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有一个来访者名叫安,在咨询中对我说:“我什么都有,却还是很孤独。”
我问:“你说的‘什么都有’是指什么?”
他说:“妻子和我青梅竹马,如今结婚5年,相爱如初;女儿两年前出生,活泼漂亮,像个小精灵;父母白手起家至今二十几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我在公司任副总,不必忍受与父母两地相隔的辛苦。看过很多心理学的文章,都说亲密关系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这些我都有,可是我还是觉得孤独。”
一开始,我有些疑惑,他确实是看起来过得完满幸福的人,孤独之感从何而来?直到后来,他跟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市,父母很早就开始创业,经济优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你学经济学吧,我和你妈把公司做到现在不容易,都是自己摸爬滚打,也没什么专业知识,你学好了,正好回来帮我们。”
他试探着跟父亲说:“我想学摄影!”不出所料,父亲只说了一句:“门儿都没有。”就不再理他。
父亲是一个不怒自威的人,从小到大,他都不曾反抗。他请母亲帮忙说服,母亲却和父亲惊人地保持一致:“摄影能当饭吃啊?还是回自己家的公司靠谱。”
18岁的年纪,既拗不过父母,也缺乏独自承担未来的勇气。于是,听了父母的话,考到北京,学了经济学。
所幸大学里有摄影协会,他一进校就找到了“组织”,感慨命运真的留了一扇窗给自己。大学4年,在摄影协会和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拍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大学毕业那年,摄影协会的两个朋友对他说:“我们一起开工作室吧!”
他又一次试探着跟父亲商量,父亲只说了淡淡的一句“回家”,就挂了电话。想到父亲的严厉,又考虑到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友希望她回老家结婚,他拒绝了朋友的邀约,如父母所期许,到自家的公司,上班、熟悉业务、独挡一面,如今,已是第6个年头。
他说:“我以为时间久了,人会变得现实,会渐渐淡忘年轻时候的梦想。可是,我做不到。商场上的杯盏交错和数字游戏,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部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不停歇地运行。听到下属、客户叫自己‘某某总’,常常觉得陌生,会下意识地问自己:‘那是我吗?’”
如今的生活,父亲,妻子都觉得完满,唯有自己,仿佛误入了不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觉得背着皮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孤独。看到朋友们常常晒出的采风照片,有时候甚至会想哭。
2
听着安的故事,我想起了康德的那句名言:“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一个人必须顺从另一个人的意志。”
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再完满,却终究要由自己去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这期间,究竟在做什么,是心之雀跃还是只为生计,是心之所念还是被他人所强加,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安的孤独是“心有所向却身难行”的孤独。后来他告诉我,为了让自己断了念想,他把朋友圈里那几个摄影圈的朋友都屏蔽了。但喜爱这东西就算你捂住了所有的出口,它依然能够从缝隙浸露出来。
安与摄影仿佛谈着一场恋爱,生生被切断了连接。安说:“现在越来越难投入工作,从最开始的忍受、被迫接受到现在变成了憎恶。他喜欢摄影的光与美感,讨厌看不到头的会议与报表。”
如今,每天醒来,都觉得是新一日的煎熬,妻子依然美丽温婉,孩子仍旧乖巧可爱,可是,他很难开心。
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体验怕是很多人都曾有过。一个人拥有自己的身体,却把心的主宰权交给了别人,或者是父母,或者是领导,或者是妻子或丈夫,这样的心身相离,怎么会不孤独?
几年前,看日本“咖啡之神”关口一郎的故事,这位终身未婚、只陪着自己的“琥珀咖啡馆”走过整整69年的老人说:“我和自己心爱的咖啡谈了69年的恋爱,每一天都如初恋般甜蜜。”
罗素也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时刻:“在11岁的时候,我开始读欧几里得,哥哥是我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就像初恋那样令人目眩神迷。我从来没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美妙之事。”
可见,最极致的幸福不仅可以来自亲人、爱人给予的温暖,同样也可以来自于所钟爱之事。
《孤独:回归自我》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说:“理想中客观理智、心态平衡的人应该既能从人际关系里,又能从自身兴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兴趣并非源自人际关系的失败,但是,对那些因某种理由而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天才而言,兴趣可以接管一些通常由亲密关系执行的功能。”
对于天才都是如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3
事实上,当被问到心理健康是由哪些因素购成时,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爱与工作的能力”。
只是我们过于强调前者,而后者却鲜有人问津。我们强调关系对人幸福感的作用,在意恋人之情、朋友之情、父子之情,却终究把“关系”一词限定在与人的互动上。
其实,我们存在于世,无时无刻不在与花草、空气、食物、山水发生联结,人与世界的关系,怎么会只有人与人这么简单狭隘?
想起一个来访者曾經告诉我,人生到最绝望的时刻,想骑行到很远的地方选择自杀,却在夜里抬头看到漫天星光时,彻底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只觉得世界好美,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那一刻,人与空间、与星辰联结的力量,哪一点逊于爱人与亲朋?
一个人需要家人、朋友、爱人的支持,这样,他的内心就有了一个安全岛,感到自己不是独自行走于世。同样,也需要兴趣的陪伴,以此确定自己的身份与定位,找到生活的意义。即便那些有最幸福亲密关系的人,也不能离开兴趣。
二者缺其一,孤独感都会相伴相随。
如果此刻你也在过一种“被安排”的人生,试着一点点拿回生命的主动权,如果是与父母的想法有所冲突,试着去与他们好好沟通,告诉父母,你究竟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
如果暂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多一点耐心,待羽翼丰满后再去追求所爱。
无论如何,在你追求爱、追求幸福的路上,千万别忘了用心培养一个兴趣,与其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因为,爱人与兴趣都是抵御孤独最好的良药。
愿你爱所爱之人,做所爱之事,幸福完完满满。
有一个来访者名叫安,在咨询中对我说:“我什么都有,却还是很孤独。”
我问:“你说的‘什么都有’是指什么?”
他说:“妻子和我青梅竹马,如今结婚5年,相爱如初;女儿两年前出生,活泼漂亮,像个小精灵;父母白手起家至今二十几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我在公司任副总,不必忍受与父母两地相隔的辛苦。看过很多心理学的文章,都说亲密关系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这些我都有,可是我还是觉得孤独。”
一开始,我有些疑惑,他确实是看起来过得完满幸福的人,孤独之感从何而来?直到后来,他跟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市,父母很早就开始创业,经济优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你学经济学吧,我和你妈把公司做到现在不容易,都是自己摸爬滚打,也没什么专业知识,你学好了,正好回来帮我们。”
他试探着跟父亲说:“我想学摄影!”不出所料,父亲只说了一句:“门儿都没有。”就不再理他。
父亲是一个不怒自威的人,从小到大,他都不曾反抗。他请母亲帮忙说服,母亲却和父亲惊人地保持一致:“摄影能当饭吃啊?还是回自己家的公司靠谱。”
18岁的年纪,既拗不过父母,也缺乏独自承担未来的勇气。于是,听了父母的话,考到北京,学了经济学。
所幸大学里有摄影协会,他一进校就找到了“组织”,感慨命运真的留了一扇窗给自己。大学4年,在摄影协会和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拍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大学毕业那年,摄影协会的两个朋友对他说:“我们一起开工作室吧!”
他又一次试探着跟父亲商量,父亲只说了淡淡的一句“回家”,就挂了电话。想到父亲的严厉,又考虑到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友希望她回老家结婚,他拒绝了朋友的邀约,如父母所期许,到自家的公司,上班、熟悉业务、独挡一面,如今,已是第6个年头。
他说:“我以为时间久了,人会变得现实,会渐渐淡忘年轻时候的梦想。可是,我做不到。商场上的杯盏交错和数字游戏,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部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不停歇地运行。听到下属、客户叫自己‘某某总’,常常觉得陌生,会下意识地问自己:‘那是我吗?’”
如今的生活,父亲,妻子都觉得完满,唯有自己,仿佛误入了不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觉得背着皮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孤独。看到朋友们常常晒出的采风照片,有时候甚至会想哭。
2
听着安的故事,我想起了康德的那句名言:“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一个人必须顺从另一个人的意志。”
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再完满,却终究要由自己去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这期间,究竟在做什么,是心之雀跃还是只为生计,是心之所念还是被他人所强加,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安的孤独是“心有所向却身难行”的孤独。后来他告诉我,为了让自己断了念想,他把朋友圈里那几个摄影圈的朋友都屏蔽了。但喜爱这东西就算你捂住了所有的出口,它依然能够从缝隙浸露出来。
安与摄影仿佛谈着一场恋爱,生生被切断了连接。安说:“现在越来越难投入工作,从最开始的忍受、被迫接受到现在变成了憎恶。他喜欢摄影的光与美感,讨厌看不到头的会议与报表。”
如今,每天醒来,都觉得是新一日的煎熬,妻子依然美丽温婉,孩子仍旧乖巧可爱,可是,他很难开心。
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体验怕是很多人都曾有过。一个人拥有自己的身体,却把心的主宰权交给了别人,或者是父母,或者是领导,或者是妻子或丈夫,这样的心身相离,怎么会不孤独?
几年前,看日本“咖啡之神”关口一郎的故事,这位终身未婚、只陪着自己的“琥珀咖啡馆”走过整整69年的老人说:“我和自己心爱的咖啡谈了69年的恋爱,每一天都如初恋般甜蜜。”
罗素也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时刻:“在11岁的时候,我开始读欧几里得,哥哥是我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就像初恋那样令人目眩神迷。我从来没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美妙之事。”
可见,最极致的幸福不仅可以来自亲人、爱人给予的温暖,同样也可以来自于所钟爱之事。
《孤独:回归自我》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说:“理想中客观理智、心态平衡的人应该既能从人际关系里,又能从自身兴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兴趣并非源自人际关系的失败,但是,对那些因某种理由而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天才而言,兴趣可以接管一些通常由亲密关系执行的功能。”
对于天才都是如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3
事实上,当被问到心理健康是由哪些因素购成时,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爱与工作的能力”。
只是我们过于强调前者,而后者却鲜有人问津。我们强调关系对人幸福感的作用,在意恋人之情、朋友之情、父子之情,却终究把“关系”一词限定在与人的互动上。
其实,我们存在于世,无时无刻不在与花草、空气、食物、山水发生联结,人与世界的关系,怎么会只有人与人这么简单狭隘?
想起一个来访者曾經告诉我,人生到最绝望的时刻,想骑行到很远的地方选择自杀,却在夜里抬头看到漫天星光时,彻底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只觉得世界好美,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那一刻,人与空间、与星辰联结的力量,哪一点逊于爱人与亲朋?
一个人需要家人、朋友、爱人的支持,这样,他的内心就有了一个安全岛,感到自己不是独自行走于世。同样,也需要兴趣的陪伴,以此确定自己的身份与定位,找到生活的意义。即便那些有最幸福亲密关系的人,也不能离开兴趣。
二者缺其一,孤独感都会相伴相随。
如果此刻你也在过一种“被安排”的人生,试着一点点拿回生命的主动权,如果是与父母的想法有所冲突,试着去与他们好好沟通,告诉父母,你究竟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
如果暂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多一点耐心,待羽翼丰满后再去追求所爱。
无论如何,在你追求爱、追求幸福的路上,千万别忘了用心培养一个兴趣,与其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因为,爱人与兴趣都是抵御孤独最好的良药。
愿你爱所爱之人,做所爱之事,幸福完完满满。