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支付行业分析:支付行业的历史阶段从历史角度来阐释支付产业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机会,国内支付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起步发展阶段。银行卡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背景下,银行业“大统一”起步,奠定了现代支付行业的发展基础。1993年开展的“金卡工程”陆续实现了银行卡的部分联网,初步奠定了支付的网络模式。作为交易工具的借记卡、信用卡、ATM机等先后进入中国市场,逐步替代传统现金交易的支付功能。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02年。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1年进入联网通用时代,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合并18个城市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成立中国银联,从而实现结算标准的统一、业务规范的统一和全国联网。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支付宝的上线,拉开网上支付的帷幕。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于这个阶段当中。
第三,开放发展时代。这是很重要的阶段—整个市场形成开放体系。一个重要的标识开启了第三个阶段,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正式进入牌照管理时期,支付宝、财付通、富友支付等,都是在此阶段发展起来。2011年,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正式下发,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到市场化的支付业务中,从而带动整个支付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支付工具,都在此过程中产生;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增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加强对支付行业的检查与处罚力度。
第四,移动互联时代。此时是移动支付快速普及的阶段。移动支付市场爆发的重要催化剂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普及。从2016年到现在,外卖点餐、交通出行与O2O消费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移动支付的小额支付场景。传统线下小微商户出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会员管理、积分管理、营销管理、报表管理、进销存管理及发票管理等多种经营管理信息化需求。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产业,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世界。根据艾瑞咨询细分统计,截止到2019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226.1万亿元,年度增幅有波动,但依然维持19%的增速。
国内支付产业链分析
广义的支付产业范围,包括此次银行间的大额转账、柜台业务等,而此次讨论范围限制在小额零售支付产业中。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支付产业链,支付行业逐步发展为一条规模庞大的赛道。国内的产业链是由需求方和供给方组成:需求方是商户和个人,供给方包括支付服务供给方、清算组织和受理机构。这个典型的双边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改变在迅速扩大,而需求方和供给方也一直在改变。总体来说,它的基本商业模式是供给方向需求方提供服务,需求方给供给方付费。在这个双边产业中,采用单边补贴模式,即消费者个人不付费,由商家付费。这是整个产业得以运转的基本商业模式。
在该网络中,支付工具方、清算机构和受理机构是日常服务中的资金流处理机构,资金流经过这三类机构,从消费者流向商户。在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信用卡产品对支付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信用卡作为一种消费信贷产品,它带来的不仅是支付价值,还有对商户扩大销售的价值,以及信贷消费的价值,因此,它推动了支付产业的迅速扩大。
随着技术的变迁,在支付工具层面,我们认为存在叠加和分层效应。过去讲到支付工具,一般是银行卡、现金、借记账户和信用账户。现在,支付工具究竟是钱包中绑定的银行卡、钱包本身,还是二维码呢?在这里可以做个对比:一个手机中的手机号码、App、小程序,它们都是能够标志个人身份或者财富的载体。同理,究竟谁才是支付工具,我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认知判断。比如,大多数人使用XX电子钱包,他们大多不会记得里面绑定的是哪一张银行卡,而只记得用了XX电子钱包。这说明,对支付工具的交互和认知是目前支付产业链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支付工具本身是有叠加和分层的,这与监管部门对支付工具的定义有些不一样。
回到支付的主体,既然支付为消费者和商户的双边市场提供服务,我们就要认识到支付的本质:支付本身服务于商业行为,是商品和服务贸易过程的配套环节。所以,小额零售贸易和服务,带来了小额零售支付。有场景、有商户,才能有支付。
另外,支付市场还存在其他的产业链参与主体:
第一,四方聚合公司,也称聚合支付服务商。自2014年起,随着线下扫码支付的发展,以及支付产品日趋多样化且零散化,提供支付方式一体化整合服务的聚合支付公司快速发展。
第二,软件公司和技术服务商。其以SaaS服务商为典型代表。我国纯SaaS公司普遍存在盈利困难的情况,发展初期,部分SaaS服务商通过与支付公司合作,共同服务客户,来获取一定比例的支付服务费。
第三,硬件公司。硬件公司提供像POS机、收银一体机、语音播报器、扫码盒子、扫码枪及无人收款机等各种起辅助作用的收银设备。随着技术的提高,各类新型创新支付服务也会对应各种新型设备,像人脸、指纹、声波、NFC等创新支付已逐步应用于支付硬件产品中。
第四,市场服务外包商。其介于受理机构和商户之间,为受理机构提供收单服务(如负责线下商户到店洽谈及销售,签约拍照审核,向客户提供物料等)。
国内外支付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零售行业支付。很显然,社会零售总额还处在较快的增长过程中,我们目前还在启动以内需为主的经济转型中,而近期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地摊经济等,也都表明我国消费发展的增长势头,是所有零售支付增长的根基;另外,电子支付的现金替代率持续提高,根据其推算,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经渗透60%以上,并且仍有较大的提升机会。
第二,支付工具端C端的发展势态。因为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卡基支付,所以不管是通过移动支付的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余额支付、信用卡支付还是用新型消费信贷进行支付,其实都会体现为C端的竞争。 C端的竞争有两方面:一是移动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银行卡支付,电子钱包形成垄断态势。支付宝、微信支付凭借其电商或社交主业的地位和流量优势,在移动支付工具领域超快速发展,以较强的客户黏性占据大部分C端客户资源;其次,由于技术的演变和分层,支付工具仍然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数字货币、条码互通、以及手机银行、Huawei Pay等手机硬件组合支付都会成为新的C端工具。二是C端的演变。打个比喻,从支付的电子钱包变成背包,即是服务工具逐渐综合化的体现。比如,今年支付宝开展的生活服务战略转型、美团打造的生活服务综合化等,还有类似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等这些都更类似于背包型的综合服务工具。我们认为,这些综合服务工具的分化,占领了C端用户的认知和使用入口,成为C端客群重要的演化特征。
第三,清算组织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速,需要面临两个挑战。
首先,Visa、万事达、运通等境外卡组织已经加入竞争,短期内不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长期来看市场会趋于多元化。其次,如何管理和使用“卡品牌”。在过去,卡组织兼具转接、清算、品牌、网络协同以及产业协调等多重角色。然而,随着境外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这几个关键角色在支付工具分层和升级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未知的演进。比如,在过去,“卡品牌”的概念,通过POS、ATM和银行构成一套个人品牌来作为和商户之间的交互规则。
然而,在移动支付时代,品牌展示以及品牌所代表的规则发生变化,个人端或组织网络的角色从卡组织的品牌升级到了移动钱包,或者以卡支付为载体的App、小程序等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卡组织的品牌的管理和使用是较大的挑战,需要每一个卡组织在支付技术升级过程中有所考虑。
第四,支付受理端。受理端是支付产业中大部分机构能够参与的方向,主要面向B端的商户服务。首先,我国的受理市场庞大,受理范围广泛,行业特点鲜明,相对来说难以形成寡头效应。其次,从参与主体来看,银行在加大钱包和受理端两端的投入,入局C端和B端市场。再次,有一部分受理机构从支付服务向商户的综合解决方案发展。如先有B端服务,后有支付服务的美团;和先有支付服务,后有企业端综合服务的支付宝。这些入局的机构都在变化中;最后,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细分领域和区域还有打造长板和特色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本变化,即随着线下商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纯粹的线下商户会越来越少,零售、餐饮和服务都进入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阶段。每一个场景和业务形态的变化,都是主体参与市场的机会。
境外支付发展趋势
境外市场并不是统一的市场。在欧美国家,零售市场大,银行卡渗透率高,但是与我国相比,市场参与主体服务费率比较高,线上交易规模大,移动化趋势明显;在东南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发展较快,很多国家受到中国机构影响和中国游客带动,对来自中国的支付方式接受度更高。我们认为,这些国家可能会跳过卡基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另外,在跨境结算方面。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将会推动跨境结算体系升级换代。例如,2019年Facebook推出数字货币计划,旨在实现成本低,效率高的跨境结算。该举措对全球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全球领先,在对外输出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与他国的经贸往来会持续增长,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此产生的支付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潜在的机遇
第一点,市场和业务的发展机会。站在一般的市场参与主体,即B端受理端的角度思考。一个是需求方,也即商户端的变化带来的机会。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商户本身对信息化升级的需求增强,而支付服务和商业化信息服务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商户端对支付机构提出了支付嵌入商户信息化软件,或为商户提供集成软件和支付的全方位服务要求。反之,简单的支付服务市场空间会越来越窄。支付工具和受理環境的改变,自然带来支付方式变迁,比如,从扫码到刷脸,再到无感支付等,工具和支付方式往往是对应的。
另一个机会来自受理端,各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都需要优质的受理端,聚合支付不仅仅要同时支持多个钱包,还在工具和方式变迁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硬件和软件来配套。此时,为商户提供一站式多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服务是市场长期快速变化的需求,这也是直接响应商户端信息化的过程。商户端的信息化,打通了商户端和个人端得通道,这需要与受理端和软件进行一定的集成。
第二点,零售支付行业的发展机会。对于除银行之外的大部分支付市场参与主体来说,C端难有作为,而B端机会很多。第一个方向,针对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快速迭代,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支付聚合受理能力;第二个方向,具备细分行业支付解决方案。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中,都会有演化出来的支付需求。比如,电商直播带货,其中可能包含了社交分享、社交分销、分账等不同的新需求,若更进一步,可以往细分行业的支付方案加上商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比如收银团购、进销存管理、会员营销、外卖等。在零售支付领域,支付机构与商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组合在一起提供服务是新趋势。
第三点,境外市场的机遇。全球支付市场移动化升级,而中国在移动支付的技术和经验上世界领先。这给了中国走出去,帮助其它国家尤其是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移动支付升级的机会,同时,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产品也会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一定作用。
第四点,市场参与主体与银行优势互补联发合作的机遇。移动支付时代,作为支付工具的银行卡大量被电子钱包所替代。那么,银行触达小微企业的能力,如果在受理端和支付结算业务不介入的情况下,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众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利势头,纷纷开始加强支付工具及受理侧的投入,力争挽回局面。然而,由于银行对商业信息化的陌生以及研发资源有限,与外部机构合作逐渐成为中小银行的最优模式:一些小银行倾向于和在科技和经验上较强的公司形成联合发展,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互补,共同拓展市场。
比如:在疫情期间,富友支付加紧开发了以微信小程序为基础的云小店,帮助线下场景为主的商户开拓线上生意,用户线上点单,商户线下“无接触”配送。此外,富有支付还和银行联合,除了向合作银行输出聚合支付系统和商业信息化软件外,把云小店小程序直接输出为银行为商户开店的工具,这是典型和银行联合拓展为商户服务的一个案例。
第一,起步发展阶段。银行卡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背景下,银行业“大统一”起步,奠定了现代支付行业的发展基础。1993年开展的“金卡工程”陆续实现了银行卡的部分联网,初步奠定了支付的网络模式。作为交易工具的借记卡、信用卡、ATM机等先后进入中国市场,逐步替代传统现金交易的支付功能。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02年。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1年进入联网通用时代,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合并18个城市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成立中国银联,从而实现结算标准的统一、业务规范的统一和全国联网。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支付宝的上线,拉开网上支付的帷幕。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于这个阶段当中。
第三,开放发展时代。这是很重要的阶段—整个市场形成开放体系。一个重要的标识开启了第三个阶段,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正式进入牌照管理时期,支付宝、财付通、富友支付等,都是在此阶段发展起来。2011年,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正式下发,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到市场化的支付业务中,从而带动整个支付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支付工具,都在此过程中产生;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增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加强对支付行业的检查与处罚力度。
第四,移动互联时代。此时是移动支付快速普及的阶段。移动支付市场爆发的重要催化剂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普及。从2016年到现在,外卖点餐、交通出行与O2O消费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移动支付的小额支付场景。传统线下小微商户出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会员管理、积分管理、营销管理、报表管理、进销存管理及发票管理等多种经营管理信息化需求。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产业,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世界。根据艾瑞咨询细分统计,截止到2019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226.1万亿元,年度增幅有波动,但依然维持19%的增速。
国内支付产业链分析
广义的支付产业范围,包括此次银行间的大额转账、柜台业务等,而此次讨论范围限制在小额零售支付产业中。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支付产业链,支付行业逐步发展为一条规模庞大的赛道。国内的产业链是由需求方和供给方组成:需求方是商户和个人,供给方包括支付服务供给方、清算组织和受理机构。这个典型的双边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改变在迅速扩大,而需求方和供给方也一直在改变。总体来说,它的基本商业模式是供给方向需求方提供服务,需求方给供给方付费。在这个双边产业中,采用单边补贴模式,即消费者个人不付费,由商家付费。这是整个产业得以运转的基本商业模式。
在该网络中,支付工具方、清算机构和受理机构是日常服务中的资金流处理机构,资金流经过这三类机构,从消费者流向商户。在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信用卡产品对支付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信用卡作为一种消费信贷产品,它带来的不仅是支付价值,还有对商户扩大销售的价值,以及信贷消费的价值,因此,它推动了支付产业的迅速扩大。
随着技术的变迁,在支付工具层面,我们认为存在叠加和分层效应。过去讲到支付工具,一般是银行卡、现金、借记账户和信用账户。现在,支付工具究竟是钱包中绑定的银行卡、钱包本身,还是二维码呢?在这里可以做个对比:一个手机中的手机号码、App、小程序,它们都是能够标志个人身份或者财富的载体。同理,究竟谁才是支付工具,我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认知判断。比如,大多数人使用XX电子钱包,他们大多不会记得里面绑定的是哪一张银行卡,而只记得用了XX电子钱包。这说明,对支付工具的交互和认知是目前支付产业链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支付工具本身是有叠加和分层的,这与监管部门对支付工具的定义有些不一样。
回到支付的主体,既然支付为消费者和商户的双边市场提供服务,我们就要认识到支付的本质:支付本身服务于商业行为,是商品和服务贸易过程的配套环节。所以,小额零售贸易和服务,带来了小额零售支付。有场景、有商户,才能有支付。
另外,支付市场还存在其他的产业链参与主体:
第一,四方聚合公司,也称聚合支付服务商。自2014年起,随着线下扫码支付的发展,以及支付产品日趋多样化且零散化,提供支付方式一体化整合服务的聚合支付公司快速发展。
第二,软件公司和技术服务商。其以SaaS服务商为典型代表。我国纯SaaS公司普遍存在盈利困难的情况,发展初期,部分SaaS服务商通过与支付公司合作,共同服务客户,来获取一定比例的支付服务费。
第三,硬件公司。硬件公司提供像POS机、收银一体机、语音播报器、扫码盒子、扫码枪及无人收款机等各种起辅助作用的收银设备。随着技术的提高,各类新型创新支付服务也会对应各种新型设备,像人脸、指纹、声波、NFC等创新支付已逐步应用于支付硬件产品中。
第四,市场服务外包商。其介于受理机构和商户之间,为受理机构提供收单服务(如负责线下商户到店洽谈及销售,签约拍照审核,向客户提供物料等)。
国内外支付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零售行业支付。很显然,社会零售总额还处在较快的增长过程中,我们目前还在启动以内需为主的经济转型中,而近期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地摊经济等,也都表明我国消费发展的增长势头,是所有零售支付增长的根基;另外,电子支付的现金替代率持续提高,根据其推算,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经渗透60%以上,并且仍有较大的提升机会。
第二,支付工具端C端的发展势态。因为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卡基支付,所以不管是通过移动支付的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余额支付、信用卡支付还是用新型消费信贷进行支付,其实都会体现为C端的竞争。 C端的竞争有两方面:一是移动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银行卡支付,电子钱包形成垄断态势。支付宝、微信支付凭借其电商或社交主业的地位和流量优势,在移动支付工具领域超快速发展,以较强的客户黏性占据大部分C端客户资源;其次,由于技术的演变和分层,支付工具仍然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数字货币、条码互通、以及手机银行、Huawei Pay等手机硬件组合支付都会成为新的C端工具。二是C端的演变。打个比喻,从支付的电子钱包变成背包,即是服务工具逐渐综合化的体现。比如,今年支付宝开展的生活服务战略转型、美团打造的生活服务综合化等,还有类似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等这些都更类似于背包型的综合服务工具。我们认为,这些综合服务工具的分化,占领了C端用户的认知和使用入口,成为C端客群重要的演化特征。
第三,清算组织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速,需要面临两个挑战。
首先,Visa、万事达、运通等境外卡组织已经加入竞争,短期内不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长期来看市场会趋于多元化。其次,如何管理和使用“卡品牌”。在过去,卡组织兼具转接、清算、品牌、网络协同以及产业协调等多重角色。然而,随着境外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这几个关键角色在支付工具分层和升级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未知的演进。比如,在过去,“卡品牌”的概念,通过POS、ATM和银行构成一套个人品牌来作为和商户之间的交互规则。
然而,在移动支付时代,品牌展示以及品牌所代表的规则发生变化,个人端或组织网络的角色从卡组织的品牌升级到了移动钱包,或者以卡支付为载体的App、小程序等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卡组织的品牌的管理和使用是较大的挑战,需要每一个卡组织在支付技术升级过程中有所考虑。
第四,支付受理端。受理端是支付产业中大部分机构能够参与的方向,主要面向B端的商户服务。首先,我国的受理市场庞大,受理范围广泛,行业特点鲜明,相对来说难以形成寡头效应。其次,从参与主体来看,银行在加大钱包和受理端两端的投入,入局C端和B端市场。再次,有一部分受理机构从支付服务向商户的综合解决方案发展。如先有B端服务,后有支付服务的美团;和先有支付服务,后有企业端综合服务的支付宝。这些入局的机构都在变化中;最后,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细分领域和区域还有打造长板和特色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本变化,即随着线下商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纯粹的线下商户会越来越少,零售、餐饮和服务都进入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阶段。每一个场景和业务形态的变化,都是主体参与市场的机会。
境外支付发展趋势
境外市场并不是统一的市场。在欧美国家,零售市场大,银行卡渗透率高,但是与我国相比,市场参与主体服务费率比较高,线上交易规模大,移动化趋势明显;在东南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发展较快,很多国家受到中国机构影响和中国游客带动,对来自中国的支付方式接受度更高。我们认为,这些国家可能会跳过卡基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另外,在跨境结算方面。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将会推动跨境结算体系升级换代。例如,2019年Facebook推出数字货币计划,旨在实现成本低,效率高的跨境结算。该举措对全球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全球领先,在对外输出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与他国的经贸往来会持续增长,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此产生的支付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潜在的机遇
第一点,市场和业务的发展机会。站在一般的市场参与主体,即B端受理端的角度思考。一个是需求方,也即商户端的变化带来的机会。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商户本身对信息化升级的需求增强,而支付服务和商业化信息服务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商户端对支付机构提出了支付嵌入商户信息化软件,或为商户提供集成软件和支付的全方位服务要求。反之,简单的支付服务市场空间会越来越窄。支付工具和受理環境的改变,自然带来支付方式变迁,比如,从扫码到刷脸,再到无感支付等,工具和支付方式往往是对应的。
另一个机会来自受理端,各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都需要优质的受理端,聚合支付不仅仅要同时支持多个钱包,还在工具和方式变迁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硬件和软件来配套。此时,为商户提供一站式多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服务是市场长期快速变化的需求,这也是直接响应商户端信息化的过程。商户端的信息化,打通了商户端和个人端得通道,这需要与受理端和软件进行一定的集成。
第二点,零售支付行业的发展机会。对于除银行之外的大部分支付市场参与主体来说,C端难有作为,而B端机会很多。第一个方向,针对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快速迭代,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支付聚合受理能力;第二个方向,具备细分行业支付解决方案。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中,都会有演化出来的支付需求。比如,电商直播带货,其中可能包含了社交分享、社交分销、分账等不同的新需求,若更进一步,可以往细分行业的支付方案加上商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比如收银团购、进销存管理、会员营销、外卖等。在零售支付领域,支付机构与商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组合在一起提供服务是新趋势。
第三点,境外市场的机遇。全球支付市场移动化升级,而中国在移动支付的技术和经验上世界领先。这给了中国走出去,帮助其它国家尤其是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移动支付升级的机会,同时,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产品也会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一定作用。
第四点,市场参与主体与银行优势互补联发合作的机遇。移动支付时代,作为支付工具的银行卡大量被电子钱包所替代。那么,银行触达小微企业的能力,如果在受理端和支付结算业务不介入的情况下,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众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利势头,纷纷开始加强支付工具及受理侧的投入,力争挽回局面。然而,由于银行对商业信息化的陌生以及研发资源有限,与外部机构合作逐渐成为中小银行的最优模式:一些小银行倾向于和在科技和经验上较强的公司形成联合发展,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互补,共同拓展市场。
比如:在疫情期间,富友支付加紧开发了以微信小程序为基础的云小店,帮助线下场景为主的商户开拓线上生意,用户线上点单,商户线下“无接触”配送。此外,富有支付还和银行联合,除了向合作银行输出聚合支付系统和商业信息化软件外,把云小店小程序直接输出为银行为商户开店的工具,这是典型和银行联合拓展为商户服务的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