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因素。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个体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的过程。该理论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认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给我们课改带来了一定启示。那么,怎样使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呢?
一、个案分析的启示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海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夺去了众多人的生命。在海啸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10岁的英国女孩缇丽与父母在泰国普吉岛享受假日的阳光,在海啸到来前的几分钟,她发现海水变化异常,并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判断将要发生海啸,发出了警告信号,使100多人幸免于难,成为这场灾难中的奇迹。
这个案例表明,这位女学生的认知结构良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迅速提取有关海啸方面的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表现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良好的认知结构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佐证。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个体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其认知结构,而不同的认知结构又影响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知识结构只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加速从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这又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转化的思考
知识结构是由“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解释说,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物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如生物学的性向,代数学的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英语教学中的句型结构等。这和我们所说的知识结构十分相似。
这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内容有统帅作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独立地认识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我们倡导将学科基本结构在一开始呈现给学生的缘由。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教材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是用文字形式来表达的知识结构。事实上,教材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
专家和学者对教材的设计是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教育总体情况审定的,但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统一教材很难兼顾到各地区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去思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切入点
人类的认识是有一定顺序的,认知学科知识也一样,要遵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说教材和教辅材料相当于原料,那么教学就是加工美味佳肴的过程。新的教学内容若能与学生熟悉的人或事联系起来,用学生熟悉的人或事来诠释教学新内容,就能烹制出美味可口的“家常菜”。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在本土文化里寻找关联点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本地的文化。这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所熟悉,将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联系起来,配制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的“特色菜”,会增加学习的意义。意义比理解更重要,更能促进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华丽的词藻和抽象的理论授课,学生反而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也受影响。相反,我们联系本土文化进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产生知识的普遍迁移。比如英语中学到比萨(Pizza)一词,我们可以把江苏的扬州市解读成为“比萨的故乡”。西方人普遍接受比萨源于扬州的说法,他们确信是马可波罗将扬州包子带到西方,可当扬州厨师去世后,没有人能包出美味无比的包子,于是西方人就把馅料放在面皮上放进烤箱里烘烤,演化成为今天的比萨。了解这个故事后,无论中国学生还是外籍学生,都会对比萨感兴趣。这样做可以冲破学科知识的藩篱,强化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3.在国际视野中寻找融合点
在国际视野中寻找融合点主要是指在世界知识中搜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把学科知识和相关的世界知识相融合的过程。学科知识是世界知识的一部分,他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联系会进一步加强。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烹制出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菜”,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这样可以使师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学术水平去认识学科知识。
三、学习观念的更新
学习和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转化成为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心设计和多次开发,而且有赖于师生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讲授者、演示者、灌输者向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学生应从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者向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转变。
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传统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受训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学习理论对更新学生的学习观也是有帮助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问题、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学习是在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同时也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各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网络媒体等教育的参与,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智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个案分析的启示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海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夺去了众多人的生命。在海啸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10岁的英国女孩缇丽与父母在泰国普吉岛享受假日的阳光,在海啸到来前的几分钟,她发现海水变化异常,并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判断将要发生海啸,发出了警告信号,使100多人幸免于难,成为这场灾难中的奇迹。
这个案例表明,这位女学生的认知结构良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迅速提取有关海啸方面的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表现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良好的认知结构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佐证。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个体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其认知结构,而不同的认知结构又影响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知识结构只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加速从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这又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转化的思考
知识结构是由“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解释说,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物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如生物学的性向,代数学的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英语教学中的句型结构等。这和我们所说的知识结构十分相似。
这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内容有统帅作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独立地认识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我们倡导将学科基本结构在一开始呈现给学生的缘由。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教材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是用文字形式来表达的知识结构。事实上,教材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
专家和学者对教材的设计是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教育总体情况审定的,但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统一教材很难兼顾到各地区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去思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切入点
人类的认识是有一定顺序的,认知学科知识也一样,要遵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说教材和教辅材料相当于原料,那么教学就是加工美味佳肴的过程。新的教学内容若能与学生熟悉的人或事联系起来,用学生熟悉的人或事来诠释教学新内容,就能烹制出美味可口的“家常菜”。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在本土文化里寻找关联点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本地的文化。这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所熟悉,将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联系起来,配制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的“特色菜”,会增加学习的意义。意义比理解更重要,更能促进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华丽的词藻和抽象的理论授课,学生反而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也受影响。相反,我们联系本土文化进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产生知识的普遍迁移。比如英语中学到比萨(Pizza)一词,我们可以把江苏的扬州市解读成为“比萨的故乡”。西方人普遍接受比萨源于扬州的说法,他们确信是马可波罗将扬州包子带到西方,可当扬州厨师去世后,没有人能包出美味无比的包子,于是西方人就把馅料放在面皮上放进烤箱里烘烤,演化成为今天的比萨。了解这个故事后,无论中国学生还是外籍学生,都会对比萨感兴趣。这样做可以冲破学科知识的藩篱,强化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3.在国际视野中寻找融合点
在国际视野中寻找融合点主要是指在世界知识中搜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把学科知识和相关的世界知识相融合的过程。学科知识是世界知识的一部分,他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联系会进一步加强。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烹制出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菜”,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这样可以使师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学术水平去认识学科知识。
三、学习观念的更新
学习和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转化成为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心设计和多次开发,而且有赖于师生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讲授者、演示者、灌输者向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学生应从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者向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转变。
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传统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受训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学习理论对更新学生的学习观也是有帮助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问题、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学习是在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同时也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各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网络媒体等教育的参与,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智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