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杨绛、宗璞的姑姑和她们一样有名,但却更加叛逆,姑姑们身上家族的血液如同烙印一般在下一代身上传承。
张爱玲是小资女人的鼻祖,她是有名的;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著名翻译家、作家,也是有名的;宗璞纯美的散文曾入选中学课本,三四十岁的人都读过,长篇小说《野葫芦引》荣获茅盾文学奖,无疑也是有名的。有趣的是,她们的姑姑们,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赫赫有名。两代女人身上,同样流淌着她们背后显赫家族的血液。
张姑姑外冷内热
1937年的一个夏夜,一位衣着考究的年轻女人被人从上海张府推搡出来。张府的大门“啪”地一声在她面前合上了,她使劲朝门上踢了几脚,大声喊道:“以后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
这个女人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后来张爱玲在《对照集》中写道:“姑姑这次登门劝解,被烟枪打伤眼睛,上医院缝了六针。”
作为李鸿章的外孙女、张佩纶的女儿,张茂渊的好日子结果得过早。在她成年后,不得不和哥哥、张爱玲的父亲纠缠于遗产官司。姑姑吃了一个极大的闷亏,发誓要和家族划清界限,但当侄女张爱玲从家中逃出,张茂渊却收留了她。尽管她的怪癖、冷漠和疏离,让张爱玲非常紧张。
一次,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来看姐姐,到吃饭的时候了,姑姑迟迟不把饭菜端出来,还下逐客令:“你下次在这里吃饭要提前告知我,我今天没有煮你的米。”弟弟仓促逃走,张爱玲委屈地躲在厕所里流泪。而姑姑却如同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淡淡地唤她:“还不快出来吃饭?”
张子静再来时,自然忐忑地预约了。夜幕降临时他以为又没米啄,就起身告辞,这次却看见姑姑端出丰盛的饭菜。张子静有些受宠若惊,却不知道这次碰到的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姑姑用筷子转一圈指着桌面:“这些菜统统要吃掉,我们不吃剩菜的,剩下也是倒掉。”
张姑姑当时是电台主播,拿着高出平常人许多倍的薪水,眼睛长在头顶上,从来不会照顾别人的情绪,经常抱怨张爱玲:“和你住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而且自大。我上班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对你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一向骄傲的张爱玲却并不生气,因为姑姑的清高智慧,使自己确实显得愚钝。她的《姑姑语录》中,记录着无数姑姑的生活琐事。在她眼里,这位著名主播姑姑简直是顶顶有趣的人,她的黑色喜感深深影响着后来的张爱玲。
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因心上人有婚约在身,怅然独身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70年代,资深剩女张茂渊老得鸡皮鹤发,却嫁了人,呵呵,还是当年一见钟情的李开弟。我行我素一辈子的张姑姑,老了又干了一件让人跌眼镜却莫名感动的事,彪悍的人生的确不需要解释。
杨姑姑古怪而大义
用现在判定“怪蜀黍”的眼光看杨绛的姑姑杨荫榆,就会发现这个姑姑简直是个怪阿姨。
故事从1901年某个冬日说起,这天是蒋家少爷与杨家三小姐杨荫榆成亲的日子。是夜,洞房中传来一声新郎的惨叫,抓破新郎脸的新娘,身着凤冠霞帔逃到了哥哥家。原来,当初订亲的时候,杨家父母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新婚之夜,杨荫榆才发现对方竟是个低能儿。第二天一早,婆婆找上门来接,杨荫榆索性撕破了脸,声明不再回蒋家。从此, 18岁的杨荫榆成了人们口中的“灭门妇”,长住在哥哥家。
但很快,大家就对这个“灭门妇”另眼相看了。杨家是无锡望族,杨荫榆的哥哥、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被誉为“江南才子”,名满上海的大律师,历任民国政府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
长、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要职。这位杨姑姑也聪颖过人,1907年,她考得官费到日本留学,并获得奖章。1922年,杨荫榆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那时家里出了这样的女状元,乡亲们是顶礼膜拜的,她的称呼从“灭门妇”变成了杨先生,杨绛自然也非常崇拜这位三姑姑。
但后来杨绛就不喜欢这位姑姑了。1924年,杨荫榆担任北平女师大校长,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由于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她的独断专行引起了师生的不满和愤恨。驱杨风潮愈演愈烈,她只有辞职,再次搬回到哥哥家住。
这次搬回家的杨荫榆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女,而是被鲁迅骂做“落水狗”的落魄中年妇人。而在孩子们的眼里,她简直是个怪姑姑。她对佣人态度蛮横,杨家佣人总因为“姑太太难伺候”而辞工。她嫌理发店脏,经常抓杨绛给她理发,杨绛父亲常开玩笑对她说:“你的好买卖来了。”杨绛越发不喜欢这位姑姑。
如果不是枪击事件,三姑姑的形象就永远定格成古怪自私的欧巴桑了。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的家乡成为人间地狱,那些烧杀抢掠的暴行在光天化日下进行着。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她严词拒绝,还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斥责日军的暴行,军官就勒令部下退还他们从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她家里去。
杨荫榆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她家去,把她轰出门去开枪杀害了她。邻居把杨荫榆从水里捞出来,临时用的一具薄棺入殓。杨绛父亲领尸的时候,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杨绛说:“三姑母的棺材奇模怪样,那些木板是仓促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冯姑姑书香传家
著名女作家宗璞姓冯,冯家是耕读传家的名门望族。宗璞父亲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她的小妹,冯家四小姐冯沅君,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女作家、女学者。
宗璞说,她这个姑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当年为了去北京读书,曾经对母亲提出:如家里怕花钱,可把家里给买嫁妆的钱先拿出来,待将来结婚时,什么都不向家里要。这位姑姑自己不能没书读,也看不惯别的女子没有书读。
到北京后,冯沅君却不只是读书。她和杨绛的姑姑干上了。杨姑姑在冯姑姑就读的女高师当校长,为了让冯姑姑这些学生妹多读点书,不要上街游行,就在校门加上一把大锁。从小砸个核桃都很费劲的冯姑姑,却是第一个搬起石头,砸开了杨姑姑的那把铁锁。她的才情和胆识,让鲁迅也对她刮目相看。
其实冯沅君写作时间极短,“量”也并不算多,但她与“五四”时代的其他著名女作家 相较,也毫不逊色,她的作品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自己找男人的爱情心理 ,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新女性不要娘家管,不要婆家管,更不要校长管的彪悍作风。 遭父母包办讨了一房小脚老婆的女高师教员鲁迅,就喜欢这样的女生,所以对冯姑姑的作品 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连同其他三篇编入《乌
丛书》,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还写信叫著名画家陶元庆设计了别致的封面
,自己亲自撰写广告词。
宗璞这位姑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除了读书写作,就是结识了白衣飘飘的大才子陆侃如。两个“书呆子”的恋爱还闹出一段笑谈来,冯沅君给侃如君寄去一个玉雕的兔子当生日礼物,陆侃如便回复了电报一封:“玉兔永在你笼中。”隐晦的语言引起了当时很敬业的民国警察局的关注。面对前来询问的警察,冯沅君实在羞涩得不愿说出两人间的秘密,彬彬有礼的民国警察只好去找发件人,陆侃如慢条斯理地说:“兔子是本人的生肖,恋人寄来了礼物,总得有个回音吧。”
1929年,这对璧人喜结连理,住在青岛小鱼山脚一幢白色的小楼里,清静的小院栽满了樱花树。冯沅君与陆侃如携手几十年,在繁花似锦的院中度过了他们的前半生。在这院落内,一同完成了《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与《南戏拾遗》这些著名的典籍。
解放后,她任教于山东大学,大学里一直流传着冯姑姑夫妇节俭到近乎“吝啬”的段子:冯沅君的内衣不是用丈夫陆侃如的旧内衣改制的,就是用白色被单布自己缝的。据说冯沅君家还有一大一小两副袜底板,袜子破了就把它套在底板上,用布缝好再穿。而解放前冯沅君的打扮却是标准上层知识妇女打扮,时尚的大波浪发型,穿质地挺括、颜色柔和的旗袍,有时会外套件开司米开衫,脚穿半高跟的皮鞋。
冯姑姑的前半生华美如织锦,后半生却黯然如黑白照片。不变的,是内心如一的质朴纯真。
姑姑们的内心深处
张姑姑张茂渊,是最早的“海龟”、中国第一代女金领、著名女主播、女单身贵族,加上刻薄的个性,在那个年代自然是异类。
而留过两次洋的杨姑姑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能取得这样成就的女性,在今天也是凤毛麟角的,所以,她是骄傲的,骄傲得认为自己从来不会犯错,骄傲得理解不了一个乱哄哄的时代。
第三位冯姑姑,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物质、精神一直不匮乏的时代新女性。前半生特立独行,后半生淡泊节俭,富与穷,都待人慷慨。1948年秋,为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地下党派学生找到了冯沅君夫妻,二人当场就拿出了刚领到的全部月薪。山东大学图书馆举步维艰之时,也是夫妇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购置图书。
这几位姑姑,都以各自的姿态,在时代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令人玩味的是,比起她们的特立独行、锋芒毕露,她们同样著名的侄女们显得温和多了:张爱玲如今盛名压身,当年也不过是一个孤僻妇人;杨绛才学过人,却是个“散淡人”,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宗璞更是一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纯真如孩童。这是不是表明,她们显赫的家族——张佩纶家族、无锡杨家、唐河冯家,第二代因为处于反封建的高峰期,更多继承了上辈的闯劲,更多叛逆,第三代则更多地享用了家族的馈赠而显温文?但显然,这些家族视女子如儿男,着力培养,家风平等泽被每一个后代,才让两代女性同样名耀时代;也因如此,这些家族的文脉才没有“三世而斩”。
张姑姑、杨姑姑、冯姑姑,都是好姑姑,这样的姑姑,再也不会有了,因为她们的人生,都是不能再现的传奇。
早慧才女冯沅君
冯沅君父亲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树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后来,冯沅君的大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他们的妹妹因此大量阅读大兄、二兄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1917年秋,冯沅君说服母亲,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入考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成长为与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杨姑姑小传
杨荫榆(1884~1938),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无锡北门外长安桥人。1903年在其兄杨荫杭(杨绛父亲)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开男女同校的风气之先。1907年、1918年分别赴日本、美国留学。1922年,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被免去女师大校长职务后,杨荫榆先后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讲师、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执教于苏州女师和省立苏州中学,她还创办了名为“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的私立学校。后被日本人杀害,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张姑姑语录
1.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2.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很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3.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能,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4.她找起事来,挑剔得非常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摘自《姑姑语录》,原刊1945年5月《杂志》月刊)
张爱玲是小资女人的鼻祖,她是有名的;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著名翻译家、作家,也是有名的;宗璞纯美的散文曾入选中学课本,三四十岁的人都读过,长篇小说《野葫芦引》荣获茅盾文学奖,无疑也是有名的。有趣的是,她们的姑姑们,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赫赫有名。两代女人身上,同样流淌着她们背后显赫家族的血液。
张姑姑外冷内热
1937年的一个夏夜,一位衣着考究的年轻女人被人从上海张府推搡出来。张府的大门“啪”地一声在她面前合上了,她使劲朝门上踢了几脚,大声喊道:“以后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
这个女人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后来张爱玲在《对照集》中写道:“姑姑这次登门劝解,被烟枪打伤眼睛,上医院缝了六针。”
作为李鸿章的外孙女、张佩纶的女儿,张茂渊的好日子结果得过早。在她成年后,不得不和哥哥、张爱玲的父亲纠缠于遗产官司。姑姑吃了一个极大的闷亏,发誓要和家族划清界限,但当侄女张爱玲从家中逃出,张茂渊却收留了她。尽管她的怪癖、冷漠和疏离,让张爱玲非常紧张。
一次,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来看姐姐,到吃饭的时候了,姑姑迟迟不把饭菜端出来,还下逐客令:“你下次在这里吃饭要提前告知我,我今天没有煮你的米。”弟弟仓促逃走,张爱玲委屈地躲在厕所里流泪。而姑姑却如同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淡淡地唤她:“还不快出来吃饭?”
张子静再来时,自然忐忑地预约了。夜幕降临时他以为又没米啄,就起身告辞,这次却看见姑姑端出丰盛的饭菜。张子静有些受宠若惊,却不知道这次碰到的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姑姑用筷子转一圈指着桌面:“这些菜统统要吃掉,我们不吃剩菜的,剩下也是倒掉。”
张姑姑当时是电台主播,拿着高出平常人许多倍的薪水,眼睛长在头顶上,从来不会照顾别人的情绪,经常抱怨张爱玲:“和你住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而且自大。我上班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对你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一向骄傲的张爱玲却并不生气,因为姑姑的清高智慧,使自己确实显得愚钝。她的《姑姑语录》中,记录着无数姑姑的生活琐事。在她眼里,这位著名主播姑姑简直是顶顶有趣的人,她的黑色喜感深深影响着后来的张爱玲。
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因心上人有婚约在身,怅然独身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70年代,资深剩女张茂渊老得鸡皮鹤发,却嫁了人,呵呵,还是当年一见钟情的李开弟。我行我素一辈子的张姑姑,老了又干了一件让人跌眼镜却莫名感动的事,彪悍的人生的确不需要解释。
杨姑姑古怪而大义
用现在判定“怪蜀黍”的眼光看杨绛的姑姑杨荫榆,就会发现这个姑姑简直是个怪阿姨。
故事从1901年某个冬日说起,这天是蒋家少爷与杨家三小姐杨荫榆成亲的日子。是夜,洞房中传来一声新郎的惨叫,抓破新郎脸的新娘,身着凤冠霞帔逃到了哥哥家。原来,当初订亲的时候,杨家父母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新婚之夜,杨荫榆才发现对方竟是个低能儿。第二天一早,婆婆找上门来接,杨荫榆索性撕破了脸,声明不再回蒋家。从此, 18岁的杨荫榆成了人们口中的“灭门妇”,长住在哥哥家。
但很快,大家就对这个“灭门妇”另眼相看了。杨家是无锡望族,杨荫榆的哥哥、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被誉为“江南才子”,名满上海的大律师,历任民国政府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
长、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要职。这位杨姑姑也聪颖过人,1907年,她考得官费到日本留学,并获得奖章。1922年,杨荫榆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那时家里出了这样的女状元,乡亲们是顶礼膜拜的,她的称呼从“灭门妇”变成了杨先生,杨绛自然也非常崇拜这位三姑姑。
但后来杨绛就不喜欢这位姑姑了。1924年,杨荫榆担任北平女师大校长,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由于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她的独断专行引起了师生的不满和愤恨。驱杨风潮愈演愈烈,她只有辞职,再次搬回到哥哥家住。
这次搬回家的杨荫榆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女,而是被鲁迅骂做“落水狗”的落魄中年妇人。而在孩子们的眼里,她简直是个怪姑姑。她对佣人态度蛮横,杨家佣人总因为“姑太太难伺候”而辞工。她嫌理发店脏,经常抓杨绛给她理发,杨绛父亲常开玩笑对她说:“你的好买卖来了。”杨绛越发不喜欢这位姑姑。
如果不是枪击事件,三姑姑的形象就永远定格成古怪自私的欧巴桑了。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的家乡成为人间地狱,那些烧杀抢掠的暴行在光天化日下进行着。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她严词拒绝,还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斥责日军的暴行,军官就勒令部下退还他们从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她家里去。
杨荫榆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她家去,把她轰出门去开枪杀害了她。邻居把杨荫榆从水里捞出来,临时用的一具薄棺入殓。杨绛父亲领尸的时候,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杨绛说:“三姑母的棺材奇模怪样,那些木板是仓促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冯姑姑书香传家
著名女作家宗璞姓冯,冯家是耕读传家的名门望族。宗璞父亲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她的小妹,冯家四小姐冯沅君,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女作家、女学者。
宗璞说,她这个姑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当年为了去北京读书,曾经对母亲提出:如家里怕花钱,可把家里给买嫁妆的钱先拿出来,待将来结婚时,什么都不向家里要。这位姑姑自己不能没书读,也看不惯别的女子没有书读。
到北京后,冯沅君却不只是读书。她和杨绛的姑姑干上了。杨姑姑在冯姑姑就读的女高师当校长,为了让冯姑姑这些学生妹多读点书,不要上街游行,就在校门加上一把大锁。从小砸个核桃都很费劲的冯姑姑,却是第一个搬起石头,砸开了杨姑姑的那把铁锁。她的才情和胆识,让鲁迅也对她刮目相看。
其实冯沅君写作时间极短,“量”也并不算多,但她与“五四”时代的其他著名女作家 相较,也毫不逊色,她的作品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自己找男人的爱情心理 ,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新女性不要娘家管,不要婆家管,更不要校长管的彪悍作风。 遭父母包办讨了一房小脚老婆的女高师教员鲁迅,就喜欢这样的女生,所以对冯姑姑的作品 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连同其他三篇编入《乌
丛书》,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还写信叫著名画家陶元庆设计了别致的封面
,自己亲自撰写广告词。
宗璞这位姑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除了读书写作,就是结识了白衣飘飘的大才子陆侃如。两个“书呆子”的恋爱还闹出一段笑谈来,冯沅君给侃如君寄去一个玉雕的兔子当生日礼物,陆侃如便回复了电报一封:“玉兔永在你笼中。”隐晦的语言引起了当时很敬业的民国警察局的关注。面对前来询问的警察,冯沅君实在羞涩得不愿说出两人间的秘密,彬彬有礼的民国警察只好去找发件人,陆侃如慢条斯理地说:“兔子是本人的生肖,恋人寄来了礼物,总得有个回音吧。”
1929年,这对璧人喜结连理,住在青岛小鱼山脚一幢白色的小楼里,清静的小院栽满了樱花树。冯沅君与陆侃如携手几十年,在繁花似锦的院中度过了他们的前半生。在这院落内,一同完成了《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与《南戏拾遗》这些著名的典籍。
解放后,她任教于山东大学,大学里一直流传着冯姑姑夫妇节俭到近乎“吝啬”的段子:冯沅君的内衣不是用丈夫陆侃如的旧内衣改制的,就是用白色被单布自己缝的。据说冯沅君家还有一大一小两副袜底板,袜子破了就把它套在底板上,用布缝好再穿。而解放前冯沅君的打扮却是标准上层知识妇女打扮,时尚的大波浪发型,穿质地挺括、颜色柔和的旗袍,有时会外套件开司米开衫,脚穿半高跟的皮鞋。
冯姑姑的前半生华美如织锦,后半生却黯然如黑白照片。不变的,是内心如一的质朴纯真。
姑姑们的内心深处
张姑姑张茂渊,是最早的“海龟”、中国第一代女金领、著名女主播、女单身贵族,加上刻薄的个性,在那个年代自然是异类。
而留过两次洋的杨姑姑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能取得这样成就的女性,在今天也是凤毛麟角的,所以,她是骄傲的,骄傲得认为自己从来不会犯错,骄傲得理解不了一个乱哄哄的时代。
第三位冯姑姑,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物质、精神一直不匮乏的时代新女性。前半生特立独行,后半生淡泊节俭,富与穷,都待人慷慨。1948年秋,为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地下党派学生找到了冯沅君夫妻,二人当场就拿出了刚领到的全部月薪。山东大学图书馆举步维艰之时,也是夫妇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购置图书。
这几位姑姑,都以各自的姿态,在时代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令人玩味的是,比起她们的特立独行、锋芒毕露,她们同样著名的侄女们显得温和多了:张爱玲如今盛名压身,当年也不过是一个孤僻妇人;杨绛才学过人,却是个“散淡人”,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宗璞更是一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纯真如孩童。这是不是表明,她们显赫的家族——张佩纶家族、无锡杨家、唐河冯家,第二代因为处于反封建的高峰期,更多继承了上辈的闯劲,更多叛逆,第三代则更多地享用了家族的馈赠而显温文?但显然,这些家族视女子如儿男,着力培养,家风平等泽被每一个后代,才让两代女性同样名耀时代;也因如此,这些家族的文脉才没有“三世而斩”。
张姑姑、杨姑姑、冯姑姑,都是好姑姑,这样的姑姑,再也不会有了,因为她们的人生,都是不能再现的传奇。
早慧才女冯沅君
冯沅君父亲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树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后来,冯沅君的大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他们的妹妹因此大量阅读大兄、二兄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1917年秋,冯沅君说服母亲,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入考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成长为与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杨姑姑小传
杨荫榆(1884~1938),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无锡北门外长安桥人。1903年在其兄杨荫杭(杨绛父亲)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开男女同校的风气之先。1907年、1918年分别赴日本、美国留学。1922年,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被免去女师大校长职务后,杨荫榆先后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讲师、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执教于苏州女师和省立苏州中学,她还创办了名为“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的私立学校。后被日本人杀害,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张姑姑语录
1.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2.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很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3.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能,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4.她找起事来,挑剔得非常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摘自《姑姑语录》,原刊1945年5月《杂志》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