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孤独,叫做“被安排”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200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有一个来访者名叫安,在咨询中对我说:“我什么都有,却还是很孤独。”
  我问:“你说的‘什么都有’是指什么?”
  他说:“妻子和我青梅竹马,如今结婚5年,相爱如初;女儿两年前出生,活泼漂亮,像个小精灵;父母白手起家至今二十几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我在公司任副总,不必忍受与父母两地相隔的辛苦。看过很多心理学的文章,都说亲密关系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这些我都有,可是我还是觉得孤独。”
  一开始,我有些疑惑,他确实是看起来过得完满幸福的人,孤独之感从何而来?直到后来,他跟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市,父母很早就开始创业,经济优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你学经济学吧,我和你妈把公司做到现在不容易,都是自己摸爬滚打,也没什么专业知识,你学好了,正好回来帮我们。”

  他试探着跟父亲说:“我想学摄影!”不出所料,父亲只说了一句:“门儿都没有。”就不再理他。
  父亲是一个不怒自威的人,从小到大,他都不曾反抗。他请母亲帮忙说服,母亲却和父亲惊人地保持一致:“摄影能当饭吃啊?还是回自己家的公司靠谱。”
  18岁的年纪,既拗不过父母,也缺乏独自承担未来的勇气。于是,听了父母的话,考到北京,学了经济学。
  所幸大学里有摄影协会,他一进校就找到了“组织”,感慨命运真的留了一扇窗给自己。大学4年,在摄影协会和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拍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大学毕业那年,摄影协会的两个朋友对他说:“我们一起开工作室吧!”
  他又一次试探着跟父亲商量,父亲只说了淡淡的一句“回家”,就挂了电话。想到父亲的严厉,又考虑到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友希望她回老家结婚,他拒绝了朋友的邀约,如父母所期许,到自家的公司,上班、熟悉业务、独挡一面,如今,已是第6个年头。
  他说:“我以为时间久了,人会变得现实,会渐渐淡忘年轻时候的梦想。可是,我做不到。商场上的杯盏交错和数字游戏,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部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不停歇地运行。听到下属、客户叫自己‘某某总’,常常觉得陌生,会下意识地问自己:‘那是我吗?’”
  如今的生活,父亲,妻子都觉得完满,唯有自己,仿佛误入了不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觉得背着皮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孤独。看到朋友们常常晒出的采风照片,有时候甚至会想哭。
  2
  听着安的故事,我想起了康德的那句名言:“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一个人必须顺从另一个人的意志。”
  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再完满,却终究要由自己去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这期间,究竟在做什么,是心之雀跃还是只为生计,是心之所念还是被他人所强加,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安的孤独是“心有所向却身难行”的孤独。后来他告诉我,为了让自己断了念想,他把朋友圈里那几个摄影圈的朋友都屏蔽了。但喜爱这东西就算你捂住了所有的出口,它依然能够从缝隙浸露出来。
  安与摄影仿佛谈着一场恋爱,生生被切断了连接。安说:“现在越来越难投入工作,从最开始的忍受、被迫接受到现在变成了憎恶。他喜欢摄影的光与美感,讨厌看不到头的会议与报表。”
  如今,每天醒来,都觉得是新一日的煎熬,妻子依然美丽温婉,孩子仍旧乖巧可爱,可是,他很难开心。
  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体验怕是很多人都曾有过。一个人拥有自己的身体,却把心的主宰权交给了别人,或者是父母,或者是领导,或者是妻子或丈夫,这样的心身相离,怎么会不孤独?
  几年前,看日本“咖啡之神”关口一郎的故事,这位终身未婚、只陪着自己的“琥珀咖啡馆”走过整整69年的老人说:“我和自己心爱的咖啡谈了69年的恋爱,每一天都如初恋般甜蜜。”
  罗素也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时刻:“在11岁的时候,我开始读欧几里得,哥哥是我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就像初恋那样令人目眩神迷。我从来没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美妙之事。”
  可见,最极致的幸福不仅可以来自亲人、爱人给予的温暖,同样也可以来自于所钟爱之事。
  《孤独:回归自我》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说:“理想中客观理智、心态平衡的人应该既能从人际关系里,又能从自身兴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兴趣并非源自人际关系的失败,但是,对那些因某种理由而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天才而言,兴趣可以接管一些通常由亲密关系执行的功能。”
  对于天才都是如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3
  事实上,当被问到心理健康是由哪些因素购成时,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爱与工作的能力”。
  只是我们过于强调前者,而后者却鲜有人问津。我们强调关系对人幸福感的作用,在意恋人之情、朋友之情、父子之情,却终究把“关系”一词限定在与人的互动上。
  其实,我们存在于世,无时无刻不在与花草、空气、食物、山水发生联结,人与世界的关系,怎么会只有人与人这么简单狭隘?
  想起一个来访者曾經告诉我,人生到最绝望的时刻,想骑行到很远的地方选择自杀,却在夜里抬头看到漫天星光时,彻底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只觉得世界好美,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那一刻,人与空间、与星辰联结的力量,哪一点逊于爱人与亲朋?
  一个人需要家人、朋友、爱人的支持,这样,他的内心就有了一个安全岛,感到自己不是独自行走于世。同样,也需要兴趣的陪伴,以此确定自己的身份与定位,找到生活的意义。即便那些有最幸福亲密关系的人,也不能离开兴趣。
  二者缺其一,孤独感都会相伴相随。
  如果此刻你也在过一种“被安排”的人生,试着一点点拿回生命的主动权,如果是与父母的想法有所冲突,试着去与他们好好沟通,告诉父母,你究竟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
  如果暂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多一点耐心,待羽翼丰满后再去追求所爱。
  无论如何,在你追求爱、追求幸福的路上,千万别忘了用心培养一个兴趣,与其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因为,爱人与兴趣都是抵御孤独最好的良药。
  愿你爱所爱之人,做所爱之事,幸福完完满满。
其他文献
“我越来越感觉到,我在家庭中所经历的一切,它赋予我的力量如此特别。它让我更有时间、机会、精力去坦然地承担起工作中的一切,家人的支持让我有一种迫切的责任感,需要分享给其他人,温暖他人。”李静践行着她的这种感觉,身体力行,给许多人带去了关怀与需求。  这是李静日复一日的工作。李静是陇南市卫计委维权科科长,她的工作性质颇为繁复,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耐心,一如既往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
2002年,母亲自己买了一套房子,待装修好入住,已是转年头上,她整整80岁。这可以说是她晚年最大的一件事。将近20年前,她在日记里一再写道:“什么时候,我能有一间北屋,有大玻璃窗,让阳光普照在我的花上,清清静静地度过晚年。”  最终可以说,她是在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了弗吉尼亚·吴尔夫讲的“自己的一间屋”了。母亲给姐姐写信说:“学校说给我钱购房,实在是太晚了,我都快80岁了,所以我把新房装修好了,我自己
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而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会先发言,觉得先提话题定了调,别人就不得不跟着走。每次和他交流,就像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没下文了。有时他让人谈谈体会,对方也是客套得很,只在外围说事儿,一到发表意见的时候就打住了。所以,有他在的场合基本是冷场。  我的一位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几天前,她来北京开会,我们组织了一场小聚会。
孩子被人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档节目中这样说道:肯定要打回去。孩子不能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防止孩子被欺负,也是父母们要教会的问题。  其实,孩子被打、被欺负,到底要不要打回去,可以用6个字概括:分情况,看形势。  有一位同事诉苦,说她儿子可能是个傻子。玩具被人抢走了,他竟然不去要回来。等人家玩够了扔回来,他又笑呵呵地捡起来。有几次,她鼓励儿子去要回自己的玩具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钱包、钥匙、纸笔、化妆品、充电宝、雨伞、零食……背着这些东西每天通勤数小时,身体难免吃不消。  如果经常单肩背过重的大包,会不自觉地耸肩,久而久之导致肩颈疲劳、酸痛,甚至引起头痛;上班族常用的手提包若过重,也容易导致网球肘等问题;女性喜欢用胳膊挽着包,长期会使肱二头肌等肩膀、手臂肌肉拉伤。国际脊骨神经科学会建议,双肩包的重量最好在体重的10%以内,单肩包低于体重的5%。
开车回家的路上,听到广播里两个女主持人聊前任照片的问题,聊着聊着话锋一转,开始密集“拷打”在一旁一直默不吱声的男主持人:“你家如果有前任的照片怎么办?”“你老婆要是看见那些照片你准备怎么办啊?”“如果发现老婆以前很漂亮的照片,会不会怀疑是前任拍的呢?”  男主持人的答案很简短:“不怎么样。”“没怎样。”“不会。”一连串的否认让两个想看热闹的女主持人特别不满足,她们因为没能“拷打”出满意的答案,仍然
妻子爱逛街,有事没事总喜欢拉上我,手挽着手,胳膊套胳膊,漫步于热闹的大街。  我羞于这种做法,也不屑于这种做法。满街肉身熙攘,何必撩拨他人的目光。以为红尘有爱,是彼此心灵的高度契合,是两颗心的自然贴近,是双方真切的感受,无需众目睽睽之下去走去秀。  可妻子并不以为然。她身材修长,体态轻盈,貌比天仙;我则其貌不扬,五官夸张,状若大郎。每次婉拒后,又拗不过妻子的死磨难缠,只好悻悻然随她而去。于我而言,
朋友圈里,“玉米汁”刘哥可是一位名人,他是一家4A级室内装潢公司的副总,今年48岁。3年前,他就放出风去,说他的酒精肝严重了,医生让戒酒。从此他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滴酒不沾,在一众酒客中,堂而皇之地端着玉米汁或五谷杂粮汁跟人干杯。  只有刘嫂和少数几位好友知道,他的轻度酒精肝经过半年的调理,现在已经完全逆转。只不过,过了45岁,连独生子也上大学去了,这酒量的确一日小似一日,从前一次喝8两白酒,还能上
出演真人版《美女与野兽》的英国女演员艾玛·沃森,可以算是一路成长在全世界的眼光中的典型。她9岁被选中出演《哈利波特》,在10年间,陆续拍摄了8部哈利波特系列的影片,并凭借“赫敏”这个角色红遍全球。从9岁到19岁,她在角色中交付了整个童年和青春期。  童星最大的牺牲是失去童年。秀兰·邓波儿,这个负责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为所有美国人提供快乐的卷毛头回忆说:“我只过了两年懒惰的婴儿生活,以后就一直在工作了。
年輕的时候,讲爱情,两个人经常为谁更爱谁、谁应该付出多一点起争执,最多的是为孩子吵架。吵得理直气壮,吵得抑扬顿挫,吵得有如大戏。  我就记得我们经常为给孩子先喝奶还是先喝水争得面红脖子粗。最厉害的时候,吵得邻居都来围观劝架。不劝还好,一劝更是你死我活。有一次,我口出狂言,男人自然是气盛的,轻轻一推,我一个趔趄倒了,平房门口种的西红柿苗子被我压倒了,跑到婆婆跟前告状:“他把我打翻在地,树都压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