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粟中藏世界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玉渠,1988年生,鲁人,客蜀。作品见《星星》《扬子江》《散文诗》《中国诗人》等刊,并有作品入选多种年选。获2016·扬子江年度青年散文诗人奖。
  2014年12月9日下午的“酒都”宜宾,清寒潮湿,似有似无的风扫着似有似无的雨,粟辉龙站在宜宾日报社外的路口处,黑色风衣、蓝色牛仔裤,戴着眼镜,身材瘦削,一副斯文的书生模样,这就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近几年,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多,几乎每次都会讨论到写作方面的问题。他也常把新作传给我看,每次都极谦逊地要我“批评,多提意见”。读得多了,交流多了,对他的诗歌文本特征也就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至于他的散文和小说,倒是一直无缘拜读,恐是他瑰宝自珍,“窖藏”得深吧。
  这次粟辉龙让我“批评”他的散文,我是没什么底气的。因我自己的写作并不涉及散文,对散文的理论、流派、类型等等也所知寥寥,实在是有“外行看热闹”之嫌,也怕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敷衍”了他。好在粟辉龙同意可“就文论文”,而无须作“专家谈”,我也就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这是我第一次读粟辉龙的散文,反复读了数遍,随读随记自己的感想,不揣简陋,草成此文,对错与否,也就顾不得了。相较于诗歌,粟辉龙的散文别有一番味道,在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看来自称“文字傀儡师”的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概而言之,这两篇散文可谓是粟辉龙从古典诗词富矿中开掘出的个人体悟的集合,是两篇近乎诗词综述的再创作。在素称“诗国”的中国,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取用不尽的翰墨华章,它们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无限滋养。粟辉龙借古人诗词之石,琢自身精神之玉,并终完此役,成此佳篇,其文思之敏捷,由此可窥一斑。
  文本说明一切,而鲜明的意识活动正是文本的筋骨所在。在《白云悠悠》中,粟辉龙以“云”为关键字,钩沉潜藏其间的繁复内在,并由此投射出对人生与世界“天人合一”式的多元解读,必然是历经过重重困厄的。我们知道,云行天外,行踪变幻,诡谲莫测,其形其色,转瞬而变,付诸诗思,每每奇崛奥涩,令人击掌,故而以此缕析世态万象,阐明己见,绝非易事。但这篇文章明确告诉我们,粟辉龙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在古人眼里,云能显像成败悲喜,是修身砺节、喻世言志的最佳载体之一。粟辉龙探究这些云时,并非徒事铺比、简单罗列,在描摹古人心境的同时,也糅合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从古至今,云的意涵已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对于云的解读,自然不能溺于陈辞,而要贴合当下,以撷取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存哲学,乃至生命的真谛。
  在《醉卧饮诗词》中,粟辉龙从儿时的诗词情结展开,认为诗词于他,是“人生成长的精神粮食和文化滋养品”,“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的寄托。”他在古典诗词中忘我地穿行,将自己对诗词的热爱,融入人生旅途,以获取不懈前行的源源动力。那些由四季诗章而引发的感想,更是以独特的思想维度和缜密的内在逻辑,成为他个人成长史中的具体章节,可作镜鉴,可作砥石,生活三昧,尽在其中。
  “诗无达诂”,然终须有解,能自圆其说即可。粟辉龙对古典诗词的释读,虽属一家私言,或有偏颇之处,但也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很显然,这些带有个人烙印的成果,是他与古人跨越时空恳谈后的结晶,是他在还原“过去”之际,给予“现在”的积极回应。古人以蕴涵无穷力与美的辞藻,将一己之所见所闻所感勾勒出来,为今时今日的我们,留下一份可洞悉世事,体察人心的诗词档案。在这份档案里,关于人类精神的各种症候,无论已知还是未知的,都仍有在我们身上重现的可能。显然,粟辉龙是清楚这一点的。在对“云”的解读中,他既是旁观者,又是当事人,既努力貼切古人当时的际遇和心理,又从私属的视角进行了整合归纳,仿佛那些云,都曾在他眼前飘荡过。
  如果说这两篇散文有什么不足之处,我觉得粟辉龙完全可以再多收集一些材料,将云的内涵作一更为系统的整理。例如名相狄仁杰有“白云亲舍”的典故,令狐楚自号“白云孺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诗词名句,可用来阐释“孝亲”思想。另外,在解读的时候,粟辉龙也尽可以再放开一些,更深层次地挖掘自己的感悟,这样文章会更为饱满。
  一切文体的写作都像垒积木,大家总归都会垒的,主要看谁垒得更漂亮,更有新意,更智慧罢了。本来都是些常见字,由不同的人进行排列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文本特征,乃至辨识度。语言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写作者的基本追求。粟辉龙的散文,我读到的还不够多,仅凭这两篇散文,还无法精确看出他的艺术旨归和审美向度。但是作为一个相当了解其人品与生活志趣的朋友,我认为粟辉龙是一个有语言活力的人,是一个极具文学使命感的人。相信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会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远,也祝愿他熔诗歌、小说、散文于一炉而铸造的三足之鼎,早日成为一件重器。
  [责任编辑:李 东]
其他文献
因为工作调动,我终于要离开这座生活了六年的城市。  我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慢慢地整理东西,整理这六年来积攒的点点滴滴,老保姆的形象油然就在眼前浮现。老保姆如果知道这个消息,一准会说,好了好了,这回你和你姐在一起了,我就放心了。我一想到你一个人,一天又一天孤零零地睡在黑暗里,我就睡不着。想到晚上下了班,没有一个人和你说话,屋子里没有一丝热乎气,我心里就难受。老保姆总是想把我托付给别人,早些年想托付
期刊
文成之文  浙南文成,山城水乡,瀑高百丈,湖碧千倾。七百余年前,大明国师刘伯温,生于此间,长于斯地,此后风云际会,辅助朱元璋成就一番帝业。七十余年前,念兹经天纬地,有益立政安民,于是以其谥号文成为名,析置青田、瑞安、泰顺诸域建县。  时光转茬,功名事业早已尘土,郁离文章至今流布。于是,县虽新建,古风长承。文成之文,脉流不息。改开以来,文风舒复,而文成一隅,亦勃然机生,于地区温州,居诸前列。薪火相传
期刊
六年过去了,昭昭,我不知道,你如今到底在哪里?  那个清晨,得到你意外死亡的噩耗,我眼睛哭得红肿,却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你那么鲜活的笑容会永远凝固……  昭昭,很久以来,当人们面对一个生命无可奈何地消逝,就安慰自己说他去了天堂,可是,我是一个那么执拗的人,总是毫无意义地不相信:若是真有那么美好的地方,有多少人还愿意待在这纷纷扰扰、五味杂陈的人世上?可是,自你开始,我惟愿真有天堂,真有另一个世界,真有
期刊
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我们每个人都曾为自己用幻想编就一袭华美的袍,期望用它装点自身,加冕荣光。然而生活的本来面目,从不会像一袭华服,或一片星光一般充满浪漫与诗意。它往往被很多烦琐的日常所充斥着,像爬满美丽锦缎的虱子。在你用华服装点自身,迎来他人的注目时,所忍受的被虱子噬咬的痛苦,也只有你自己清楚。  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存在,一定会对世界造成关键性的影响。所做的梦一定
期刊
四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虽累,也难掩我内心的狂喜。去泰国普吉岛,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跨境游,机场淡黄的星光在我眼中逐渐清晰,双脚落到土地,耳边传来听不懂的语言,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我站在车饰独特的双层接机巴士旁边,上下打量,心里暗暗在想,这车子布置的着实好看,外观色彩斑斓。等上车后发现内饰更是奇特,在司机师傅的斜前方放着一个拳头大小的不知是何材质做的小人儿,面前有一小瓶饮料,有根吸管放在小人儿嘴里。导
期刊
人生如寄,这不只是旷世高人的哲学,也属于凡夫俗子,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异地的人,身如浮萍的感觉一直挥之不去,记忆尤为深刻。  2011年3月,由于更换工作单位的缘故,我只身来到龙泉山麓下的同安小镇,但在这里居住的人都称它为阳光城,是不是因阳光多而盛名,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一年四季晴朗多于阴雨。  我寄居的小区叫阳冉名居·东方虹,离工作单位有2公里,每天我都徒步上下班,之所以选择步行,是路上的风景,抑或
期刊
幸福  一个下雨的周末,大门敞开着  小鸟立在雨滴上,如春天一支短笛  儿子去上课了  老公在异地打拼  我洗着卷心菜,给山药刮着皮,  两个鸡蛋卧在碗里  一个人,一场雨,一瞬间,欢腾着  像蛋黄哧溜一下入了热油,落在锅底  锅铲炒着菜,回家的兒子站在身旁  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写好生活这首最难  的诗  和着春雨、鸟鸣、饭菜香  两个人,两只碗和两句悄悄的话  外婆的宿命  外婆的七仙女都出嫁了
期刊
自画像  越来越旧  包括身体各处的零部件  仍有一处死不悔改  倔强地含着那口新鲜的空气  不纠正生,也不篡改死  所有的悲欣  都是我无限的意志  我在那里观望孤零零的上帝  最意外的期待  上帝总是留给自己  我在大雪灰烬的炉边  坐黑夜晚  渴望一双手挤出它的沉重  空出博大的子宫  接受这个尘世的仁爱  在人间  有人杀人放火,有人吃斋念佛  有人丧尽天良,有人积德行善  恶果与善果  
期刊
人格  祖母已经走了很久  她留下的鬼怪纠缠了我一生  那些千年树妖变化的翩翩少年  那些山神装扮的白胡子老头  那些夜晚化作少女的狐狸和黄鼠狼  一直左右着我的想象  我愿是赶考的书生  痴痴守着村东茅屋的些许荒凉  点亮一盏豆大的灯  念着黄金屋,颜如玉,状元榜  多少年了,那些鬼怪  也没有修炼成人的模样  做一个人好难  它們一定一边感叹着  一边守望着登上彼岸的渡口  逃离  最近,一些
期刊
湖光月色  就在今晚,披一袭轻纱  踏进如水的月色  在湖堤山路上,氤氲着一种小情感  有点涩,有点香甜  哦,这是你的人生的初约  静静的眸子映着湖面的光  没有飞鸟,也没有鸥鹭  泛舟湖上的只是意像中的清照  此时,只有傾泻的月光  如同你的坦诚  满意今晚的月色  动用还没学会的风情  为你写下这篇南沙诗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