一。鉴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不少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不少教师注重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而且形式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培养史料实证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过于倚重补充史料,忽视教材在历史学习中
2020年是北京市新高考的第一年。基于备考和历史教学调整的需要,命题研究亟需跟进。2020年7月北京历史选考卷第17题具有典型性。围绕此题展开研究,有利于把握新高考的方向和理念,进而更好地指导高三备考和复习工作。本文尝试作简要分析,以期发现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价值。  原题照录如下:  从战歌到国歌  材料一: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
201 9年1 2月1 7日,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与复旦发展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上海共同发布了“2019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  入选的十大创新案例分别是成都天府市民云平台、河南省人大“智慧人大”平台、甘肃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公安部交管局微博矩阵、广西北海智慧党建、广东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我的南京APP、上海“一网通办”、深圳秒批和浙里办掌上办事平台。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