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艺术毕业生怎样面对就业难问题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正朝着大众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把行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信息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如何与企业深度合作,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培养出合格有用之才,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近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了解以及对形成就业问题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就业需求;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27-1
  为占领就业的市场份额和保持高等职业教育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各高职院校都在转变教育观念,主要侧重于研究发展战略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点培养特色人才,在办学特色上做好文章。但目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就以有特色的艺术生就业为导向作了一些探索。
  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在中小城市、西部地区,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所以,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各个有关艺术的企业虽然众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试想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前的毕业生都想留在都市繁华的地方,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转变观念才有出路。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有的是因为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为了能给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如今许多艺术院校都开辟了就业信息网,及时地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发放在网页上。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把招聘会办成了音乐会,精彩的音乐会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也客观地展示了学院的教学水平。这种音乐会代替了招聘会的形式,吸引了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参与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也对这种招聘形式颇感兴趣。
  另外,也有一些艺术类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所学在社会上加以利用,开办一些培训班和兴趣班等。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在艺术上是有造诣的,而且他们对审美和形象方面都是很注重的,并在学校期间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所以,艺术专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都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平时工作和创业中都保持浓厚的兴趣。
  针对这些就业新群体,专家们认为,毕业生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到底有多难?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环境非常无奈:他们虽然也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出于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诸多原因,最后都选择留在昆明,或者放弃专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笔者总结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四大“难点”:难点一,回县州市专业难有发展前途;难点二,社会地位及收入的落差;难点三,专业技能的冷暖;难点四,先天的吃苦耐劳能力。
  最后,谈到就业难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毕业生要摆正心态,树立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也应以人为本,要在工作待遇、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方面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平台,让艺术类毕业生“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以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调查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6).
  [2]王闻道,吴倩.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高校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作者简介:
  徐帆,湖北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